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從西瓜破圈:阿木爺爺用木頭徵服世界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Cactus PingWest品玩

西瓜為創作者持續加力

作者丨Cactus

郵箱丨zhaotong@pingwest.com

繼李子柒之後,「阿木爺爺」又在 Youtube 上憑藉50年的木工手藝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在阿木爺爺粗糙布滿老繭的手裡,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一塊普通的木頭就能用榫卯結構被打造成一件精緻工藝品。

像是42根榫卯稜、27道鎖、4個榫卯柱、1個榫卯基做成的世博會中國館小模型;全程不用一顆釘子,只靠榫卯結構銜接做成的木拱橋;拆拆拼拼就能把稜角分明的零件拼成一個蘋果形狀的鎖。

如同當初感慨李子柒在田間勞作過出詩意生活一樣,阿木爺爺又讓外國網友見識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中國功夫,他被稱作油管寶藏、當代魯班,在Youtube上的觀看總量已超過2億,訂閱人數到達120萬,中國傳統文化又成功實現了一波強勢輸出。

「阿木爺爺」其實來自西瓜視頻,是平臺獨家籤約作者,原名叫王德文,是山東聊城的一位木工匠人,所有視頻由兒子阿成拍攝、剪輯、運營,以家庭為團隊的方式運作起來。

而在西瓜平臺上,像「阿木爺爺」一樣身懷絕技的寶藏作者還有很多,比如今年6月周杰倫在海外社交軟體 Instagram 上點讚的兩位《Mojito》彈唱者60歲的「訴爺」和6歲的「Miumiu」。這些創作者的脫穎而出,不僅依靠熱點事件以及自身實力,他們的走紅也足以印證了背後平臺方西瓜視頻的力量。

· 「阿木爺爺」在西瓜視頻

「阿木爺爺」遇對了西瓜

用阿成的話說,從開始到走紅,這三年他們幾乎是和西瓜視頻(以下簡稱西瓜)一起同步成長起來的。

成立之初,阿成的帳號名為「功食道」,題材以農村生活和功夫美食為主,那時候父親只是作為配角,以做工匠活兒的鏡頭友情穿插在美食視頻裡。

初期阿成嘗試將這些視頻投放在不同平臺,對比發現西瓜的播放量最高,且觀眾匹配度高、定位更精準,便決定留在這裡。一段時間後,阿成發現美食類視頻遇到了流量瓶頸,特效剪輯的成本壓力,以及對娛樂化美食視頻無法長久的顧慮,讓阿成有了調整的念頭。父親在這時自告奮勇,經過全家人共同商討,製作「魯班凳」成為內容轉型的第一次嘗試。

讓全家驚喜的是,「魯班凳」的視頻數據流量在西瓜上的表現非常好,也讓阿成察覺到關於中國傳統木工文化的同期創作者很少,便先行創作這方面的內容。順理成章的,父親成了他的視頻主角,「阿木爺爺」就此誕生。

· 「阿木爺爺」在Youtube

如今「阿木爺爺」在西瓜視頻上的粉絲已積累到262萬,成為三農達人團成員,籤約原創作者。在西瓜視頻正式「落戶」後,阿成參加了「西瓜大學」進行培訓,並有專門一對一的視頻運營指導,為下一條內容更好的產出。

回顧「阿木爺爺」兩三年前的視頻不難發現,當時的視頻時長以3-5分鐘為主,後期時長逐漸增加到10分鐘以上。這種改變一方面源於傳統工匠文化這種泛知識類內容更適合長視頻輸出,而更主要的是西瓜平臺從2018年開始從短視頻平臺轉型為PUGC長短視頻平臺。

而「阿木爺爺」將這種長短結合的視頻模式使用的恰到好處。除了拍攝工匠手藝完整製作過程的長視頻,阿成還與父親根據評論裡用戶的提議,拆分一些製作細節,單獨製作成短視頻教學。同一個內容通過不同視頻形式呈現不僅實現了多種價值,滿足了不同用戶的觀看需求,也為「阿木爺爺」帶來了商業機遇。

