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學三問的?

2021-01-11 莫笑丶SISH

西方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西方人說,中國沒有哲學,但是有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並沒有類似西方的哲學概念,因為中國文化一直是在關注自己,研究自己的,因此誕生燦爛的百家爭鳴。

古代先賢對人生的態度

儒家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些問題做到聖人你就明白了,還明白不了,還做不到,那就去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釋家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一直想著我如何如何,怎樣怎樣,執著於我相,說明還沒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菩薩境地。

道家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如果沒有對「我」本身的思考是天地初始狀態,如果分隔出「我」,並對「我」的本質進行思考,那麼以「我」的定義為母的萬事萬物就會出現並生長。如果對其確實有了思考有了定義,那也不是永恆的答案。

筆者對哲學三問的理解

我是誰?

中國哲學認為宇宙起源於「混沌「。整個宇宙都是從混沌中來到混沌中去,何況「我」呢?畢竟在物理最高層面,「我」是原子構成的。

原子構成的神經元

我從何處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我」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我」是世界規則的伴生形體。

我往何處去?

回到虛無中去,萬事萬物終將化為虛無。從暫態有序結構到混沌的無序狀態。

虛實之間

相關焦點

  • 中西哲學如何對話
    一句話,你在漢語中,你就一定在中國思想中。中國思想的主流是什麼:儒道佛三家。當然還有墨家的思想,還有陰陽家、名家、法家的思想,但他們不是主流。中國思想從整體上看,就是儒道佛三家。所以,我們在漢語中,我們就一定在儒道佛思想體系中。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舉報   濟南11月22日電 (孫宏瑗)「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
  • 毛澤東談西方哲學:它「是我們的先生」
    在當時,所謂「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其實就是西方文化、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和西方流行的各種社會政治思潮。毛澤東當時對西方近代思想家、哲學家諸如託爾斯泰、克魯泡特金、柏格森、杜威、羅素等,很感興趣。1920 年6 月7 日給黎錦熙信中,他說自己「近來功課,英文,哲學,報,只這三科。
  • 幹部擔當作為的「哲學三問」
    這句話被稱為哲學中考驗靈魂的「終極三問」,是人生在世不可避免的困惑。黨員幹部要切實擔當作為,就必須把回答好這三個問題當做人生信念,每日「三省吾身」,常思常學、常做常行。首先要明確「我是誰」,找準自身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在走訪調研時,曾多次向群眾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
  • 它可是撐起了西方哲學的半邊天
    如果有人問,學習西方哲學的難點是什麼?恐怕有一個答案沒有人反對:語言哲學。不錯,對於中國讀者而言,西方語言哲學是一個難點和門檻。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文化不甚看重語言,許多讀者缺少語言學方面的專門訓練。如傳統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都比較輕視語言,僅把語言視為表達思想的工具。
  • 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其實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並不習慣這樣的終極追問。
  • 讓西方回到西方——在世界哲學家大會舉辦前夕訪談陳來教授
    一、應當把哲學看成一種文化方旭東:這次訪談的一個契機是世界哲學家大會今年8月將在北京舉行。您作為當代有代表性的中國哲學家,我想聽聽您對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的意見。這可能是包括我在內很多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人所感興趣的。第一個問題:您是怎樣理解哲學的?或者說,您的哲學觀是怎樣的?
  • 七十年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前瞻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七十年中,中國的思想家、哲學家懷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激情,擔當「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使命。在七十年的歷史震蕩中、流變中,中國哲學為變所適地碩果屢現。它們的負載者誕生了諸多中國哲學大家。他們既禮敬中國傳統文化,精心挖掘哲學思想的所謂哲學思想的哲學思想,又以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哲學思想批判中國哲學思想貧乏。
  • 當「寬窄」碰面西方古典哲學
    一言以蔽之,「寬窄」是西方古典哲學語境中重要的理論話語,某種意義上成為西方哲學的源頭,是西方現代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礎。西方哲學在人類哲學發展史中屬於後來者,但是具有自身獨特的體系魅力。哲學即「愛智慧」,是追求人的存在的「道路」。
