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的地方都可以觀察出身體的狀況,比如說大便也能夠看出一個人身體的狀況,正常的大便是呈黃色或者是黃褐色的,如果不正常,便會從形狀、顏色、樣態等方面作進一步了解。重口味!從大便外形和氣味判斷身體問題,不堪入目的畫面自行腦補
屎謂人之本,之所以存,蓋不可缺之!屎其貌不揚,其味不怡,其名不雅,然其功能甚大!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這個電影片段,《末代皇帝》中小溥儀便便之後,老太醫會拿著便盆,嗅了嗅——就知道皇帝身體的狀況和今天該注意的飲食,這位老中醫就是根據大便辯證。老中醫如何在大便中辨出病症,在下文中您或許能夠得到一些答案。
末代皇帝劇照
觀察大便辨疾病
中醫認為,通過觀察*的排洩物,可以判斷*健康與否。
正常大便如香蕉,健康人一般每日或隔日大便1次一2次,大便為黃色成形軟便,如香蕉狀,無膿血、黏液或未消化食物,排便順暢。健康嬰兒的大便被稱為「黃金便」,排便後肛門基本不髒,一張紙就可以了。
*如受疾病影響,消化功能失和,如同腸胃這口「大鍋」煮食火力不夠,就會出現不生不熟、有黏液及未消化食物等樣的糞便。另外,氣血津液失調,臟腑功能失常,也可使排便次數和排便感覺出現異常。
一嗅一看辨異常
大便有惡臭、常放臭屁者屬於溼熱證;
大便是酸酸糟糟、有腥味,屬於寒證;
大便乾燥、色深褐,多為熱結大腸;
大便非常乾燥、堅硬如羊糞者,多見於血燥津枯、產後或大病後氣血未恢復;
排洩大量黃水者,多為大腸溼熱;吃青菜排青便,吃玉米排玉米,便中混雜未消化食物,中醫稱為「原古不化」,多屬飲食所傷,內有積滯;大便有黏液,惡臭,不通暢,被稱為裡急後重,即大便至肛門,有重滯欲下不下之感。大便黏液的顏色不同,代表的疾病不一樣。紅白色的黏液代表患痢疾,黃色的黏液代表溼熱證,白色的黏液代表虛寒證。
關於他的研究,比爾蓋茨在享受的..........嗅便便
排便感覺的辯證
排便感覺就是指排便時有明顯的不適感。病機不同,產生的感覺亦不同。
肛門灼熱,是指排便時肛門有燒灼感,多因吃辣引起。其病機由大腸溼熱蘊結而致。可見於溼熱洩瀉、暑溼洩瀉等證。
排便不爽,腹痛且排便不通暢爽快。有滯澀難盡之感,多由腸道氣機不暢所致,可見於肝鬱犯脾、傷食洩瀉、溼熱蘊結等證。
裡急後重,多由痢疾引起,為溼熱之邪內阻、腸道氣滯所致。
滑瀉失禁,多因久病體虛,脾腎陽虛,肛門失約而致。可見於脾陽虛衰、腎陽虛衰或脾腎陽衰等證。
肛門氣墜,即肛門有重墜向下之感,甚至肛欲脫出。它多為脾氣虛衰、中氣下陷而致,多見於中氣下陷證。
對症施治
補氣有白朮和杏仁、補血有當歸和白芍以及熟地、生津有麥冬和火麻仁、祛溼有香五加、厚樸、白豆蔻、肉豆蔻、石菖蒲、枳殼。補肝腎有草決明、山茱萸、石斛、制首烏、枸杞子。快速排大便的單用藥:番瀉葉、鬱李仁、大黃、芒硝、蘆薈。緩慢排大便的單用藥:瓜蔞仁、胡麻仁、柏子仁、桃仁、蜂蜜。
便秘
便秘也分虛實,並不是所有便秘都是實證。便後惡化是虛證,便後緩解為實證。
簡單的預測方法:
有的人便秘,蹲馬桶上憋個面紅目赤,汗流浹背的,拉完起身就頭暈目眩,要躺下休息半天才能恢復的一般都是虛證;
另外一部分人突然性的便秘,同樣面紅目赤汗流浹背的拉完後卻覺得一身輕鬆,精力充沛,這種一般都是腸熱引起的,也就是平常我們說的上火,那是實證。
老年人便秘、產後婦女便秘為血虛,這兩種情況臨床多見,老人便秘大多是因為血虛造成的,治療常用火麻仁、黑芝麻養血潤腸。