目前「阿木爺爺」已經在西瓜視頻實現了商業拓展,接過廣告投放,也成立了品牌,許多人慕名找到老人想要定製視頻中的木工產品。這對於阿成與父親來講是不小的鼓舞,但短期內他們還是希望保證視頻內容與木匠產品的質量,以此實現更長久和穩定的輸出。

· 「阿木爺爺」三年前的內容時長主要集中在5分鐘以內

「三力」破圈

從西瓜視頻走紅的不只有「阿木爺爺」,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入駐並從西瓜破圈,從而反哺平臺,這與西瓜從創作力、影響力、變現力三個方面長期扶持原創作者是相輔相成的。

在「PUGC視頻平臺」這一定位確定後,西瓜加快吸引、助推和積累優質內容創作者的步伐是顯而易見的,這也讓平臺間人才資源爭奪戰的火藥味愈加濃烈。

而西瓜是創作者值得依靠的,背靠字節跳動並作為其內容產品矩陣中的一部分,以及DAU15億的流量池資源,為創作者帶來的不僅是更多受眾以及關注度,也讓他們有機會打造自己的IP,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科普網紅李永樂老師就是這樣典型案例之一。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李永樂其實最早走紅是在2018年,當時他發起的「右手螺旋定則」點讚方式成為全網熱門互動挑戰。在碎片化內容的衝擊下,李永樂老師在2020年的表現依舊亮眼,一系列新冠病毒、瑞德西韋的熱點選題內容,讓他的粉絲量上漲500萬,突破1000粉絲總量的大關,且多次被央視、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轉載。

類似的還有創作者「巧婦九妹」。2017年開始她開始用西瓜記錄自己做美食、農活的鄉村生活日常。後來她籤約成為西瓜的三農達人團成員,積累了400萬粉絲,在2019年通過短視頻共推介銷售農副產品1200多萬斤,帶動全村致富,獲得農業部「農民豐收節十大農產品銷售達人」的稱號。

· 來自西瓜視頻「李永樂老師」

對於已經有內容基礎和粉絲流量的創作者,西瓜不斷擴大他們的施展空間,為創作者提供了平臺分成、內容電商、內容付費、廣告商單、聯合作品等多種變現方式,不同風格、類型、發展階段的創作者都可以自己靈活選擇、不斷提升收益。

延續成熟創作者的生命力,讓更多新人創作者入局,助力過渡作者轉型,相比其他已積聚大量頭部創作者、偏中心化狀態的平臺,西瓜在為不同類型的作者量身打造成長計劃。

今年6月,西瓜視頻宣布向所有用戶免費提供短視頻4K畫質,這是平臺的技術升級,也同樣激勵了大批優質內容的產出。「毒角SHOW」、「李永樂老師」、「林晨同學」、「美食作家王剛」等眾多知名視頻創作人紛紛上傳高質量4K作品。這對於成熟創作者來說是個內容質量升級的新契機,它讓視頻本身的細節更清晰的被看見,畫面更精緻,可看性也更強,是一種內容競爭力的體現。

同樣,今年西瓜還推出了「活字計劃」訓練營課程,投入1億資金+1億元流量扶持,超過8000位創作者已經加入其中。這個計劃與網際網路用戶越發明顯的內容消費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據西瓜視頻報告顯示,今日頭條平臺萬粉以上且加V的圖文作者超過40%的比例考慮或考慮過轉型視頻內容。西瓜捕捉到了這個流動趨勢,及時推出「活字計劃」吸引圖文創作者,並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和轉型扶持。這不僅為平臺之後的優秀內容產出奠定了基礎,吸引更多流量,也讓創作者看到西瓜視頻的資源和流量潛力,同時引導他們轉向順應行業發展的風口繼續發揮創作價值。

