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孩子們應該是沒有煩惱,無憂無慮的,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擁有煩惱。殊不知,哪怕是幾歲的孩子,他們也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自身無法排解的煩惱而患上抑鬱症。
幾歲的寶寶也可能會抑鬱,做父母的,最容易忽視這一點!
家住杭州的梁女士前幾個月剛剛生下二寶,看著粉雕玉琢,且不可不鬧的小寶寶,全家人都沉浸在快樂中。不過,從二寶出生後,梁女士卻逐漸發現,將近4歲的大寶軒軒卻開始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與家人的交流逐漸少了,也不喜歡去幼兒園,回到家後只喜歡一個人在房間裡玩玩具,並且還自言自語。
開始梁女士以為軒軒是因為在幼兒園與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所以才不喜歡上幼兒園,也影響了心情。可是一番打聽之下,發現軒軒在幼兒園也是越來越內向,不喜歡說話,更不可能存在與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
隨著軒軒不再理睬家人,梁女士便擔心軒軒患上了自閉症,急忙帶軒軒到兒童醫院進行檢查。等結果出來時,梁女士吃驚不已,診斷的結果居然是軒軒患上了抑鬱症。
梁女士看到結果後,百思不得其解,軒軒還不到4歲,以前也表現得十分正常,怎麼會莫名患上抑鬱症了呢?醫生通過了解梁女士家這幾年的家庭狀況後得知,從去年她與家人決定生育二胎時,因為覺得軒軒年紀小,沒有必要發表意見,便直接與家人做了決定。
而從懷上二胎開始,全家的重心便都放到了梁女士以及二胎的事情上,並沒有觀察到軒軒的話逐漸減少,不再喜歡與別人溝通交流,甚至還會時常弄壞家裡的玩具。從梁女士的所說得知,他們一直以來都忽略了軒軒的感受,也沒有進行溝通,甚至忽略了軒軒前期的變化,導致軒軒患上抑鬱症後,才追悔莫及。
其實,在兒童心理學上,從來沒有忽略關於低齡兒童也會患上抑鬱症的可能。一般來說,患上抑鬱症的孩子有2種表達形式,也就是外向型和內向型。外向型主要表現為控制不住脾氣、暴躁不安等,而內向型則表現為不喜歡與別人交流,喜歡獨自一個人發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抑鬱時的幾種典型表現。
孩子抑鬱的幾種表現,家長們需多注意
1、睡不安穩
夜晚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漫長的,睡眠時間也是如此。處於焦慮不安,心情鬱悶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現睡不安穩或者失眠的狀況。家長們發現孩子的睡眠出現異常,要及時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
2、具有較強的攻擊性
孩子因為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而發脾氣並不罕見,但是一直處於脾氣暴躁,甚至是欺負他人、破壞玩具等攻擊性行為,就不是常見的現象了。孩子的內心一直是壓抑的狀態,只能通過這些暴力行為發洩。家長們看到這樣的狀況,除了疏導孩子的情緒外,也不要一直告誡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給他們增加過多的壓力。
3、過度憂慮
當看到一些比較可怕的事情會感到害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直不斷將事情往最壞的方向思考,完全不符合孩子應有的單純、樂天派的思緒,那邊說明孩子內心已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使得他們無法樂觀看待事物。此時,家長們應儘可能給予孩子鼓勵,引導孩子往積極、向上的方向思考問題。
除了先天性的遺傳,也就是家族遺傳性抑鬱症外,如果孩子出現了以上的現象,並且不是暫時的。那麼家長們便要引起重視與警惕了,這些都是孩子發出的信號。家長們可以在醫生的幫助下,平時也要與孩子共同戰勝抑鬱症,幫助他們走出負面影響!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戰勝抑鬱症?
1、坦然面對,積極帶孩子接受治療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抑鬱症的症狀後,不要過度驚慌,應及時、主動帶孩子到醫院進行專業的治療,積極配合醫生的安排。
2、主動、積極與孩子溝通、交流
孩子之所以感到抑鬱、情緒低落,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陪伴,感受到足夠的愛。所以,家長們要擺正心態,積極主動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讓他們感受到足夠的關愛。
3、給予足夠的鼓勵
家人的鼓勵,除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能讓孩子擁有足夠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及安全感。所以,比起嚴厲的責罵,足夠的鼓勵與表揚也是非常重要的。
說一千道一萬,孩子的健康成長主要還是需要家長充足的陪伴與關愛,還有就是能與孩子交心,不要疏忽了他們的情緒變化。抑鬱症並不是只發生在成人身上,孩子們也是不能忽略的群體!
你覺得才幾歲的孩子便患上抑鬱症,家長的責任所佔比重大嗎?關於預防孩子患上抑鬱症,你有何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