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讚美是春風拂面般的舒坦,那麼懲戒就像冬日的陽光一樣的溫暖。 一個眼神,那是提醒; 一個手勢,那是關愛; 一回批評,那是進步。 在愛的流動中既有讚美的真誠與甜蜜,也有懲戒的苦澀與體諒。 只有懲罰,才能讓同學們學習進步; 只有懲罰,才能讓大家敬畏規則; 只有懲罰,才能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 2021年1月11日,常德市六中升旗儀式上,副校長戴明以《有一種愛叫懲戒》為題發表國旗下講話,要求組織同學們班會課學習《常德市六中學生教育懲戒與紀律處分細則(試行稿)》。
室內升旗儀式
副校長戴明國旗下講話
副校長戴明國旗下講話原文摘錄如下: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有一種愛叫懲戒》。
先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一個年輕人因盜竊殺人罪被判處死刑,臨刑前,他提出要見媽媽最後一面。監獄長同意讓母子見一面。母子面臨生離死別,抱頭痛哭。兒子說:「兒想最後吃一回媽媽的奶,行麼?」母親答應了。誰也沒有想到,案犯一口咬掉了媽媽的乳頭,大聲說:「媽媽,我恨你!」原來,案犯幼年喪父,母親對他百般溺愛,毫無原則。對兒子的小偷小摸行為從不制止,導致兒子人生路越走越偏,最終墜落懸崖,後悔莫及。
人們都會感嘆:「慈母多敗兒,嬌子如殺子」,但現實生活中,類似這種因溺愛而毀掉一生的事例卻並不少見。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人習慣了以「愛」的名義無原則地捧殺孩子。顯然,他們曲解了「愛」的本義。這樣的溺愛,根本不是愛,而是一把無形的刀。它殺死了孩子的感恩、獨立、責任和成長,會斷送孩子的一生,葬送家族的未來,成為社會的毒瘤。難怪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我國李玫瑾也說:「千萬別太順從孩子,因為大部分逆子都是父母寵出來的。」
與「捧殺」對應的是「棒喝」,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站位高遠的一種教育方式。作家畢淑敏在《孩子,我為什麼打你》一文中說:「每當打你的時候,我的心都在輕輕顫抖。我一次又一次問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時候?不打他我還有沒有其它的辦法?只有當所有的努力都歸於失敗,孩子,我才會舉起我的手……每一次打過你之後,我都要深深地自責。假如懲罰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訓,孩子,我寧願自罰,那怕它將苛烈10倍。但我知道,責罰不可以替代也無法轉讓,它如同饑饉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會成為你生命體驗中的一部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犯錯本屬正常,只要父母師長正確引導、適當批評、合理懲戒,讓孩子學會自我審視,及時糾正錯誤,就能不斷成長進步。然而,有的父母生怕委屈了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無限度地滿足;對孩子的錯誤不批評、不指責,一句「他還只是個孩子」就簡單帶過;有的父母在孩子做出危害社會的行為時,選擇包庇、辯解,甚至花重金幫他逃脫責任。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怎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呢?
愛和懲戒,從來都是教育中必不可缺的兩條腿。學校教育也是如此。
都說學校教育應該是愛的教育,不可否認,但這份愛中,不能只有讚揚而缺少批評,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獎懲分明的;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
事實上,戒尺教育在中國源遠流長,在國外也比比皆是。從春秋時期的孔子開始,懲罰就已經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美國有21個州可以依法懲戒學生;英國學校有專門的禁閉室,學生犯錯屢教不改要被關禁閉;鄰邦日本過去曾一度禁止體罰,如今卻廢除了這樣的規定;韓國對懲戒的手段和過程有詳細的規定;新加坡中小學教室後面都懸掛著一把戒尺……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上個月29日,教育部在前期廣泛調研、公開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第一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教育懲戒作出規定,為老師們依法依規進行教育懲戒提供了依據。我校也迅速相應出臺了《常德市六中學生教育懲戒與紀律處分細則(試行稿)》並在上周一學校黨委會上通過,明確從本月開始試行。
當同學們成功的時候看到的是老師讚許的神情,當同學們進步的時候聽到的是老師表揚的話語,但當同學們沒有約束好自己違反校紀校規的時候,我相信你一定不會忘記老師威嚴、氣憤而又恨鐵不成鋼的眼神。顯然,眼神是殺不死惡習的。如今,教育部鄭重賦予老師懲戒學生的神聖權利。還是那位馬卡連柯,他曾明確指出:「合理的懲罰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堅強的性格,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能鍛鍊學生的意志和才能,能培養學生抵制引誘和戰勝引誘的能力……凡是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力,而且是一種義務。」