西瓜做的不止這些,「對新人友好,門檻低,收益高」是眾多人提起西瓜視頻的直觀印象,而個性化的推薦機制,也大幅度降低了新人作品被淹沒的可能性,讓不少新人青睞西瓜。

從2017年開始推出3+x變現計劃;2018年圍繞平臺服務升級、深耕垂直品類兩大維度賦能優質的內容創作;2019年推出了「萬元月薪」計劃,投入百億流量和百萬創作基金,並通過西瓜Vlog學院為創作者提供相關課程,西瓜不斷為新人鋪路。

讓內容創作者實現可觀收益,是優質內容持續生產的加速器。西瓜視頻正努力為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創作者提供合適的變現方式,幫助創作者探索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萬元月薪」vlog學院首期的最佳vlogger「小胡24小時」,入駐平臺四個月的時間裡收穫了24萬粉絲,實現月入過萬。「小趙的歡樂日常」也是其中一員,他們通過西瓜vlog學院學習各類課程,從普通用戶成為創作新人,並實現了收益。

教育領域的「李永樂老師」,通過對自身專業知識的體系化輸出,整理成專業課程,在西瓜視頻實現付費銷售。專注育兒的「果姨媽育兒」,在西瓜視頻開了多個付費觀看專欄,幫助父母解決孩子心理教育問題,帶動4600 多人購買《管教孩子的 26 個心理學方法》。

生活記錄作者「困困愛生活」,雖然僅有32萬粉絲,但通過平臺在內容營銷、選品、直播三方面的指導以及流量支持,並且通過西瓜獨有的微頭條、短視頻種草,直播帶貨拔草的形式,最終為品牌方帶來了品效雙收的好結果,在官方活動「大咖帶貨季節」單場帶貨328W。

創下西瓜達人單場直播帶貨記錄的「美姐說」,在平臺運營人員的教學指導下從電商小白轉變成帶貨主播。知名美食創作者「雪茸堂」,經過半年時間實現單場銷售額近600萬,個人單場收入近120萬的成績。

平臺分成、電商變現、直播變現、內容付費、廣告商單、聯合出品,眾多創作者在西瓜視頻上實現多元化的變現途徑。當然,這種變現機會也不只是留給內容創作者,不少人也在這裡擁有了自己的第二職業,而這群人也是西瓜視頻潛在的原生內容創作群體。

像是趕海天團的「漁人阿烽」、「老四趕海」,趕海是他們的工作也是他們視頻裡記錄的日常;13年的網際網路老炮「野行濤哥」辭去高管工作,用Vlog拍下一根魚竿釣遍全世界的精彩人生;開啟環球航海之旅,首位單人駕駛單船跨越亞丁灣的「韓船長」。在西瓜上,「讓視頻創作人成為更多人的職業可能性」變成了現實。

圍繞創作力、影響力、變現力扶持創作者繼續產出優質內容,西瓜在未來或許還會從更多方面發力持續利好創作者,加大平臺競爭力。就目前來看,西瓜與創作者形成相輔相成的關係,構建了高質量的內容生態,不斷有新人從這裡入門,也不斷有老人突圍,如何讓這些創作和和內容持續生命力,是西瓜未來繼續要做的事。

