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天前,浙江的兩組雙拖外海漁船,在相同海域作業的時候,網到了罕見的野生大黃魚群。雖然魚群並不大,兩隊漁船魚獲加在一起,也才1500斤左右,但卻是金燦燦的野生大黃魚啊!這些黃魚規格大小從三斤多到一斤不到不等。對於老漁民來說,碰到野生大黃魚群,再怎麼說,也是上個世紀的事兒了。
船老大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馬上發了朋友圈,也為了大黃魚能賣出好價錢,漁船第一時間返港。大黃魚還沒登陸,這消息就火了。一來是因為大黃魚這個IP太過特殊,有大黃魚情結和「天價」大黃魚的雙重加持。這二來,我國近海漁業雖然有禁漁期在吊命,但早已進入休漁大半年,開漁15天的節奏,90%以上都是「垃圾時間」,難得出了這麼個跟海鮮相關的消息,自然就火起來了。
咱先不去談這一千多斤的大黃魚到底是不是野生的,快過年了,送禮的季節又到了,有這方面需求的人肯定給高興壞了。野生大黃魚,特別是大規格的野生大黃魚,基本是有價無市的狀態,別看很多做海鮮生意的朋友圈裡大把的野生大黃魚資源,其實很多都是炒冷飯,或者一條魚被賣了N次,還有就是用高端的養殖貨充野生魚的情況。
所以這千把斤大黃魚的橫空出世,肯定就像是羊入狼群,只夠狼群塞牙縫兒的,而且肯定是規格越大,賣得越快。沒辦法,為啥大黃魚是「黃金IP」?就是因為它集文化、美食和稀缺於一身,在東海,乃至全國,都是獨一份的傳奇海鮮,想不受追捧都難。所以,這些大黃魚,在網友才開始爭論是不是網箱漏網魚的時候,除了電話預定的,基本都早早賣出去了。
野生大黃魚群絕跡多年,這波魚多半是從養殖網箱裡逃出來的,還真有人敢買啊,真是人傻錢多!很多吃瓜群眾都抱著這樣的心態來看待此次大黃魚事件。這些大黃魚是不是野生的,咱不好說,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次買大黃魚的那幫人,下手之快,足見不是一般的吃瓜群眾。
現如今,稍微有點海鮮常識的人,都知道了一套如何辨別野生大黃魚的方法,比如胸鰭長到翻過去可以覆蓋住魚眼、魚體細長流線型、內嘴唇紅色等等,儼然都是半個專家,但現在這個時候,半個專家已經不頂事兒了,只能靠真正的專家來解惑。正好浙江海洋大學的大黃魚資源修復項目方,也派人來買這次捕獲的大黃魚,用於科研,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看看,這次捕獲的大黃魚,是否是真正的東海野生大黃魚。
咱先簡要介紹一下浙江省的這個著名的大黃魚資源恢復項目。這個項目是浙江省在2019年推出的一個農業領域的重點研發項目,旨在通過人為介入,藉助科技手段,有效重建並恢復舟山漁場的野生大黃魚資源。該項目計劃爭取用三年時間,將東海的野生大黃魚資源恢復到1000噸的規模。
1000噸跟上世紀70年代的超級大黃魚大網頭相比,是真不算多,也就是4個當年陳良銀船老大創紀錄大網頭(一網250噸)的量,但現在想要達成這個目標數量,難度卻是非常之大,箇中艱辛,也只有項目組的專家們心裡清楚,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這些外行看熱鬧。
項目小組花了1000塊,買了四條重量分別為1斤、7兩6、8兩8和6兩的大黃魚。用來做科研,就儘量買小一點,性價比高,而且老闆一聽是去做科研的,又給抹了零頭,還真是非常支持科研事業了。
浙江海洋大學在10年前,就對野生大黃魚做過全基因測序,科研工作者可以通過檢測這批大黃魚的基因信息來判斷它們是否是正宗的野生大黃魚。因為檢測工作比較耗時,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我們暫時還無法知道真正的結果。如果這批大黃魚是正宗的野生大黃魚,也許,對於大黃魚資源恢復來說,可能是個不錯的消息。
