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咱們古墓派的門人,世世代代都是處女傳處女,我師父給我點了這點守宮砂,昨晚你(楊過)這麼對我,我手臂上怎麼還有守宮砂呢?——小龍女
相信大家都看過金庸筆下的《神鵰俠侶》,都會對一件事耿耿於懷,那就是小龍女曾失身於尹志平。雖然最終尹志平自盡,但是一塊「美玉」已不是潔白無暇,這應該是觀眾們心中的一個遺憾。
在文明發達的當代社會,人們對於女性貞潔早已不似古代嚴格以待,但還是有許多人將是否為處女視為女子德行的一部分。雖對這種看法不敢苟同,但既然現代都有這種想法,那在禮教更為嚴格的古代,更是有對此事的深入骨髓的看法。
守宮砂檢驗處子之身,純屬子虛烏有
在引文中有一種神奇的藥物——守宮砂,那何為守宮砂呢?
關於守宮砂的記載,在秦漢文獻中已經存在,多見於方術家神仙志怪之書,後亦載入醫典,但具體說法不盡相同。據西晉博物學家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
「蜥蜴或名蝘蜒,以器養之,食以硃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治萬杵,點女人肢體,終身不滅,唯房室事則滅,故號守宮。傳雲,東方朔奏漢武帝試之,有驗。」
意思是說,使用硃砂來飼養壁虎,它會全身變赤。等餵滿七斤硃砂,把壁虎搗爛成糊,用其點染處女的肢體,則顏色鮮紅。除非發生房事,否則終生不褪。由此,守宮砂既守護後宮的安寧,又保帝王的頭上不再泛綠髮光。
又據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記載:
「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宮,亦名壁宮。」
而壁虎在古代,又稱為「守宮」。所以總的說來,守宮砂就是一種以壁虎和硃砂為主要成分的化學物質而已。那什麼硃砂呢?
硃砂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主要成份為硫化汞,但常夾雜雄黃、磷灰石、瀝青質等,有鎮靜催眠、解毒防腐的作用。東漢之後,因長生不老藥興起的煉丹術中,硃砂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據晉葛洪《抱樸子·金丹》記載:
「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
又有元代王子一的《誤入天台》記載:
「遠奢華,近清佳。火煉丹砂,水煮黃芽。」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煉丹師雖將硃砂描述的玄之又玄,提到了氣、陰陽、五行、長生等等,卻從來沒提過貞操。那守宮砂真的能檢驗女子是否為處子之身嗎?
答案是不能。首先,由西晉博物學家張華編撰的《博物志》,其實是一本中國古代神話志怪小說集。該書共分十卷,分門別類記載了山川地理、飛禽走獸、神話古史,以及怪誕不經的神仙方技等等。
大家想在這種書裡記的事兒,能有幾分可信?
其次,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武帝即位,廣徵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其人性格詼諧,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但武帝始終視其為俳優,不予重用。」
俳優,古時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東方朔的角色約等於郭德綱的同行,即說相聲,大家試想又有幾分可信?