原標題:《草根從西瓜破圈:阿木爺爺用木頭徵服世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63歲阿木爺爺「玩」木頭走紅海外
    魯班凳、世博會中國館、小豬佩奇......這些木製品都出自於63歲的油管名人「阿木爺爺」之手。幾塊木頭,拼拼湊湊,單憑木塊間的凹槽,也可以結合的天衣無縫。記錄他木匠生活的視頻,在國內的西瓜視頻平臺上收穫了250萬的粉絲,在海外更是擁有近 2億 次的播放量,不少網友稱他為「中國魯班」,甚至有留言這樣稱:「阿木爺爺僅用鋼絲鋸和鉛筆,就戰勝了CAD工業。」
  • 央視網點評阿木爺爺走紅原因:工匠精神,匠心為本
    近日,一位名為「阿木爺爺」的63歲大爺因榫卯視頻走紅海外,此事引發眾多媒體關注。對於阿木爺爺走紅原因,央視網刊發的一則評論表示:「工匠精神,匠心為本。」該評論寫道,「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就能把尋常木頭打造成精緻工藝品。阿木爺爺心懷純粹的匠心,追求至精至善,將工藝品細節儘可能做到極致,正是匠人精神的生動展現。」
  • 63歲阿木爺爺走紅,海外網友:這是什麼「中國功夫」?
    「阿木爺爺僅用鋼絲鋸和鉛筆,就戰勝了CAD工業。」透過這句留言,我們能夠感受到海外網友對阿木爺爺的欽佩和喜愛。近日,63歲的阿木爺爺憑藉一雙巧手走紅。視頻中,阿木爺爺沒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打造出魯班凳、蘋果鎖、拱橋、將軍案等精緻的木製品,引來眾多網友稱讚。阿木爺爺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超過3800萬,全部視頻總播放累量超兩億,「圈粉」117萬。
  • 阿木爺爺火了,但他帶來的文化魅力不該被過度解讀
    ▲阿木爺爺展示魯班凳動圖其實在2016年底阿木爺爺就已經出現在視頻平臺《西瓜視頻》上,他的兒子阿成負責拍攝,阿木爺爺負責展示中國傳統的木工技藝。▲Youtube阿木爺爺視頻評論節選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紛紛留言,對這項木工技藝表現出驚訝和肯定。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不用釘子或膠水就能固定住木頭。
  • 傳承中國文化需要更多「阿木爺爺」
    張立最近,很多外國網友被一位63歲的中國爺爺圈粉。他就是「阿木爺爺」,憑藉一雙巧手,就在YouTube上「圈粉」119萬,視頻總觀看量已超過2億。不少外國網友看得目瞪口呆,連連稱奇:這是什麼「中國功夫」?在「阿木爺爺」之前,李子柒的中式田園生活也在海外「圈粉」無數。
  • 油管網紅阿木爺爺最得意的作品 網友:爺爺好厲害!
    油管網紅阿木爺爺最得意的作品 網友:爺爺好厲害!時間:2020-07-15 17:2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油管網紅阿木爺爺最得意的作品 網友:爺爺好厲害! 魯班凳、中國館、運動的小豬佩奇,這些物件都出自阿木爺爺之手,憑著木塊上的凹槽,木塊間結合得天衣無縫。
  • 2億播放量火在海外 阿木爺爺王德文不知啥叫網紅
    在社交、視頻平臺上,王德文的另一個名字更為人所熟知,人們稱它為「阿木爺爺」。直到一周前,王德文返回廣西梧州。記者問他,兩個月被困在老家,有沒有考慮啥新作品,王德文說「反正幹一步說一步」,記者又換著方兒地問回來之後有啥打算,王德文的回覆更乾脆,「打算就是繼續幹」。
  • 誰讓「李子柒」與「阿木爺爺」們成為YouTube網紅?
    尤其是在李子柒火了之後,很多傳統文化結合美食來呈現的華人博主也開始走紅,比如做傳統木工呈現的「阿木爺爺」。阿木爺爺的油管頻道多數時候,在「出海」這件事上,代運營機構還是更主動的一方,他們會主動去聯繫一些他們認為有潛力的作者,主動溝通,打消顧慮。
  • 阿木爺爺靠的可不止是手藝!
    阿木爺爺雖然不是詩人,算不上藝術家,但他在廣西的青山綠水間,將生活的詩意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他50多年的匠人生涯裡,他的木工手藝早已練就得爐火純青。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和他的木工作品,那這句話一定是——徒手造萬物,細節定乾坤。埋在深山無人識的老竹根能有什麼用?在阿木爺爺眼裡,它就是一個精美的茶壺。
