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導演金基德去世上熱搜?背後是韓國電影吊打中國電影的餘溫?這部劇是如何成為央視寵兒的?
12月11日,海外傳來一個比較重磅的消息。
韓國著名大導演金基德,因為「新冠肺炎併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
金基德是誰?
與2019年獲得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寄生蟲》導演奉俊昊一樣。
可以說,他們是幾位真正的大師級別的韓國導演。
金基德導演的很多電影,在中國影迷那裡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現在金基德去世,各種分析肯定也有很多。
像金基德電影的優點與缺點,在韓國電影界的地位等等。
像金基德在電影領域成就高,但在私德上因為「性騷擾」女演員等醜聞的事。
這些就不分析了,相信網上已經鋪天蓋地了。
自從2019年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以來。
金基德及背後的韓國電影與中國電影的比較,在網絡上一直是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一是韓國電影吊打國產電影了,國產電影徹底完了。
另一種是列具體數據,證明韓國電影確實成熟。但和歷史上的國產電影相比,差距還是很遠的。
那麼答案到底是什麼呢?
商業電影與文藝片
金基德為何是韓國「國寶級別」的導演(雖然在韓國本土不受待見)。
因為金基德是韓國少數幾個,真正對於韓國電影語言、電影敘事,與電影風格有探索和建立的幾位大導演之一。
另外幾位是林權澤、樸贊鬱、奉俊昊、李滄東、洪常秀等。
他們不但對於韓國電影推動蠻大,在國際a類電影節上也斬獲頗豐。
這與大量在中國網際網路上捧上天,實際上只是因為尺度和題材突破受到追捧,論電影藝術一言難盡的其它韓國電影不同。
這個就是商業片與文藝片的區別了。
電影終究與「光與影」的藝術,是能表達人類哲學思想的第七大藝術。
文藝片確實悶,晦澀,節奏緩慢,甚至很難懂。
但是文藝片對於電影「光與影」的構造,對於電影敘事的建立,對於電影背後的國家、民族、宗教、人性和道德的探索。
這些都不是商業電影能夠企及的。
某些類型片大導演對於電影類型的探索,也是屬於對於電影領域貢獻蠻大的大導演。
至少在國際a類電影節獲獎來講,純粹的商業特效大片基本處在最底層。
我們以韓國大導演為例。
林澤權、金基德和李滄東屬於文藝片大片導演。
奉俊昊、樸贊鬱則是對於韓國類型片影響巨大的大導演。
畢竟奉俊昊代表作《殺人回憶》,樸贊鬱的「復仇三部曲」。
它們對於韓國犯罪片太有影響了,在國際上都形成韓國犯罪片電影語言的認知。
從年齡看晚一輩的韓國導演羅泓軫,也是位優秀的類型片導演(《追擊者》《黃海》的導演)。
相比之下,韓國商業電影當然有他的長處,但是缺點也非常明顯。
這個有機會再分析韓國商業電影。
因為韓國電影與國產電影比較這個問題。
至少從2019年的《寄生蟲》拿下兩大國際獎項,再到現在去世的韓國大導演金基德身上。
這些能在國外a類電影節拿獎的導演。
他們基本都是偏文藝片,與對類型片有貢獻的大導演。
這個角度韓國商業大片很難入選。
韓國文藝片與國產文藝片
如果我們從文藝片與類型片的角度出發。
特別是在國際a類電影節拿獎(尤其是世界頂級的歐洲三大電影節)。
韓國電影與中國電影比較,其實是輸得徹徹底底的。
1、韓國大導演在數量上處於劣勢
你單獨談華語電影,在國際a類電影節拿過獎的華語大導演。
中國兩岸三地,能打的大導演數量實在太多。
香港導演:
早期李翰祥,胡金銓不提。
後來巔峰時代的王家衛、許鞍華、陳可辛、關錦鵬等等。
這裡還沒有算上類型片導演吳宇森、徐克、杜琪峯、李小龍、成龍等等。