產後婦女便秘大多也是因為血虛,大便如小而細短,像羊屎則是肝氣鬱結或腸熱;大便細長為脾氣虛大便粗大長可能是食積,胃腸熱;便秘伴有腹痛多為內寒、陽虛;腹瀉便秘交替出現,中醫一般用逍遙散主之。
便血
做個小噁心的比喻,*的血液如同一股清泉。經過腸胃,流向「泉眼」——肛門。
大便有膿血,伴有裡急後重,則為痢疾;
大便黑如瀝青,為消化道上段出血引起;
大便有膿血,伴有下腹疼痛,可能是直腸癌;
便血鮮紅,肛門疼痛,屬於近「泉眼」部位出血,多為肛裂、痔瘡;
便血淤黑,屬於離「泉眼」遠端出血,多為腸胃出血,不管大便乾燥或者糖稀,這都是胃潰瘍導致的。
如果是大腸問題那就不是黑血便,而是鮮血便,有轉大腸癌的可能。
西藥裡如阿司匹林就會引起胃潰瘍導致出血。
大便看溼邪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粘稠),必然體內有溼。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溼的一種表現,溼氣有黏膩的特點。
3、如果不便於觀察馬桶,也可以觀察手紙。大便正常的話,一張手紙就擦乾淨了。但體內有溼的人,一張手紙是不夠用的,得三到五張才能擦乾淨。
4、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溼氣已經很重很重了,溼氣粘膩性讓大便粘在腸子上,被腸子吸收,而不讓它排出體外。這樣,糞毒入血,百病蜂起。
具體情況與調理方法:
若溼邪停駐嘴巴,則症見口臭、口中痰多、異味。症狀較輕的:口腔中有粘膩不爽的感覺,口角拉粘。症狀較重的則吐出的所有的粘稠物和痰類似,比如一部分的腦部疾病,或者癲癇的患者。發作時,口中吐出粘稠粘液。腦中風發作時,喉中痰鳴如拉鋸。調理可用茵陳蒿30克,紅棗10枚,將紅棗掰碎,與茵陳一起放入鍋中,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食棗、喝湯。
若溼邪停駐在脾則表現為腹瀉、便秘。腹瀉多半是溼邪引起的,對於溼邪在脾引起的腹瀉,治療時要健脾補氣、滲溼止瀉,中醫面對此種原因病症常用茯苓和白朮,一個健脾,一個祛溼,二者煮水或泡茶喝也有健脾止瀉的作用。
如果溼邪在脾的表現為便秘,症見大便粘滯不爽,欲便不盡,質地不幹。可用萊菔散 (取萊菔子1.5g磨成細粉開水衝服)
若溼邪停駐在頭,則常常表現為頭痛。因痰溼而頭痛的患者,往往體型比較豐腴,平時飲食不節,喜食甘甜肥膩。這類患者可喝點三仁茶(炒杏仁9g、生薏苡仁30g、冬瓜仁10g、姜2片,注意:冬瓜仁不可以直接吃,要打碎後再煮水)。清熱祛溼,通利水道,適用於頭重發蒙,尤其是陰天加重者。
若溼邪停在皮膚,則會表現為溼疹。很多皮膚上的問題,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溼熱引起的,最常見的就是溼疹。
小兒溼疹
陳彤雲教授認為,溼疹的治療必須以辯證為指導,靈活運用中藥加減變通,根據其臨床經驗,陳老總結溼疹類型有三:溼熱浸淫證、脾虛溼蘊證、血虛風噪症;
溼邪停留皮膚多為溼熱浸淫證,治療宜清熱利溼、佐以涼血,方用清熱除溼湯加減。主要藥物:龍膽草、黃芩、白茅根、生地、大青葉、車前草、生石膏、六一散。瘙癢重者可加白鮮皮、苦參;滲出重者,可加豬苓、茵陳;大便秘結者可加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