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鬱有幾大表現,如果孩子出現了其中一點,父母就需要注意了

2020-12-04 母嬰說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孩子們應該是沒有煩惱,無憂無慮的,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擁有煩惱。殊不知,哪怕是幾歲的孩子,他們也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自身無法排解的煩惱而患上抑鬱症。

幾歲的寶寶也可能會抑鬱,做父母的,最容易忽視這一點!

家住杭州的梁女士前幾個月剛剛生下二寶,看著粉雕玉琢,且不可不鬧的小寶寶,全家人都沉浸在快樂中。不過,從二寶出生後,梁女士卻逐漸發現,將近4歲的大寶軒軒卻開始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與家人的交流逐漸少了,也不喜歡去幼兒園,回到家後只喜歡一個人在房間裡玩玩具,並且還自言自語。

開始梁女士以為軒軒是因為在幼兒園與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所以才不喜歡上幼兒園,也影響了心情。可是一番打聽之下,發現軒軒在幼兒園也是越來越內向,不喜歡說話,更不可能存在與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

隨著軒軒不再理睬家人,梁女士便擔心軒軒患上了自閉症,急忙帶軒軒到兒童醫院進行檢查。等結果出來時,梁女士吃驚不已,診斷的結果居然是軒軒患上了抑鬱症。

梁女士看到結果後,百思不得其解,軒軒還不到4歲,以前也表現得十分正常,怎麼會莫名患上抑鬱症了呢?醫生通過了解梁女士家這幾年的家庭狀況後得知,從去年她與家人決定生育二胎時,因為覺得軒軒年紀小,沒有必要發表意見,便直接與家人做了決定。

而從懷上二胎開始,全家的重心便都放到了梁女士以及二胎的事情上,並沒有觀察到軒軒的話逐漸減少,不再喜歡與別人溝通交流,甚至還會時常弄壞家裡的玩具。從梁女士的所說得知,他們一直以來都忽略了軒軒的感受,也沒有進行溝通,甚至忽略了軒軒前期的變化,導致軒軒患上抑鬱症後,才追悔莫及。

其實,在兒童心理學上,從來沒有忽略關於低齡兒童也會患上抑鬱症的可能。一般來說,患上抑鬱症的孩子有2種表達形式,也就是外向型和內向型。外向型主要表現為控制不住脾氣、暴躁不安等,而內向型則表現為不喜歡與別人交流,喜歡獨自一個人發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抑鬱時的幾種典型表現。

孩子抑鬱的幾種表現,家長們需多注意

1、睡不安穩

夜晚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漫長的,睡眠時間也是如此。處於焦慮不安,心情鬱悶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現睡不安穩或者失眠的狀況。家長們發現孩子的睡眠出現異常,要及時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

2、具有較強的攻擊性

孩子因為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而發脾氣並不罕見,但是一直處於脾氣暴躁,甚至是欺負他人、破壞玩具等攻擊性行為,就不是常見的現象了。孩子的內心一直是壓抑的狀態,只能通過這些暴力行為發洩。家長們看到這樣的狀況,除了疏導孩子的情緒外,也不要一直告誡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給他們增加過多的壓力。

3、過度憂慮

當看到一些比較可怕的事情會感到害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直不斷將事情往最壞的方向思考,完全不符合孩子應有的單純、樂天派的思緒,那邊說明孩子內心已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使得他們無法樂觀看待事物。此時,家長們應儘可能給予孩子鼓勵,引導孩子往積極、向上的方向思考問題。

除了先天性的遺傳,也就是家族遺傳性抑鬱症外,如果孩子出現了以上的現象,並且不是暫時的。那麼家長們便要引起重視與警惕了,這些都是孩子發出的信號。家長們可以在醫生的幫助下,平時也要與孩子共同戰勝抑鬱症,幫助他們走出負面影響!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戰勝抑鬱症?

1、坦然面對,積極帶孩子接受治療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抑鬱症的症狀後,不要過度驚慌,應及時、主動帶孩子到醫院進行專業的治療,積極配合醫生的安排。

2、主動、積極與孩子溝通、交流

孩子之所以感到抑鬱、情緒低落,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陪伴,感受到足夠的愛。所以,家長們要擺正心態,積極主動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讓他們感受到足夠的關愛。

3、給予足夠的鼓勵

家人的鼓勵,除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能讓孩子擁有足夠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及安全感。所以,比起嚴厲的責罵,足夠的鼓勵與表揚也是非常重要的。

說一千道一萬,孩子的健康成長主要還是需要家長充足的陪伴與關愛,還有就是能與孩子交心,不要疏忽了他們的情緒變化。抑鬱症並不是只發生在成人身上,孩子們也是不能忽略的群體!

你覺得才幾歲的孩子便患上抑鬱症,家長的責任所佔比重大嗎?關於預防孩子患上抑鬱症,你有何建議呢?

