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若要正確理解這兩句話,須跳出以人為中心的觀點來理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意思是自然界中並沒有美醜之分,美與醜是以人的觀念標準來衡量的,是人類自己定的道,而非天道。人之道,以文飾貌,以繁隆禮,以此養人,是以天下皆知人道之教為美,並以其美為美。這是違反道本身的。所以,人道非道。以人定之禮害道,是以人害天,故曰,斯惡也。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以人之道行善,就是違反道的行為。獅子就是要吃羚羊的,獅子吃羚羊這個事就是道。人們看羚羊可憐而救之,以為是善,對獅子來說,人幹的事就不是人事,吃不到羚羊,獅子就要餓死了。所以說,人人都知道救羚羊是行了一件善事,其實是違反獅子吃羚羊這個自然界食物鏈這個事情的,所以人救羚羊這個事情放在道中去看就不是善行,是不善了。
看來,老子是在提醒人們,不要執著,拘泥於所謂的美的,善的標準。要學會從事物的反面看問題,事物之間是相互轉化的,過於在乎美與善說不定會轉向醜的,惡的一面。老子明顯繼承了《周易》的智慧,易書認為事物都包含著陰陽兩面,天地萬物都包含著陰陽變化的過程。古代的曆法也一樣,剛過去的冬至,就是一陽復生的季節,從此,大地開始逐步恢復生機。
其次,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刻意去追求美,刻意去追求善。我們去做善事,去幫助別人,內心還想著,我這樣人家會不會感激,我能得到什麼回報,這樣就太俗了,我沒有什麼目的,心無所念去做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出於本性,質樸的,真摯的,不要因為美去追求美,因為善去追求善。總之,一切都不能過於絕對,過於極端,當我們都去追求經濟利益的時候,我們也應冷靜冷靜,考慮考慮問題的另一面。
結合現實生活,大家也可以通過以下幾例子更能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1)以長相為例,我們說張三比李四長得美,是因為張三身段比李四勻稱,五官也比李四長得端正。(2)以言行為例,張三言行得體,表現的很有素養,而李四好張口罵人,還經常與人打架,我們說張三言行美而李四行為醜惡。(3)以社會現象為例,我們看到助人為樂的人,都說這個人是好人,我們聽到損人利己的事,就說幹這種事的人是壞人。
通過以上事例,我們也不難看出這其中的美與醜,好與壞,是通過對兩人的比較得出的結論 ,美與醜是在比較中產生,沒有比較就沒咱美醜之分,只所以大家都能認清什麼是美好的東西,就是因為有醜的東西存在。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注意用比較的方法辨別善惡美醜,在行動上揚善除惡,讓美的東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