由此可見,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是國家賦予教師一定的強制性管理學生的權力,受到法律的保護。今天,我們就先來學學教育部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吧。規則把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和嚴重懲戒三個方面。
一般懲戒:教師在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中,根據學生違規違紀情形,可以當場進行教育懲戒:點名批評;責令賠禮道歉、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適當增加運動要求;課堂教學時間的教室內站立或者面壁反省;暫扣學生用以違反紀律、擾亂秩序或者違規攜帶的物品;課後留校教導等。
較重懲戒:學生違反校規校紀,情節較重或者經現場教育懲戒拒不改正的,老師可以實施以下教育懲戒措施,通知家長:暫停或者限制學生參加課程表以外的遊覽、社會實踐以及其他外出集體活動;承擔校內公共服務任務;由學校政教科負責人予以訓導;在學校設置的專門教育場所隔離反省或者接受專門的校規校紀、行為規則教育;要求家長到校陪讀等。
嚴重懲戒:學生違規違紀、行為失範,屢教不改的,或者嚴重影響教育教學秩序的,或者有欺凌同學、辱罵老師等惡劣情節的,老師應當提請學校採取以下措施進行教育懲戒:給予一周的停課或者停學,要求家長帶回配合開展教育;由法治副校長或法治輔導員予以訓誡;安排專門的教育場所,由專業人員進行輔導、矯治;改變教育環境或者限期轉學等。
對違規違紀情節嚴重,或者經教育懲戒仍不改正的學生,學校可以給與警告、記過、留校察看的紀律處分。高中階段學生,可以給予勒令退學或者開除學籍的紀律處分。學生行為涉嫌違法、犯罪的,學校應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對嚴重不良行為或者因違法、輕微犯罪行為但不予行政、刑事處罰的學生,學校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將其轉入專門學校教育矯治等。
同學們,作為未成年人,我們是不是應該學會正確面對懲戒教育呢?
首先,我們應該正確理解懲戒教育的意義。當頑疾像電腦病毒讓自己的系統處於崩潰的時候,就需要懲戒這樣的殺毒軟體來強力清除。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同學們有錯應及時制止和教導,讓同學們懂得什麼叫做是非對錯,明辨禮義廉恥,避免在歧路上越行越遠。如果家長捨不得管孩子,學校不敢管孩子,最終能管的就只有警察和監獄了。「懲戒」的目的是正心誠意,所以能正確認識懲戒,不僅是思想上的收穫,更重要的是可以讓人格健康和諧地發展。
其次,我們應該有承擔自己的錯誤所帶來的後果的氣度。孔子曾說,當有人指出他的過錯時,他會大喜過望,並對指出自己過錯的人心存感激,因為知道了錯在哪裡,才有改過的可能。「聞過則喜」,這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睿智。如果受教育階段無法承擔犯錯的後果,那麼,如何做到防微杜漸?成年以後的擔當又從何而來呢?明白,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和過錯負責,並承擔由此引起的一切後果,
最後,我們不必對懲戒教育充滿警惕和擔憂。教育懲戒規則的實施不只是一種懲罰,更是一種教育。懲戒的方式和力度都是依法而行,適當的懲戒只是為了讓同學們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這恰恰是對你們的保護,是一種更深切、更長遠、更睿智的愛啊!試想,如果學校、老師明知同學的不對,仍要一味遷就、包容,使之錯而不改,不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麼?
俗語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不聞不問會變壞!同學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當今法治社會的大背景下,規矩意識在各行各業都深入人心。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教育事業的平穩、高質量發展是人才培養之基。我們老師對於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樹立階段的大家來說,擔當著「傳道受業解惑」的重要使命。「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
如果說讚美是春風拂面般的舒坦,那麼懲戒就像冬日的陽光一樣的溫暖。一個眼神,那是提醒;一個手勢,那是關愛;一回批評,那是進步。在愛的流動中既有讚美的真誠與甜蜜,也有懲戒的苦澀與體諒。只有懲罰,才能讓同學們學習進步;只有懲罰,才能讓大家敬畏規則;只有懲罰,才能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
願每個常德市六中的學子都能把握好美好青春年華,走好堅實的每一步。請記住:有一種愛叫懲戒!
謝謝大家!
班會課組織學生學習懲戒條例
據悉,上月,教育部制定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第一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教育懲戒作出規定,為老師們依法依規進行教育懲戒提供了依據。常德市六中迅速響應,制定《常德市六中學生教育懲戒與紀律處分細則(試行稿)》,懲戒條例 將從本月起開始試行。
來源:常德市第六中學
編輯整理:易賽楠
【來源:法周融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