前言:時常會有人問「你們這幫『金耳朵』是怎麼聽出設備間的區別,我怎麼就聽不出來」,其實這是生理+心理兩個方面的事情,首先聽多了,自然會知道去聽什麼才能聽出區別;而心理上則要認同,不同系統間差異確實存在,就算「曲線」一致,聲音也會不同。
但更多人問到另一個問題卻更無法回答,聲音該怎麼描述?你們所說的「音場」、「平衡」、「箱聲」到底什麼意思?確實,很多HiFi「術語」多數是發燒友通過經驗積累出的,更多「只可意會」。那有沒有一份解釋來說明這些「術語」的涵義呢?確實有的,而且誕生於30多年前,現在我們整理出來,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這份內容改寫自《Stereophile中文版》VOL.16 No.7~No.9,共計三期。以英文字母順序將HiFi「術語」羅列講解,因篇幅較長建議各位收藏後再慢慢閱讀。另特別感謝原作者與翻譯者,是他們將如此乾貨呈現給我們,這裡向作者J.Gordon Holt及翻譯者莫與爭,表示感謝!
註:因本次是將繁體中文轉寫為簡體中文,我們已盡最大努力保持與原始內容一致,未做任何刪減與修改。
Sounds Like?聲音象是?
J.Gordon Holt / 莫與爭 譯 / 音樂精靈MusicWizard 轉寫
J.Gordon Holt為音響器材與軟體的「主觀性評論」提出了他的一個看法,並以「主觀性」用語的三大部分詞彙作為開始
主觀音響是以人耳來評判再生音響的質量,其基礎在於下面這個新鮮的觀念:由於音響器材是為聆聽而造,聲音效果也因此比測量規格重要。
這是由1950年代HiFi「革命」自然衍生出來的。當時的主張是機件及音響系統應當忠實再生輸入的訊息,既不添加也不削減。
對於泛音失真、頻率響應、及功率輸出等等所作的傳統式測量,能夠顯示出一部機件的許多缺陷。但在測量數字及其如何影響再生音響的關係上,卻一直沒有公認的標準可言。而更有強有力的證據顯示,吾人所聽的音響之中,許多成分根本未曾受到測量。
主觀評鑑嘗試描繪再生系統的音響面貌
主觀評鑑則根本對客觀測試結果與吾人所聽音響的關係如何避而不談,而嘗試描繪,再生系統的「音響面貌」。
不放錄音,便無法去評判其傳眞程度如何?不用再生系統播放錄音,亦無法評判其傳眞程度如何?
然則其音響到底「應當」如何?最為常見的答案,自不免是音響應當逼似「真物」,實際上卻不那麼簡單。因為系統本身若是正確?便能再生錄音之所含。但若錄音本身不能忠實呈現原始音響,則此正確的音響聽來便不會「逼真」。但是錄音的音響如何?這就難說了。因為不放錄音,便無法評判其傳真程度如何?而不作聆聽(通常是播放錄音),亦無法評判再生系統的傳真程度如何。由於我們必須使用其中之一來評判另一者,因此對於二者均難作出評斷,除非是其組合之音響「逼真」。但我們仍有 辦法作出評斷。
雖然我們已歷經116年的技術革新(愛迪生留聲機的專利發於1877年),今日最佳的音響再生系統仍無法複製「真物」的音響,而唬得過能作分析性聆聽的經過訓練的聽者。但是完全的逼真性或「正確性」,仍是主觀評鑑人士用以評論音響產品設計的標準。
較不認真的發燒友與將再生音響當作整體來聽,並以其音響「好壞」來評判其質量。許多評鑑人士卻從未達到這種認知階段,因為他們相信測量所得顯示不同產品的音響「大致相同」,也就從來不曾試圖對再生音響作嚴肅的聆聽。主觀評鑑人士之所以能比「客觀」評鑑人士聽覺敏銳,並非由於其聽覺器官特別優越,原因在於他能接受相同測量數字並不一定保證音響相同的前提,並且「訓練」自己聽出其間之區別。
有經驗的聽者不只是聆聽再生音響的整體,而是聽「進去」,以觀察機件或系統如何處理構成整體音響的各類音響屬性。在簡單的「所有高音與所有低音」之外,他可能聽出某種音染,而根據經驗顯示出某個高頻尖峰。他也可能聽出應屬短暫的低頻音符受到延長,據他所知與某種低頻諧振或低音單體削振不足有關。當然,這些問題會顯示在測量數字中,但判認其測量的大小與其對音響的不良效果之間關係如何,卻完全是另一回事。欲能作出這種判斷,我們需要形容這些效果的詞彙。這些詞彙亦即我們所謂的主觀術語。