相關焦點

  • 這孩子經常念叨這三句話,可能有抑鬱傾向,父母別不當回事
    如果孩子經常將這三句話掛在嘴邊,父母一定要多注意孩子的狀況,看他們是不是抑鬱了。第一句話是:我真的好想死!父母在聽到孩子經常說這句話時,不要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認為孩子只是在開玩笑。其實,孩子們如果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表明他們內心確實是這麼想的。他們可能遇到了挫折,導致他們覺得人生沒有意思,萌發出想要輕生的念頭來。
  • 如果孩子喜歡這兩種顏色,要小心「抑鬱特質」,平日不要逼得太緊
    特別是抑鬱問題,它與感冒、發燒一樣,是一種病狀而已,只不過發生率比較低,因此不為人們所知。事實上,從觀測的數據來看,近些年來,心理抑鬱有兩大趨勢非常明顯:普及化低齡化簡單來說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患有抑鬱問題,患者年齡段有非常明顯的低齡化傾向,從三四十歲到二十多歲,再到十多歲,甚至包括幾歲大的孩童!抑鬱問題的危害有多大?
  • 被孩子嫌棄是什麼感受?孩子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注意
    畢竟,孩子在小時候、學會獨立思考問題之前,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往往是最親密無間的時候。這時的孩子需要完全依賴家長成長,家長也從撫育孩子身上得到了無與倫比的自豪與成就感。但當這一時期經過時,父母們總是會感覺與孩子之間出現了某種隔閡,孩子隨之迎來了自己的青春期、叛逆期。
  • 「孩子」智商低的10大特徵表現,一眼看懂孩子的智商「狀況」
    尤其是孩子的問題,很多不是他們健康的問題,父母都操碎了心。就像智商的問題,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生下來智商就低人一等。現在科學的進步,在嬰兒還在一歲以內就可以發現,通過科學方法,可以緩解智商低的效果。生下來的寶寶開始都是一樣的,需要父母細心觀察他們的生理行為還有表現,以下就是我總結的智商低的10個表現,家長發現有以下情況的都要及時就醫。
  • 有種顏色被稱為「抑鬱色」,如果孩子喜歡,家長一定要多留意
    如果寶寶「鍾愛」這種顏色,家長要注意,寶寶內心可能很孤獨!小時候喜歡顏色光鮮亮麗,例如黃色粉色,藍色,綠色等顏色,等到年齡偏偏稍大一些之後,便傾向於各種黑色,白色等更為淡雅的顏色,等人到中年之後又反過來喜歡一些沒紅色等顏色更為靚麗的顏色,因為仿佛年齡越大,穿越新鮮的衣服就會顯得年齡小顯得自己年輕,對許多老年人來說,也是一種心理安慰的作用。
  • 孩子吃飯有這些「臭毛病」,是「情商低」的表現,父母要及時糾正
    在過去我們的教育是希望能夠把孩子「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但在現在的教育理念中,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環境,讓孩子能夠長成更好的自己。在生活當中很多的小事情都能夠顯示出孩子情商低的表現,而其中表現最多的就是在飯桌上,而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飯桌上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在吃飯時候的舉止表現往往都可以體現出這個人的修養。
  • 孩子情緒低落兩周以上需警惕抑鬱傾向
    原來,小B初中前一直在親戚家長大,和父母缺乏感情,甚至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要把自己放在別人家。即使現在和父母住在一起,他也沒有體會到愛,更多的是感覺被管束,因此在家除了吃飯睡覺,幾乎不說話。在學校偷偷喜歡一個女孩子,但不敢表白,於是就有了悶悶不樂的狀態,後來終於鼓起勇氣大膽表白了,但女孩卻表示不喜歡他,這讓小B失望並且憤怒,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傾向,在班裡也不肯和同學交往,和誰都不說話。加上學習壓力大,天天晚上熬到12點還經常寫不完作業,父母又總是很嚴厲,總拿他和別的孩子比,嫌他不夠爭氣。
  • 如果孩子出現這3種情況,正是營養不良的表現,家長要及時補充哦
    可即便如此,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而且「主力軍」還不是那些減肥狂人,而是以小孩子居多。這個事實怕是會讓不少人大跌眼鏡:這都什麼時代了,還有孩子營養不良?營養過剩還差不多吧?然而,事實與想像往往都是有巨大差異的,那些兒科大夫可能是最了解這一點的了,工作中可沒少接待營養不良的小病人。
  • 6點表現孩子這是抑鬱了家長不僅不關心反而責罵!
    其實關心他們,只需要一個安慰,一個擁抱。  前兩天看到網友們在下面的留言,說著自己的親身經歷,真的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特別是初中生,正是青春期的時候,更容易抑鬱。如果家長們不及時反應過來,並且正確的關心孩子的話,真的很有可能讓孩子更加嚴重。  其後果,很有可能是你們無法承受的。下面的這個,就是這樣,趁著大家都還健康,好好珍惜吧!
  • 孩子睡覺如果出現這2種表現,說明可能是該用枕頭了,父母別忽視
    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現在很多家長都知道了,小孩子是不需要枕頭的。因為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脊梁骨是筆直的。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脊椎才會慢慢彎曲,變成和成年人一樣的S型,所以在孩子小時候是不需要枕東西睡覺的。雖然都知道給小孩子用枕頭不好,但是很多父母也不知道具體什麼時候該給孩子準備枕頭。
  • 救助父母:孩子有推人、抓人、打人等攻擊行為,需要這樣管教
