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1869年的楊樹浦路,沿線留存著大量現代工業文明和歷史風貌建築。這裡不僅保留著這座城的記憶,還有尋常百姓家的柴米油鹽。
這戶業主家是迄今為止居住人數最多的,一家9口共同蝸居在90㎡的平房中。
業主家門頭
案 例 信 息
坐標:楊浦區楊樹浦路
裝修前戶型:三居室
裝修後戶型:四居室
使用面積:90㎡
居住人數:9人
裝修費用:25萬元(包含門窗、吊頂、定製櫃、淋浴房、水槽、潔具、地板瓷磚等、不含家電)
裝修團隊:俞潤空間設計
設計師:石樹清
9人擠90㎡
委託人王偉林與王偉平兄弟兩家人共同居住在這套房齡60年的小平房中。
老房子是兄弟二人共同成長生活的地方,承載著一家人的記憶,但多年困擾一家人的住房空間問題也一直得不到解決。
裝修前一樓戶型圖
裝修前閣樓戶型圖
裝修前,王偉林夫妻二人住在一樓,其兒子則居住在二樓的鐵皮頂閣樓裡。
王偉平夫妻二人帶著2個孫女共同住在一樓的另一間臥室,如果女兒與女婿回來就住不下了,因此增加一間臥室也是本次改造的重點之一。
- 1樓臥室 -
王偉林夫妻二人的臥室因空間較大,因此還肩負著一家人吃飯會客的功能。
而王偉平夫妻與2個小孫女就住在對面的次臥,有時候女兒女婿回來只能擠著睡;由於房門是半透明玻璃,因此保護隱私僅靠一塊窗簾。
- 閣樓 -
閣樓空間雖大,但每個角落都充斥著各種雜物。鐵皮頂沒有隔熱層,因此閣樓擁有了「冬冷夏熱」的特性。而由於樓梯朝向問題,導致兒子的生活狀態暴露無疑。
王偉林的兒子是一位模型愛好者,在如此雜亂的空間中只能用紙箱來搭建簡易工作檯。
空間浪費嚴重、儲物少
- 3處雜物間 -
進門既是雜物間的景象讓我們傻了眼,原來十幾年前兄弟二人利用這個空間開設小賣部,停業後這裡未曾被合理利用,也導致了空間的浪費。
穿過木門,原來的餐廳如今同樣淪為雜物間,並列擺放的兩臺冰箱也映照了龐大的居住人數。
通往閣樓的樓梯間堆積著大小不一的盒子,縱觀全屋,大部分物品都擺放在外面,而儲物空間卻屈指可數。
格局、動線混亂
紅線:通往衛生間路線;藍線:通往臥室路線
裝修前,衛生間位於全屋最內側,且與廚房相連,如果要去衛生間需要穿過雜物間與廚房,動線較長;前往臥室同樣要通過雜物間,動線複雜且重複。
兩家人合用的廚房一定是充滿著煙火氣,但是排氣通風僅靠一扇天窗;外露的電線管道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
衛生間乾濕混為一談,所謂的「淋浴間」也是用一塊鐵板攔起來的,高出一截的如廁區,稍不留神就會被絆倒。
在本次改造中,除了改善老房的居住環境,關鍵是要為一家人規劃出一間會客廳,一間餐廳以及增加一間臥室。
裝修後一樓戶型圖
裝修後閣樓戶型圖
- 設計方案 -
重新調整布局,劃分活動區和休息區:(1)活動區:將原來進門的雜物間一分為二,改為餐廳及廚房;另一間雜物間改為衛生間;原王偉林夫妻的臥室改為客廳。(2)休息區:原廚房與衛生間合併,改為王偉林夫妻的臥室;將王偉平夫妻的臥室與原樓梯間進行分割,隔出一間小臥室。
優化閣樓(兒子的臥室),將原廚房屋頂拉平改為露臺。
原雜物間改餐廳&廚房
設計師將原來進門的雜物間一分為二,並封閉原來通往另一間雜物間的門窗,改為餐廳和廚房
摺疊式圓桌能容納9口人共同用餐,之後吃飯再也不用去臥室了。
由於是兩家人共同居住,因此設計師特意增加了一個灶臺;並且選擇了臺面空間更大的U型櫥櫃。
設計師將原來王偉林夫妻的臥室改為了客廳,如今這裡成為了一家人休閒會客的地方。
■ TIPS
設計師保留了原牆面的承重結構,只將原窗戶改為了門洞。
那麼,現在夫妻二人的臥室
被安置在哪裡了呢?
- 王偉林夫妻二人的臥室 -
原雜物間改衛生間,原廚房衛生間合併改為臥室
設計師將原廚房與衛生間打通改為王偉林夫妻二人的臥室,並且在頂部重新做現澆處理,開了一處天窗,增加室內採光。
現在的衛生間則挪至原來另一間雜物間處
裝修後的衛生間成為整屋的樞紐,不管處於哪個空間,都能以最近的路線前往衛生間。
- 新增的臥室 -
分割樓梯間與原臥室,隔出一間小臥室
設計師將原來的樓梯壓縮至80cm的踏步寬度,再將原王偉平夫妻的臥室隔出一部分納入新增的小臥室。
除此之外,樓梯下方空間也被合理利用做成儲物空間。
新增的臥室變成了王偉平女兒及女婿的小窩,雖然臥室空間不大,但完全能滿足日常居住需求。
- 王偉平夫妻二人的臥室 -
由於王偉平夫妻二人的部分臥室空間劃到了女兒的臥室,因此設計師建議使用向上翻動的摺疊床,自由切換。
兒子的臥室現在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設計師將通往閣樓的臺階壓縮至80cm,並且改變入口方向,增加移門隔斷,讓閣樓成為一個私密空間。
閣樓一改往日的鐵皮頂,重新做了隔熱保溫層,空間被合理規劃為休息區和工作區。優化後的閣樓從原來的「倉庫」變為舒適宜居的空間。
除了展示櫃,原本屋簷下多餘的空間被設計師直接利用做成儲物櫃,可以放下兒子所有的手辦模型。
戶外的露臺原本是廚房的屋頂,現在既能當晾曬衣物的地方又是一家人納涼休閒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