主觀的語言早在愛迪生之前便已存在
主觀的語言早在愛迪生之前便已存在。音樂家早已習於「柔美」、「尖銳」、「豐腴」、「悅耳」之類的詞語,但是再生音響問世以來,卻又引出一些需要新的形容詞來描繪音響特質。1953年出版的《無線電子設計手冊》(Radiotron Designer`s Handbook)——當時電子設計的「聖經」——列出七十多個術語,多數迄今仍為人沿用。
1962年問世的Stereophile雜誌,最先以音響而非測量數字為基礎來評鑑音響產品。Stereophile與其它立場相同的刊物,年來已將主觀派為數七十的詞彙,拓展到超過三百個術語,將在此一系列專文中逐一列出定義。
非屬日常用語的主觀音響術語(譬如「尖銳」一詞)大多屬於下列三個範疇:(1)擬聲類——發音如其描述現象的詞語;(2)圖像類——在腦中製造出某種圖像的詞語;以及(3)感官類——使人將所聽聲響聯想到所見所觸事物的詞語。舉例而言,「帶砰砰」(boomy)一詞屬於擬聲類,因為一個低頻尖峰聽來有如「砰」(boom)。「空曠」(airy)一詞引發空曠無際的圖像,例如環有大窗的高天花板大房間,用以形容似乎沒有極限的高頻延展。而感官類術語「砂質」(gritty)一詞,只要是嚼過帶砂的菜葉,必然能立即引發共鳴。
有些術語並非形容詞,而是指某些只對細心聆聽的發燒友有所意義的事物。「解像」(resolution)與「音場」(soundstaging)這兩個例子,便是用以判斷系統表現的兩個音響特徵。其他尚有一些術語(不論是否屬形容詞),專指LP的再生,這在許多音響完美主義者的心目中,仍比CD優越。
主觀術語永遠無法與物理學的語言一般精確
不同的主觀術語往往帶有相同之涵義,有些甚至且有多重涵義。諸君切毋望之卻步。主觀術語永遠無法與物理學的語言一般精確。但不論精確與否,卻仍較「這很好聽」之類的話更能對再生音響作一較有意義的描述。
這部詞彙今天既已問世,今後任何音響評鑑人士便不再有藉口說「我聽得出差別,但是沒有辦法描述它」。現在可有辦法了。
我要向New Hampshire州Peterborough市的Old Colony Books公司致謝,讓我大量引用我的《音響辭典》(The Audio Glossary)一書。
詞彙
A
Absolute phase,absolute polarity絕對相位,絕對極性——意指在錄音與再生系統中,始終保存原始音響的波形,因而原始麥克風收得的音響若有壓縮,便會在聽者系統中再生成為送達耳的壓縮。有些聽者對此正確與否較為敏感,往往將逆轉的狀況形容為「掩塞不清」(muffled)。
Accuracy正確性——是指組件或系統的輸出訊號,在認知上複製輸入訊號音質的程度。正確的機件能夠再生錄音中對原始音響正確或不正確的呈現。
Acoustical space音響空間——(1)大型演奏廳或錄音廳。(2)錄音地點演奏廳中所有空間與迴響的特質。
Acuity敏銳性——(1)耳朵及對極微聲響的敏感程度。(2)發燒友培養所得,對再生音響微妙特性聆聽判斷的能力。
Aggressive咄咄逼人——過於前置明亮的再生音響。
「ah」「啊;啦」——由於1000Hz左右頻率響應尖峰所致的母音音染。
Airy空曠——聽來輕巧細緻開敞,而似乎能不斷往上延展的高頻。高頻反應極為平順且延展極佳的再生系統方有此種特性。
Aliveness鮮活性——能產生演奏者活生生現身於聆聽室中的印象的音響再生特性。
Ambiance(發音如ambee-onts)氣氛——環境所觸發的感覺情緒。
Ambience(發音如ambee ints)氛圍——對於製作錄音的演奏廳等音響空間在聽覺上所認知的印象。