    文/笑雪育兒思考有的孩子對人有攻擊行為,無論是跟小朋友還是大人,總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例如掐脖子、咬人、踢人、咬人、揪頭髮、吐別人口水、打人巴掌、擰人、抓人等等,都屬於攻擊行為,那麼這樣的孩子需要怎麼管教呢?方法一:對孩子這種行為給予責備與不贊成。
  • 男人也會「產後抑鬱」,當家裡老公出現以下行為,別大意了
    雖然,男人不生孩子,但是會患上「產後抑鬱」也不奇怪。早前,英國卡迪夫大學的一名博士研究生John Clayton的經歷,也證實了這一點。John在38歲的時候,有了一個孩子,孩子出生後,妻子患上了產後抑鬱症。因為女人產後抑鬱廣為人知,他的妻子預約了醫生,開始治療抑鬱症。但是,沒多久John Clayton和產後的妻子出現了一樣類似的產後抑鬱症狀。
  • 父母太溺愛孩子,通常會有這三種表現,不改會影響孩子一生!
    文|福林麻麻有人說:孩子是一張白紙,會成為什麼類型的書,取決於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父母由於工作等各種原因,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往往會為了補償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當孩子出現這3種情況,父母一定要注意。
  • 孩子缺乏自信的3種表現,只要有一個,父母就要注意了!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一旦孩子內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出現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則會與孩子形影不離。與之相反的是自信,自信使孩子能掌握或駕馭自己的行為。」 在心理學上,自信是孩子對自身能力與價值的客觀認識,是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更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信的孩子,往往能夠走出更遠的路、見到更多的風景。 自信本質上是一種內心的力量感,如果孩子缺乏這種力量感,就會產生各種不自信的行為表現。
  • 孩子肚子有蛔蟲,或有這些表現,家長不注意會影響孩子長個子
    幾年之後,突然有一天孩子嚷嚷著肚子疼家人也沒當回事,覺得就是普通的肚子痛,所以就很簡單的讓孩子吃那些藥,又過了幾天。媽媽竟然驚奇的發現在孩子的進步出現了一些圓形的小結節。一家人嚇壞了,趕忙把孩子送到了醫院。不檢查不知道,易檢查嚇一跳。經過醫生的初步診斷,判定為孩子的肚內產生了大量蛔蟲而由於數目過多,所以已經對孩子的生命造成了很嚴重的威脅。
  • 孩子的興趣,需要父母保駕護航
    有人說,「愛孩子,就要做到兩點,一是讓孩子現在快樂,二是讓孩子未來幸福」。 人是否快樂,跟他能否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有相當大的關係。 父母大力支持並提供條件,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內盡情發展。孩子在追逐興趣的過程中,自然感到快樂和滿足。
  •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都有這3種表現,家長別再輕視了
    孩子的教育是家長最關心的主題,所有父母都盼望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但是現在社會因為各種原因,越來越多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出現。很多父母過於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身為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如果孩子出現了這3個表現,說明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早發現早引導。
  • ...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父母孩子缺乏溝通?聽聽北師大專家怎麼說
    以您掌握的情況,近年來青少年出現最多的心理教育問題,突出表現在哪些方面?近年來,親子關係、同伴關係緊張、自我管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焦慮、抑鬱、網絡成癮都是青少年較為突出的心理問題。這些家長希望孩子聽話,不想放手,對孩子生活起居方方面面安排得過分細緻,這其實也是對孩子行為過度幹預的表現。而這些做法會與孩子本身的意願發生衝突,進而給親子關係的良好建立與發展造成隔閡和障礙。我們要注意到,初高中年齡段孩子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找到未來的生活目標。通俗講,就是想清楚「我未來要做什麼」。有些家長常常忽略孩子這方面的教育,過分關注考試成績,給孩子造成的印象就是「只要考上好大學就好」。
  • 有一種顏色看似正常,喜愛它的孩子,極有可能是「抑鬱質人格」
    有一種顏色看似很正常,但愛它的孩子,可能會有「抑鬱質人格」,它就是黑色。 黑色應該是最大眾的顏色,在衣服穿搭上,黑色可搭配多種不同的衣服,尤其是經典的黑白配,怎麼看都不會過時。不少人認為黑色比較炫酷,其實它所代表的更多是壓抑,心理總感覺壓了塊石頭。
  • 孩子平常是否「愛頂嘴」,對孩子性格影響會很大,父母別不當回事
    文/樂媽學堂「你撫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孩子說的話讓多少家長感動,但是雖然話很動人,但一點不影響父母想要揍他的心情,沒有孩子的生活,瀟灑自在,小日子過得要多自在有多自在,可是自從有了孩子,家裡「雞飛狗跳」不得安寧,熊孩子「上天入地」,氣的父母總想揍孩子,還得安慰自己「親生的、親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