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不打不成才,棍下出孝子」。所以在很多的家庭裡,總認為棍棒教育兒女才會有出息,就連在學校有個別的老師也存在有這種「體罰」心理。
體罰雖然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在古今中外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但是它是不符合科學的一種教育,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體罰和變相體罰教育會使孩子的身心下受到嚴重傷害。
罰抄200次「我要帶量角器」,因孩子忘帶工具,老師這樣體罰對嗎
小林有一個四年級的兒子,每天早上忙著做早餐、洗漱上班送孩子,時間相對來說是比較趕的,小林習慣性地催促兒子快點吃飯、收拾書包去學校。
沒想到等下班回來,看到自家兒子還在奮筆疾書,以為布置了什麼作業。但是湊近一看發現孩子寫的不是哪一科的作業,而是寫了200遍「我要帶量角器」。
經過詢問,才知道早上上學太急,忘記帶量角器了,不僅被老師罰站了,還罰抄了200遍「我要帶量角器」。這讓朋友又氣又無語,就在朋友圈發出疑惑這類「體罰方式」是否要跟老師溝通一下。
朋友的這條朋友圈頓時引起了很多媽媽的共鳴。
有人說:「有時候太急了,會忘記的,不至於這麼體罰吧」。
也有人說:「要不打電話到教育局吧」。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在老師的立場上,她也是為了孩子好,這麼做能改掉孩子丟三落四的毛病。但是對於家長來說,自家孩子這麼做就是受到了「體罰」。所以現在老師跟家長的關係也是越來越緊張。
那些年老師常用的4種「體罰」,你試過哪種?一種沒挨過肯定是好學生
1、遲到扣錢
「扣錢」是一種財富上的剝奪,相信有很多的學生在上學期間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因為遲到了幾分鐘,就要從自己口袋拿出幾塊錢充當班費。雖然說幾塊錢不多,但是就因為這幾塊錢,學生就會餓肚子。在我看來,這樣的「扣錢」方式,也在一定意義上被認為是「體罰」了。
2、跑圈
或許有很多的女孩子是討厭運動的,特別是跑步。但是有時候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跟隨自己的內心而做。當你在體育測試中不及格時,老師會罰你跑十幾圈田徑場,當你跟老師頂嘴時,老師會命令你去跑上幾圈。跑圈是個能鍛鍊身體,但是如果女性正處於生理期,這個的體罰就有點不太人道了
3、蹲馬步
在小學,最常規的體罰應該是蹲馬步。只要有學生上課不聽講,作業不認真寫,老師就會讓孩子在教室門口頂著書蹲馬步,要求不能讓書掉下來,如果掉下來了就一直不能回座位。這種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太能接受的,因為蹲馬步會讓人累得腳發抖,一直抖個不停。
以前一個同學就是經常被老師這樣體罰,他說自己現在出來社會了,每次要下蹲都覺得有心理陰影。
4、打手心
記得小學老師一上課就會拿著一根細長的竹條教鞭一同而來,當然這根教鞭是拿來告誡學生的,且打到人特別痛。有一次聽寫中,有個別同學因為錯了幾個字,就被老師拿著教鞭打了幾下手心,酸疼感上頭不禁眼淚盈眶,但是為了面子又不能哭。其實這種行為相對來說就是比較直接得了,也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人年保護法》。
「體罰」只是手段,想達到教育的目換,老師、家長、學生要怎麼做?
1、老師角度
作為一名老師,是不能隨意地體罰學生的,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一些行動上的過分要求,就會變成一種被人唾棄的行為。
因為體罰往往是一種目的,甚至是教育者洩憤的渠道,受教育者經歷體罰後除了增加反感、不屑或是精神受損外沒有任何益處;而懲罰必然只是一種教育的手段。所以有時在面對一些比較調皮的學生時,老師要學會跟家長反饋,跟家長一起商量改正,跟家長解釋一點點「懲罰」有利於孩子成長。
2、家長角度
一說到老師懲罰學生,有些家長就會大呼小叫地說老師打自己的孩子,不顧前因後果就責罵學校、老師。
所以作為一名家長:一要理智看待,面對不能理解的要學會與老師溝通,提出自己的建議;二要學會體諒老師,這樣老師也會體諒家長,這是互相的。三要教會自己的孩子好好上課、聽老師的話尊重老師。相信這樣「體罰」會越來越少。
3、學生角度
最大的問題還是出現在學生身上,作為一名學生很多情況下是比較任性的,總是違反紀律,衝撞老師,而當老師稍微懲罰就覺得受了很大的委屈,當然也有一些無緣無故就被罰的學生。所以有時候,還是雙方之間溝通、談話比較少,偏激的行為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菁媽育兒:體罰是教師對學生肉體實行懲罰使其受到傷害的行為,而稍微的懲罰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抽掉孩子惰性,促使其積極性的小「武器」。所以有時候,老師、學生、家長之間要學會互相理解、互相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