Analytical分析性——細節充足到過分的地步。
Articulation發音清晰性——(1)特別是在人聲再生中清晰可判的程度。(2)複雜聲響中內部細節之再生,使吾人能輕易在許多音樂聲響當中,追隨某一個別音樂聲響。
Attack起音——(1)樂器在施弓、吹奏、擊打、或撥彈時產生之強化聲響。(2)系統再生音樂音響中起音驟音的能力,起音不良會使系統顯得緩慢。
Attack transient起音驟音——打擊樂器聲響(諸如鋼琴、琴弦、三角鐵、鼓皮)最初之能量脈動。
Audibility可聽度——音響缺陷嚴重程度之度量。可聽度之尺度由小到大可分為:聽不見、微妙、輕細、少量、明顯、突兀、與「唉喲!!」
Auronihilist(發音如auro-nigh-illist)聽覺虛無主義者——相信測量數字相同的機件必有相同音響的人,亦即讀表人。
Autohype自欺——暗示性的自我迷惑;由於心中期望而聽見並不存在的聲響。音響神話的一大禍源。
「aw」「噢;泡」——由於450Hz左右頻率響應尖峰所致的母音音染,「噢」式的音染會對大型銅管樂器的音響(伸縮喇叭、土巴號)予以強調或為之增色。
B
Balance平衡——(1)音響光譜上半部與下半部相對強度在主觀上的關係;「音色平衡」。(2)演奏團體不同樂器之相對強度。(3)左右立體聲道訊號水平的均衡,使得音場居於正中,亦使單聲道訊號材料音像居中。也稱為聲道平衡。
Ballsy雄偉——用以形容聲音宏亮、勁道十足、而筋肉結實的系統。
Banger鞭炮——極為大聲的LP表面噪音爆發。
Bass低頻——頻率低於160Hz之音域,音調降低。
Beyond-the-speakers imaging揚聲器外之音像——在揚聲器位置界線之外配置的幽靈音像或空間(舞臺邊界)訊號。
Billowing,billowy波蕩——迴響過度。
Binaural雙耳立體聲——原意以「雙耳」聆聽,意指為聽者雙耳提供可在演奏現場收得的音響波形的錄音與播放系統。目前必須以「假人頭式」麥克風與耳機播放方能達成。
Bloated浮腫——(1)在形容幽靈音像時:過分寬廣。(2)在形容整體音響時:過分豐腴、溫暖、以及迴響過度。
Bloom開綻——具有擴張性的豐腴溫暖性質,例如大提琴真實的胴體聲響。
Body軀體——再生音響圓渾強健的性質。「有血有肉」。
Body sound胴聲——就樂器而言,因材料諧振產生樂器製造材料之特殊聲響。中提琴的木質感,銅質長笛與木質或金質長笛不同之「特徵」。
Boomy帶砰砰聲——特指中低頻之顯著誇張,往往是有一極窄的低頻段鶴立雞群。(單一音符低頻)
Boxy帶有箱聲——(1)聲同「歐」的母音音染,有如將箱子套在頭上說話。(2)用以形容揚聲器因箱壁諧振過度而產生的低頻上段與中頻下段聲響。
Breakup斷散——類比碟片嚴重出軌的聲響。
Breathing呼吸——出自動態式噪音消除系統:背景嘶聲大小隨訊號音量改變而作可以聽見的改變。參見「pumping」。
Bright,brilliant明亮——音響界最受誤用的術語,意指再生音響堅硬銳利的程度。明亮度與4KHz至8KHz間所含之能量有關。而與極高頻段的輸出沒有關聯。一切現場音響均帶明亮度,唯有在過度時方成為問題。
Bunching集中——(1)在雙重單聲道再生時,所有聲響音像出自揚聲器中間的狹窄地帶。在A+B式時集中之緊密狹窄對於立體聲音像之優良極為重要。(2)在立體聲再生時,中央填佔過分密集而分布不足。參照立體聲分布(stereo spread)。
Buzz蜂聲——帶尖銳性或絨毛感的一種低頻聲響。
Bypass test旁路測試——將機件的輸出訊號與其輸入訊號作直接比較,方法是將此機件置入訊號通路之中再予移出,然後比較其區別。
C