臺灣導演:
侯孝賢、楊德昌、李安、蔡明亮等等。
臺灣導演文藝片大導演不少,而且在國際a類電影節拿獎的記錄。
同時對於中國電影,東方電影,亞洲電影語言影響是很大的。
內地導演:
早期第三代、第四代謝飛,謝晉再到更早一二代不提。
第五代大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吳子牛、不算五代的姜文等等。
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婁燁、王小帥、陸川、管虎、王全安等等。
他們在國際a類電影節獲獎很多,同時對於中國的電影語言,整個亞洲電影都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電影兩岸三地導演合在一起。
韓國電影大導演,這個數量上自然是遠遠遜色的。
畢竟能在國際a類電影節拿獎的文藝片、類型片韓國導演——
也就林權澤、金基德、樸贊鬱、奉俊昊、李滄東、洪常秀等人。
2、韓國大導演在質量上處於劣勢
指的是韓國電影在國際a類電影節獲獎的分量,還有影響力上面。
這是中國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獲獎的情況。
韓國電影歐洲三大的獲獎記錄,基本也就這樣了。
實際上,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獲獎的亞洲電影,無論是數量、份量還是影響力。
亞洲電影基本是日本第一,中國第二,韓國排第三的位置。
韓國導演與兩岸三地大導演相比,大概也就能和某一地導演比比。
與香港導演比比,和臺灣導演比比,和內地導演比比。
我個人認為韓國導演弱於香港大導演、弱於臺灣大導演,弱於內地第五代大導演,可能稍稍比第六代導演強點。
畢竟像視與聽、電影手冊、TSPDT、AFI等權威榜單。
日本導演、香港導演、臺灣導演與內地第五代導演一直名列前茅。
比如著名電影網站TSPDT。
不管是2017版亞洲大導演排名,還是2019版亞洲最偉大導演前20排名。
韓國導演不是排名靠後,而是都沒有導演上榜。
著實也太慘了點。
韓國電影是否被低估
每當中文網絡討論韓國電影影響力的時候。
很多網友肯定都會跳出來講:好漢不提當年勇,國產電影當年拿獎的確實很多,但是近年早就被韓國電影打得潰不成軍。
什麼即使不從獲獎情況來看,韓國電影也比你國產電影強之類的。
這個問題確實是個好問題。
因為它涉及到一個東西,各國電影的發展情況。
亞洲國家的電影嘛。
日本不用多說了,老牌發達國家、列強之一。
如果談到亞洲電影,日本電影基本就能佔據半壁江山。
如果說到亞洲導演,日本大導演基本會包攬前三,再去佔據半壁江山。
日本過後,自然就是「亞洲四小龍」了。
新加坡人口太少,市場太小,流行文化產業沒有發展起來。
港臺流行文化比韓國要早近20年。
時間差不多是90年代前後十來年,這個時期港臺出現大量影響巨大的導演與電影。
韓國要特殊一些,它經濟發展與港臺地區是同時期。
但是流行文化發展在2000年左右了,主要是放開了分級制度,再到「光頭運動」等等的推動。
像列舉的韓國大導演。
除了林權澤拍電影時間早些,與內地第五代導演、王家衛等香港導演同個時代。
其它像金基德、樸贊鬱和奉俊昊等韓國導演,他們首次拍電影的時間都是2000年左右了。
從時間上看,基本和內地第六代導演對應。
韓國電影經過十年的摸索,2010年後迎來了第一波巔峰。
韓國文藝片與商業片同時發展成熟,一直延續到2020年的今天。
但是如果單純從電影領域來講,韓國電影缺點明顯。
因為「國際拿獎」的這個東西,韓國能在國際拿獎的導演,仍然以2000年左右出道那批老導演為主。
也就是金基德、奉俊昊和樸贊鬱這一批。
而因為尺度、題材突破的韓國商業電影,想要拿獎非常困難。
韓國電影為何那麼多人說好看和喜歡看,在國際上卻得不到認可?
