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1-01-08 漢上人家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若要正確理解這兩句話,須跳出以人為中心的觀點來理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意思是自然界中並沒有美醜之分,美與醜是以人的觀念標準來衡量的,是人類自己定的道,而非天道。人之道,以文飾貌,以繁隆禮,以此養人,是以天下皆知人道之教為美,並以其美為美。這是違反道本身的。所以,人道非道。以人定之禮害道,是以人害天,故曰,斯惡也。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以人之道行善,就是違反道的行為。獅子就是要吃羚羊的,獅子吃羚羊這個事就是道。人們看羚羊可憐而救之,以為是善,對獅子來說,人幹的事就不是人事,吃不到羚羊,獅子就要餓死了。所以說,人人都知道救羚羊是行了一件善事,其實是違反獅子吃羚羊這個自然界食物鏈這個事情的,所以人救羚羊這個事情放在道中去看就不是善行,是不善了。

看來,老子是在提醒人們,不要執著,拘泥於所謂的美的,善的標準。要學會從事物的反面看問題,事物之間是相互轉化的,過於在乎美與善說不定會轉向醜的,惡的一面。老子明顯繼承了《周易》的智慧,易書認為事物都包含著陰陽兩面,天地萬物都包含著陰陽變化的過程。古代的曆法也一樣,剛過去的冬至,就是一陽復生的季節,從此,大地開始逐步恢復生機。

其次,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刻意去追求美,刻意去追求善。我們去做善事,去幫助別人,內心還想著,我這樣人家會不會感激,我能得到什麼回報,這樣就太俗了,我沒有什麼目的,心無所念去做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出於本性,質樸的,真摯的,不要因為美去追求美,因為善去追求善。總之,一切都不能過於絕對,過於極端,當我們都去追求經濟利益的時候,我們也應冷靜冷靜,考慮考慮問題的另一面。

結合現實生活,大家也可以通過以下幾例子更能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1)以長相為例,我們說張三比李四長得美,是因為張三身段比李四勻稱,五官也比李四長得端正。(2)以言行為例,張三言行得體,表現的很有素養,而李四好張口罵人,還經常與人打架,我們說張三言行美而李四行為醜惡。(3)以社會現象為例,我們看到助人為樂的人,都說這個人是好人,我們聽到損人利己的事,就說幹這種事的人是壞人。

通過以上事例,我們也不難看出這其中的美與醜,好與壞,是通過對兩人的比較得出的結論 ,美與醜是在比較中產生,沒有比較就沒咱美醜之分,只所以大家都能認清什麼是美好的東西,就是因為有醜的東西存在。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注意用比較的方法辨別善惡美醜,在行動上揚善除惡,讓美的東西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第二章)。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那就反而不美了。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此話是一面之詞,但確有洞見卓識。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道德經》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說天下的人都認為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時候,這就變成醜惡的了;都認為善良的東西是善良的時候,這就是不再善良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今天又到了我們每周一篇《道德經》時間,「王庶文講壇」用兩篇文章講完了《道德經》第一章,現在我們進入第二章,這一章的內容大概會有3篇內容,歡迎關注。
  • 《道德經》1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世間的美有很多種,有美貌,美好,美味等等。我們之所以知道世間一切的美,是因為知道了世間一切不美,體會過不美,才明白美的可貴。假如我們見過的人都美貌異常,生活一帆風順,每天吃的都是珍饈美味,那麼,我們不會認為見過的人有多美貌,也不會認為生活有多美好,更不會感覺每天吃的食物有多美味。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Wolfgang Amadeus Mozart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美的存在是因為惡嗎?那麼惡呢?你如何看?)清水,霧,遠山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如果真愛就請理智清醒思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物以稀為貴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凡事泛濫成災、所謂「物以稀為貴。」物以稀為貴,成語,意思是指事物因稀少且有益,從而顯得珍貴。在經濟學上,稀,不是指物品數量稀少,而是指供小於求,有需求的稀才有價值.也諷刺現代社會的人們總是在失去之後才知道珍惜。出自晉·葛洪《抱樸子·明本》。
  • 《老子》第二章(上)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 《道德經》中「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怎麼理解?
    《道德經》第二章首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大家分享下:一、美終會變成為不美事物都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最早大哥大手機出現的時候,只有暴發戶才值得擁有,三、陰和陽同時存在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有人說好,就一定有人說不好,最典型的例子,大家可以立馬實驗:一頓飯,你說特別好吃,肯定就有人說其實感覺也很一般;一部電影,告訴別人非常好看並推薦他去看,通常他一定會覺得並不像你講得那麼好看,這個都是生活當中最普遍存在的現實情況,大家用心去觀察下吧!
  • 老子對美與善的省思
    《老子》第二章開篇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裡,「已」通「矣」。歷史上大多以為這是在講概念對子相互依存,有則俱有,無則俱無。元代吳澄的詮釋頗具代表性:「美惡、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惡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
  • 為何美則美矣,毫無靈魂?美則美矣,了則未了?美則美矣韻猶未也?
    論一個人或事物時,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評價,——「美則美矣,毫無靈魂」, 「美則美矣,然缺內涵」,「美則美矣,了則未了」,「美則美矣,可惜虛妄」,「美則美矣,韻猶未也」......這諸多的不能全美到最後無不是回到孔子的「美則美矣,未盡善焉」,以及莊子的「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這個終極方向上來了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最後,他告訴父母這句話: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他說,可惜我們大家都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被愚弄得團團轉。我大概明白他說的意思:人的苦都是自找的,人不要有太多追求,一切都只是假象而已,既然到頭來每個人還不都是兩手空空而去,還不如現在就斷了念想,免遭痛苦。我之前也不知道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大」非「至」,而為「道」這裡有個概念需要先辨析一下,即文章中的「大」。「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常常被認為說的是「至高的音樂」和「至尊的道」是「無聲」「無形」的。但《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這麼一段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 人之初,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惡」,那是什麼?
    但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大家也是爭論不休。亞聖孟子提出了性善論,他認為人性本善;人性的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於是《孟子·告子上》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 《老子》經典名言名句大全,經典語錄摘抄賞析!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存世著作有《老子》,也稱《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充滿了人生處世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名句。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老子自稱喪家之狗,孔子被鄭人喻喪家之狗,一個淡然,一個欣然
    如果有人說你像一隻喪家之狗,你會怎麼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是不予理睬?相信大家心裡都有個明確的判斷。但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卻非常淡然的自稱喪家之狗,而孔子聽鄭國人說他像喪家之狗時,不但沒有生氣,竟然欣然的笑了,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