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的是將其內臟掏空,曬乾服用,可用於祛風、解毒、散結。主治關節疼痛、中風癱瘓、惡瘡等疾,但跟點臂守貞,沒有一點關係。
守宮砂是封建禮教對女子的一個縮影,為的是給女子套上「枷鎖」
在以男權社會為背景的中國古代,對女子貞潔的重視,主要出於對子嗣血脈純潔的要求,因為這關係到家族財產的繼承和對先祖神靈祭祀的聖潔,畢竟是個男人也不想幫別人養孩子。
大家是否聽過一詞叫「周公之禮」,其實就是對夫妻生活委婉的表達方式。相傳西周初年,婚俗混亂,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製禮教民,將說親嫁娶共分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稱為「婚義七禮」。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實非宦者,常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與太后謀曰「王即薨,以子為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九月,夷嫪毐三族,殺太后所生兩子,而遂遷太后於雍。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秦始皇對於宦者謬毐與其生母太后的淫亂私情,毫不留情,不但夷殺繆毐三族,殺掉太后與繆毐所生的自己的兩個同母異父弟弟,而且將生身之母太后遷居雍地。如此處理,除了有維護自身統治地位的要求外,也不乏整飭世風的考慮。
懸絲診脈
古之刑律、家法固然嚴苛,但用此來約束人之天性、生理需求,效果實則並不明顯或者幾無作用。所以,在嚴格的法律層面約束以外,古之文人們還專門創設了一整套專門用來約束女性貞節、操守的傳統倫理道德。
即「三從四德」、「七出之條」;「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尤其是宋朝出現「程朱理學」,用「滅人慾存天理」的核心理論,將對女性的約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些都是統治者以國家法令的形式,提倡女子貞節,禁止淫佚,以教化世風。
守宮砂下的亡魂,暗示著古代女子悲慘的命運
相傳,宋代剛剛建立,為安撫後蜀,一面減輕賦稅,一面提拔人才。有一名大財主,便趁此機會,花重金買了個京官。臨走時,家中都安排好了,唯獨對一名如花似玉的小妾不放心。就找到當地一座道觀,請觀主幫忙想主意。
觀主取出一瓶藥粉,說:「這是『守宮砂』,只要點一點在女人手臂上,不經房事永不會脫落。」財主十分高興,拿回去給各妻妾點好,就走馬上任了。再說他這名小妾,名叫何芳子,原是書香門第的千金。因連年戰亂,家道中落,才被賣到財主家。她年輕貌美,平時就很受其他妻妾排擠。
財主走後,那些女人對臂上的「守宮砂」碰都不敢碰。何芳子卻十分痛恨,認為這是一種恥辱,天天洗、天天搓。沒多久,「守宮砂」竟越來越淡,最後消失了。
這一來可隨了那幫婦人的意,將事情有的沒的、添油加醋寫信給了財主。財主一聽,這還了得!當下命人把幾名妻妾連夜接到京城。見著何芳子,不由分說,吊起來就打。一邊打,一邊逼問她姦夫是誰。
何芳子當然說不出來,挨到最後,竟被活活打死。要是在四川老家,打死個小妾,花點銀子可能就完了。如今可是天子腳下,人命關天,沒幾日就鬧得沸沸揚揚。
開封府聽到消息,立刻查了下來。先是開棺驗屍,見屍體皮開肉綻,滿身鞭痕,隨即扣押了財主。財主無法隱瞞,一五一十講了事情經過。
於是判官用財主剩下的「守宮砂」點在三名婦人身上,又牽來一條狗,讓狗舔舐。那狗三下兩下,就把「守宮砂」舔得乾乾淨淨。
開封府當即判何芳子清白,財主濫用私刑,免去官職,並處以重罰。由於牽涉到四川地方的安慰政策,連中央大理寺都出動了。可就在大理寺準備重判時,財主神秘死去,送他「守宮砂」的那個道人也投湖自殺。
何芳子千裡迢迢地從四川趕到汴京,卻含冤蒙屈地遊魂異鄉。人們同情她的遭遇,自發起了一座「貞女廟」。這座廟自宋代以來,每代都加以重修,歷時千年,至今仍矗立在河南開封南部。
一顆小小的「守宮砂」, 讓年輕的何芳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愚昧封建的古代,小小的一顆硃砂,仿佛一把屠刀, 不知道讓多少人用其對無辜的女人痛下了殺手,不知有多少鮮活的生命香消玉殞。
結語
在現代人看來,用守宮砂來檢驗處子之身實屬荒謬,但在以封建為特徵的社會當中,其特點保守、閉塞,就會形成一種習俗。
「守宮砂」到底會不會在女性初嘗禁果以後消失,誰也不能給出精準的回答,可也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反倒給女性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心理壓力,讓女性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嚴格遵守傳統倫理道德,不敢越雷池一步。
所以,「守宮砂」的真正作用並不在於能否精準驗證女性的貞節,而在於能讓女性始終保持著敬畏廉恥之心,保持著思想警示,在男女之間未成事實之前就因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終止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