雖然近十幾年,每年都會有上千萬尾海捕野生大黃魚繁殖出來的魚苗被放流,但因為大黃魚魚苗存活率極低,再加上高強度的人為捕撈無法禁絕,大黃魚資源一直沒能得到有效恢復,這個從漁民的捕獲量上就能看出一二來。大黃魚從來都是零星捕獲,一網能有個兩三條就跟中彩票一樣,像上世紀那樣,一網下去,幾萬斤的場面根本是無法想像的。
我們不妨拿大黃魚,跟大洋彼岸加拿大紐芬蘭漁場的鱈魚比慘。兩者都曾經很慘,而且一直慘到現在,更是不知道這個慘狀啥時候是個頭。加拿大比我們的條件稍微好一點,至少,加拿大漁業部門做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禁止了鱈魚的商業捕撈。而我國因為捕撈作業方式跟加拿大不同,並不是以專項捕撈為主,而是以各個魚種都通殺的捕撈作業為主,所以,很難做到針對大黃魚的專項禁漁。
可從1991年開始禁漁至今,紐芬蘭的鱈魚資源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恢復,確實讓很多人感到意外。但這種意外,卻只能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來解釋。人們因為無知和貪婪,將一個物種硬生生從食物鏈中剝離出去,後悔了,又想再塞回去,哪兒那麼容易!原來的食物鏈早就在失去鱈魚這個掠食者之後,強行自動重啟了。
鱈魚跟大黃魚在繁殖上是非常相像的。在繁殖期,大群的魚會聚集在一起,在特定的地點產卵繁殖。紐芬蘭的科研工作者在鱈魚資源尚未枯竭的時候,就對鱈魚的群體性繁殖現象進行過研究,大抵就是龐大的魚群會在幾條大型的元老級鱈魚的帶領下在固定的幾個山頭匯集並產卵繁殖。人類的高強度捕撈,很快就將大型的鱈魚消滅殆盡。失去了領頭的老鱈魚,年輕的鱈魚只能在風中凌亂,再也組織不起來有效的群體性繁殖活動。
「帶頭大哥」理論只是眾多鱈魚無法恢復原因當中的一個,但對於我們的大黃魚來說,卻也能起到相互印證的作用。以前的老漁民是見過20多斤的大黃魚的,這在現在根本是無法想像的巨物,絕對是能賣出天價的存在,而大黃魚群就是要靠這些體型龐大的高齡大黃魚來組建。在人們的捕撈下,大型黃魚越來越少,年輕的黃魚找不到組織,只能四散在各處。再加上雖然有魚苗放流,但是存活率太低,基本就是在投放活體飼料,這就是為啥這麼多年,一直沒有發現野生大黃魚群的原因吧。
當然,大黃魚資源一直沒有恢復的原因不可能這麼三言兩語就說得清楚,因為我們至今連大黃魚的生活習性都還沒有摸透,但是沒辦法,浙江海洋大學的大黃魚恢復項目組只能硬著頭皮迎難而上。恢復野生大黃魚資源的難度除了來自生態學上的,還來自我國現如今的近海漁業。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我國近海暫時還無法像長江那樣實行「十年禁漁」這樣的舉措,所以,恢復大黃魚資源的項目也只能是在絲螺殼裡做道場,先在局部海域搞起,等海洋保護區和捕撈管理都跟上了,才能給恢復項目以有力的保障。
可能,也會有人提出質疑,國家花重金來恢復大黃魚這種「網紅」魚類,是不是會有作秀的嫌疑?其實大家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想法。恢復大黃魚資源,肯定是一個利大於弊的項目。也許我們的海洋還得感謝這條自帶黃金光環的魚種,正是大黃魚自帶的光環(經濟效益),國家才會投入資金進行資源修復。不論結果如何,大黃魚都將會帶起一波海洋資源恢復(保護)的浪潮,受益的會是整個海洋和我們這些只知道吃的吃瓜群眾。(完)
感謝閱讀,喜歡就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