  • 跟以傳統技藝火出海的「阿木爺爺」話家常:幹了50年木工活,要學的...
    跟以傳統技藝火出海的「阿木爺爺」話家常:幹了50年木工活,要學的還多吶青山綠水間,他分毫不差地組裝出一座微縮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沒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溪水間打造出一座木拱橋;把一塊四方木料鑿成可以開合的魯班凳……最近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阿木爺爺」成為繼李子柒後又一位輸出傳統文化的中國網紅,被譽為「當代魯班」,視頻累計播放量近
  • 阿木爺爺外網走紅:我很好,中國很好,我就想讓老外知道怎麼了?
    這個木匠老大爺視頻IP主叫阿木爺爺,他拍攝的視頻內容為中國傳統榫卯技術的木工作品,引發了老外4000萬人在線評論。這麼多人喜歡,我一點兒都不意外。之前我無意間看過他製作魯班凳的過程視頻,就是一大塊木頭,劃線,採用木工工藝一頓熟練操作,沒有用一個釘子、螺絲,就製作出可以摺疊類似馬扎的凳子,當時我就驚了,基本上就拜服了。
  • 「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
    今年,「阿木爺爺」用榫卯製作的魯班鎖等木器收穫了上億的播放量,在海內外掀起了一波榫卯熱。 榫卯,古老的結構智慧,藏在木頭裡的靈魂。在石家莊,網名「半個木匠」的張均成,和一群「阿木爺爺」合作,把書籍文獻中收錄的明式家具榫卯做成了模型,在凹凸的迷宮裡探索著木器世界的秘密。
  • 火星文化:B站瞄準知識,西瓜面向生活,中視頻保衛戰已打響
    再比如美妝界的相聲大師@機智的黨妹,平均內容時長20分鐘,十天一更的頻率保證了她內容的細緻度,從最基礎的服化道到實地旅拍,動輒10萬+的製作經費讓她的每支作品都流露出大片既視感,她的《一夢·蜃影》絲綢之路系列更是火到了站外,讓「國際巨星潘唐穎」的名字成功出圈。
  • 做板凳不用釘、無膠水,「阿木爺爺」憑傳統木匠手藝成新晉網紅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呂海鋒 攝「阿木爺爺」意外走紅王德文,今年62歲,山東省聊城人。他說,自己是和木頭打了50年交道的傳統農村木匠。要了解王德文走紅的經歷,首先要從其兒子阿成講起。大概十年前,20歲出頭的阿成獨自一人離開家鄉,來到千裡之外的桂林打拼,先後從事動畫影視、自媒體運營等方面的工作。2016年,阿成和梧州女孩春美結婚。
  • 福州版「阿木爺爺」,匠心傳承榫卯工藝
    最近,一位「阿木爺爺」火遍海內外,他不用一滴膠水,不費一根釘子,就做出了幾千年前式樣的魯班凳、微縮版中國館,讓人嘆為觀止。在福州,也有一群精通榫卯工藝的匠人,在內河邊建起一座座古韻流香的亭廊。70歲老木匠林明順是其中一員。白馬河畔6座亭廊、嚴復故居、光祿坊劉家大院、安民巷8號……福州諸多建築都留下了老師傅精心雕琢的痕跡。
  • 63歲大爺給孫子做玩具而爆紅全網:有種隔輩的愛叫「阿木爺爺」
    這次走紅後,大家都親切的稱呼他為「阿木爺爺」。阿木爺爺功夫了得,掌握古老的魯班技術,不費一顆釘子,不用一滴膠水,就能靠著手工技能做出一件件特別精緻的工藝品玩具。小孫子好福氣,別人家有的玩具,他很想要,只需跟爺爺說一聲,爺爺保證能打造出獨一份的玩具來。小汽車、泡泡機、小豬佩奇,逗得小孫子合不攏嘴。有網友感嘆:有種隔輩的愛叫「阿木爺爺」。
  • B站想破圈,UP主想恰飯
    「如果想讓自家的東西被更多人看到,你只能花錢去破圈。」  破圈二字是B站內部的高頻詞彙。但中層及以上的B站員工會告訴你另一個說法:用戶增長率才是B站的命脈。 「實際上破圈戰略背後,是固有的基於二次元的那批Z世代用戶已經被B站開發完了,我們需要給資本市場提供信心,Z世代之外去哪找用戶?只能破圈,但破圈就要花錢。」一位疫情前離職的B站中層對比了B站和奈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