Center fill中央填佔——將原先位在或近於音場中央的聲響來源之音像正確配置在揚聲器之間。參見「localization」與「stereo spread」。
Center stage音場中央——在揚聲器間位居正中的音場部位。
Chalky粉質感——用以形容較顆粒感為細,而較乾燥感為粗的聲響質地。參見「texture」。
Characteristic特徵——再生音響基本成分之一,為其認知質量的因素。頻率響應、音量、延展、音場、以及解像均屬音響特徵。
Chesty胸聲厚重——再生男聲中顯著的厚重感,原因在於低頻上段與中頻下段之能量過多。
Chocolatey巧克力感——類似「syrupy」(糖漿感),但較為深暗而厚實。
Circularity循環性——主觀主義的矛盾:「不再生錄音便無法施予評判,不聆聽錄音亦無法評判再生系統。」
Clean乾淨——不帶可以聽見的失真。
Click卡搭聲——聲如「卡搭」的輕微尖銳的脈動。
Clinical診所式——纖塵不染卻毫不引人的聲響。
Closed-in封閉——欠缺開敞性、細緻性、空曠感、與微妙細節。封閉的聲響往往肇因於10kHz左右開始之高頻削弱。參照「open」,「airy」。
Coarse粗糙——再生音響質地之顆粒粗大,「砂質」(gritty)極重。再生音響的時空連續似乎是由大的粒子組成。參見」texture」。
Cocktail-party effect酒會效果——聽覺系統一種可以控制的能力,能僅靠方向而將單一音源從來自各方的多重音源中分離出來。能使我們在嘈雜的雞尾酒會中,在許多聲音之中追隨某一個特定的聲音。
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不諧——不同觀察之間的矛盾,譬如一個聲響具有近處聽得的音色,而其透視感卻屬於遠處所得。
Coherent連貫一致——(1)形容多音路揚聲器之聲響:由上至下略無縫隙,聽不出分音痕跡或不同單體在不同頻段之音樂。(2)形容音場:幽靈音像在立體音場中再生原始演奏者的橫向配置。參見「bunching」,「hole-in-the-middle」。
Cold冷——與「涼」(cool)相同,但程度較大,高頻輸出稍嫌過度,而低頻輸出較弱。
Coloration音染——再生系統為所有通過訊號所添加而可以聽見的「記號」(signature)。
Comb filtering梳濾——一旦認識之後便永遠不會誤失的一種空洞的音染。肇因在於一系列均勻分布的頻響尖峰與低谷,通常是由兩個相同而在時間中分隔的訊號互相干擾所致。如果其間之時差不斷改變,梳濾之尖峰與低谷亦隨之改變,而產生現代搖滾樂中所常見的「phasing」,「flanging」,或「jet plane」等種種效果。
Congested壅塞——模糊、混亂、泥濘、暗啞、完全缺乏透明性。
Consonant諧和——悅耳動聽。參對「dissonant」。
Conspicuous突兀——可聽度極為顯著。參見「audibility」。
Continuity連續性——(1)就音場而言:再生立體音像原始的橫向配置。參見「bunching」,「hole-in-the-middle」,「stereo spread」(2)就多音路揚聲器而言:從一個單體的音域到另一單體的音域,其間音染的一致性。
Control控制——揚聲器似能完全掌握輸入訊號的地步。音響緊密、細緻、而清晰。參見「damping」。
Cool涼——稍微欠缺軀體與溫暖,肇因在於150Hz左右以下之頻率開始逐漸衰減。
Crackle噼啪聲——間斷的中型卡搭聲。是舊LP上常見的背景噪音。
Crisp清脆——就再生音響而言:極為清晰細緻,有時因為高頻中段某一尖峰而顯得過度。
Cupped-hands圈手成筒——類似將手圈為筒形,或更為極端用擴音器來說話的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