  • 基層的哲學三問
    在哲學上有個著名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不僅是對自身存在的思考,更是對人生意義的追尋,是人生在世不可避免的心靈叩問。基層幹部要在基層天地大有可為,就必須回答好這個問題。要回答好「我是誰」,就必須找準我們自身的定位。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當我們問到底什麼是哲學?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之問。這也很恰當的解釋了哲學存在於萬界之中的,它是無處不在的。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每天走到街上,向別人提出許多問題,然後再向別人解釋許多問題。最容易獲得的就是哲學思維。這個哲學思維大指三個部分:第一思想的開放性、第二思維的批判性、第三思考的邏輯性。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問題之緣起與意義我們今天仍然有必要回到「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哲學關係問題,並且不僅僅是把它當作一個已然過去了的單純學術史問題來對待,而是看作今天仍然需要我們嚴肅對待的思想命題,因為它事關對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準確把握和對當代中國發展道路之世界歷史意義的深入理解。
  • 哲學方法要回歸哲學內容
    西方尤其是近代以來的學術,強調事實與價值、真理與信仰的區別,故其學術旨趣歸於知識系統的建構,由此而成就一種知識性的分科之學。中國傳統學術並非無知識的向度,特其所重,乃將其知與學建基於人之德性成就,故其學術不局限於一種知識的形態,而成就一種「通人通儒之學」。  「哲學」一詞,源自西方。
  • 彼得·沃森︱思想如何塑造歷史
    [英]彼得·沃森:《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胡翠娥譯,譯林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1276頁,248.00元。在人們看到我寫的書時,往往會提出以下三個問題,或者其中一個:思想是如何吸引你的?思想史究竟是什麼?思想史與政治史之間有無關聯?
  • 2020年如何理解世界?選一本哲學入門書
    這個時代,乍一看哲學很不受歡迎,大家都忙於實務,哲學就顯得沒用而玄虛。但也不盡然。比如哲學入門書《蘇菲的世界》,就從西方火到東方,在中國,自20年前初版以來,一直再版,一直暢銷。電子書時代,你到任何一個網絡閱讀平臺上,只要能找到這本書,必會發現每一頁上,相當於視頻彈幕的評論和留言都有好多條,大大超過一些爆款流行讀物。
  • ——從哲學三問到「吃雞」自問?!
    這是西方的一個哲學命題.耶穌說:「我雖然為自己作見證,我的見證還是真的。 因我知道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你們卻不知道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大概是從這句話 衍生而來的... 「吃雞」遊戲正如日中天,卻不知看見別人日日吃雞,自己個兒心裡是個啥滋味。
  • 【人文講座】曹則賢:哲學與它的數理體現——羅素《西方哲學史》導讀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以高屋建瓴的視角,詼諧幽默的語言向大家介紹了羅素的著作《西方哲學史》,並進一步詮釋了哲學與它的數理體現。  曹老師在開場時便指出,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如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物理係數學系的學生必讀的著作。它包羅萬象的內容,細緻入微的闡述,是可以給大學生帶來深刻的思考的。
  • 英國哲學大師羅素:老子的睿智將救贖西方文明,人類的希望在中國
    作為北京大學客座教,羅素在中國遊學一年,於2011年回國後寫成了《中國問題》一書,提出了引發轟動世界的課題:中國人發現了使全世界幸福的生活方式,在西方社會引起中國熱。 中國一定能建立不同於西方文明的全新中華文明 作為頂尖的哲學大師,
  • 《孔子西遊記》中國智慧在西方
    武斌 著 著眼於西方視角下孔子的通識讀本 《孔子西遊記:中國智慧在西方》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從古到今,特別是在18、19世紀的西方,孔子聚集了一大幫的外國「粉絲」。書房中掛著孔子像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促成路易十五效仿中國皇帝「親耕」的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家中充滿「中國情結」的德國作家歌德、把孔子視為哲學中的華盛頓的美國思想家愛默生。
  • 哲學,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
    不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做事的時候,功利性的思維往往佔據上風,凡事先問一句: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不了解孔孟老莊、諸子百家以及歷代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對我的生活和人生有什麼影響嗎?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還不如學一些實用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技能來得經濟實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國哲學,認為中國哲學太抽象玄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則大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