因為就是藝術片領域搞得太晚,亞洲電影語言的構建與創造,與日本導演和中國導演相比差距明顯。
商業電影中國網友確實很推崇,實際上電影套路單一/類似、人為美化和主動添加得太多。
觀眾看著爽笑爽哭,但電影人/評審人卻不以為然。
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也不夠。
國產電影的輝煌與衰落
國產電影確實比較特殊。
港臺電影的輝煌與「亞洲四小龍」經濟崛起是相輔相成的。
2000年過後,隨著內地經濟發展逐漸佔據市場主流,港臺電影先後也就衰落了,而且再沒有崛起的可能。
所以說,內地電影要特殊一些。
雖然與經濟發展有關(改革開放),但是8090年代內地經濟並沒有發展起來。
張藝謀代表的第五代大導演,卻憑著藝術片衝出中國走向世界,並且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1年,中國籤署WTO正式進入市場經濟。
第五代導演全面前去拍商業片,頂上來的第六代導演在藝術片領域,在國際上面也有所建樹。
即使不算港臺導演和電影,單獨拿內地電影與韓國電影相比。
內地五代導演和六代導演藝術片積累的成績,它是韓國電影無法比擬的。
2012年過後,徐崢的《泰囧》開啟10億票房時代。
港臺電影衰落不提,內地電影開啟了「流量明星」代表的群魔亂舞時代。
這個時候,韓國電影恰恰發展了起來,藝術片的積累與商業片的成熟,兩者相輔相成將韓國電影一舉推向巔峰。
這個階段的國產電影,與韓國電影就沒有什麼可比性。
藝術片:
雖然偶爾也有國際上拿獎的導演和電影。
但重頭仍然是前三十年第五代導演與第六代導演的積累。
商業片:
相信就不用贅述。
這十年國產商業片一言難盡,直到2017年《戰狼2》後開始逆轉。
但是——
韓國電影因為先發優勢,電影工業是比中國電影更成熟的。
同時,國內還有「限制嚴重」這個大殺器。不管藝術片還是商業片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那麼問題就來了。
韓國電影的巔峰還能保持多久,未來十年還能一直拿獎嗎?
國產電影自2020年過後,有沒有可能重新崛起呢?
尾聲
如果要回答這兩個問題。
我個人覺得機率一半一半,韓國電影輝煌可能延續幾年。
但是想要一直在國際上拿獎,機會可能不大了。
因為電影這個東西與科學領域相似,你導演藝術片搞得越早,越早奠定電影的鏡頭語言,光與影、 視與聽的電影內容的建立。
你導演也就越偉大,地位也就越高。
所以,任何電影領域的權威榜單搞什麼導演和電影的排名。
你都會發現都是幾十年前,百年前,反正就是2000年前的導演和電影為主。
某些大導演和藝術片更是一直霸佔榜單,相信永遠都不可能動搖。
2000年後,尤其是2010年過後。
全世界包括美國好萊塢,其實都是「漫威超級英雄」這種類型大片、商業特效大片的天下了。
2000年後,連歐美都沒有出過多少電影大師了。
韓國電影自2000年後發展崛起,能夠有幾位電影大師已經非常難得了。
但是我們把目光放到未來。
也就是兩國青年導演上,這種可能在國際上拿獎的文藝片青年導演。
說了可能大家不信——
2010年到2010年間,中國拍文藝片的青年導演在國際上的活躍度,其實在韓國青年導演之上。
不信?
《白日焰火》的刁亦男是其中一位。
《路邊野餐》的畢贛是一位。
《氣球》《撞死一隻羊》的萬瑪才旦是一樣。
2020年,內地就有一部《春江水暖》在國際電影節上頗有斬獲。
如果《大象席地而坐》的導演江波不自殺就好了,那也是個藝術片人才。
相反,這十年來國際上活躍的韓國導演,基本上都還是金基德類老輩導演。
青年導演就很少,不知道原因是為什麼。
我個人覺得假以時日,中國青年導演的藝術片在國際拿獎這個方面,很有可能會超越韓國。
當然如果能放開限制會更好。
最後剩下是類型片與商業大片領域。
這才是國產電影需要追趕的領域。
這個今後有機會再做分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