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呂棟 編輯/周遠方)與華為海思由合作轉向競爭後,成功登陸科創板的寒武紀一直面臨著客戶拓展的難題。
12月21日晚間,寒武紀公告披露,該公司12月18日與南京市科技創新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買方),籤署關於南京智能計算中心項目(一期)智能計算設備採購項目(下稱:南京項目)的合同。
根據公告,寒武紀中標的南京項目合同金額約3億元(含稅),該公司將向南京項目提供智能硬體系統、人工智慧算力平臺,交付期限為籤訂合同後20個日曆日內,支付方式為根據項目進度付款。
觀察者網嘗試通過郵件採訪了解合同相關信息,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今天A股開盤,寒武紀股價並未受上述消息提振,截至午間收盤微跌0.05%。
7月20日在科創板上市後,寒武紀股價在4天時間裡一度逼近300元/股,較發行價漲幅高達362%,市值達1191億元;隨後便一路震蕩下跌,昨天寒武紀報收162元/股,市值為648億元。
寒武紀股價走勢
與華為由合作轉向競爭
成立於2016年3月的寒武紀,一直專注於各類型人工智慧晶片產品的開發業務。
2017年-2019年,寒武紀營收由784萬元增長至4.44億元,但業務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化。
根據招股書,2017年-2018年該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中絕大部分為終端智能處理器IP業務收入,而2019年其主營業務收入主要為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業務和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收入。
在AI晶片領域,華為已成為寒武紀的競爭對手
寒武紀業務結構變化主要與華為的合作有關。
2017年-2018年,麒麟970和980搭載寒武紀1A和1H處理器,相關的智能終端在市場上熱銷。
但好景不長。華為隨後推出自研達文西架構的昇騰910、昇騰310等AI晶片,終止與寒武紀的合作。
寒武紀IP授權業務收入也因此斷崖式下跌,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由98.95%降至2019年的15.49%。
今年上半年,寒武紀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收入為477萬元,同比減少85.07%。
而海思作為第一大客戶,在寒武紀2017年-2018年的營收中佔比高達97%以上。
該公司坦言,「失去」華為後,短期內難以開發同等業務體量的大客戶。
招股書截圖
2019年,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取代華為成為寒武紀第一大客戶。
招股書披露,該公司通過橫琴新區管委會商務局單一來源採購取得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二期)項目。
在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一期)項目中,寒武紀向項目總集成方中科曙光銷售金額為6345萬元。二期項目中,寒武紀已實現收入約2億元。
2019年,寒武紀與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項目(含一期、二期)相關收入佔營收比例為60.94%。
而寒武紀與中科曙光還屬於關聯方。
寒武紀表示,未來若未能形成更加有效的市場開拓和客戶拓展能力,將對經營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招股書截圖
未來幾年無法保證盈利
營收增長的同時,寒武紀2017年-2019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2017年-2019年,寒武紀歸母淨利潤分別為-3.8億元、-0.4億元和-11.8億元,三年總計虧掉約16億元。
寒武紀表示,持續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研發支出較大,產品仍在市場拓展階段等。
2017年-2019年,寒武紀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分別為122.32%、205.18%、380.73%。
「公司未來幾年將存在持續大規模的研發投入,上市後未盈利狀態可能持續存在。」寒武紀坦言。
招股書截圖
今年5月在答覆上交所時,寒武紀表示,該公司預計2020年全年實現營收6億元-9億元,超過其2017年-2019年營收總和5.69億元,同比2019年大幅增長35.15%至102.73%。
觀察者網查詢財報發現,今年前三季度,寒武紀營收僅1.6億元,與全年預期差距仍較大,淨利潤為-3.1億元,扣除非經常損益後淨利潤為-4.61億元,計入損益的政府補助約0.6億元。
若本次南京項目順利進行,無疑將對寒武紀經營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中標結果公示
不過,寒武紀在公告中表示,本次交易屬於該公司日常經營業務。根據合同條款的約定,該公司需按照項目履約進度分階段辦理結算,該項目對其當期業績影響存在不確定性。
該公司稱,合同對方與其及其控股子公司之間不存在關聯關係,亦不存在其他業務往來。
寒武紀股東信息 招股書截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