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靈鳥是百靈科的一種名貴籠鳥,分布在內蒙古中部和河北壩上草原。其外貌特徵與麻雀相似,腹部沙白,最明顯的特徵是白眉和黑項圈。
百靈鳥歌聲嘹亮,婉轉動聽,可逼真地模仿各種動物叫聲。百靈鳥善歌善舞,鳴叫時,頭頂上的羽毛豎立起來,扇動著雙翅,邊飛邊舞,表演各種舞姿,宛如蝴蝶在花叢中飛舞,人們稱之為「蝴蝶開」。百靈鳥遠銷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地。但近年來,由於濫捕和生態環境的惡化,百靈鳥數量驟減,應在保護資源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利用。
(1)生物學特性
百靈鳥是草原地棲性鳥類,長期適應了荒漠草原既無樹木、又少雨水、常有風沙侵襲的生態環境。百靈鳥適應了荒漠草原氣候,耐寒怕熱,喜愛沙浴以降溫防暑、清理羽毛和去掉身上髒物。百靈鳥春食嫩草芽、根等,夏秋食昆蟲,冬食草子、穀類、蟲卵。春末和夏季是百靈鳥繁殖育維階段,這時期主要以覓食昆蟲為主。百靈鳥為留鳥,常年留居繁殖區,冬季常三五成群到村頭場邊覓食,到繁殖期飛回草原。它在草叢中築巢、產卵、孵化、育雛。
(2)飼養與管理
雛鳥:百靈鳥要在雛鳥期進行馴養,因為成鳥一般不再開口。雄雛經過人工訓練後才能歌善舞,雌雛則是不會歌舞的,因此,辨別雌雄和雄中選優是關鍵。
①鑑別雄雛:鑑別雄維時,可通過「看、摸、聽」來判斷、確定。
「看」,就是觀察外表特徵:雄鳥的眉白長而清晰,兩眉在腦後連通,黑項圈長而寬,色深黑又亮;翼的飛羽中有6~12根白色羽毛,潔白而有光澤;腿粗壯而長。雌鳥與此相反。
「摸」,是把維鳥撐在手中,雄鳥骨架有發硬感,強勁有力;雌鳥則軟綿綿的。雄鳥頭頂中央從前向後有一高樓;雌鳥頭頂扁平。
「聽」,是聽雛鳥叫聲。雄鳥叫聲洪亮動聽,雌鳥低沉不悅耳。雄雛鳥發出鳴聲,有高有低,明顯呈「嘟嚕」聲,稱為「啦噴」;雌雛鳥叫聲單調,似麻雀。
②雄中選優:其標準是:個大、嘴長、啄食有力,頭大、眼大且有神,眉寬而長並延至腦後相通,羽色具光澤且花紋明顯,腿粗壯而長,尾羽不散,飛羽中具白羽毛,膽大不怕人。
百靈鳥從幼鳥階段就要開始訓練。掏取小鳥一般以第7整日齡為佳,俗話說「掏七不掏八」。過早不易成活,過晚(第8天後)大鳥已帶小鳥出窩了。
③填食和上槽:第7天掏取的小百靈還不會吃食,需要人工進行填喂。填餵時,每隔1.5~2小時餵1次,每天餵4~5次,每次填食2~3口,此時期為填食期。飼料配方為綠豆面100克、豌豆面500克、雞蛋黃5~10個、螞蚱和蟋蟀粉100克;或將豌豆粉(或綠豆粉)、熟雞蛋(或熟鴨蛋)黃、玉米粉按5:3:2比例配製。配制飼料時,先將豌豆粉、綠豆粉、玉米粉混勻,蒸熟取出放涼,再搓成粉後加入動物性飼料和搓細碎的雞蛋黃,曬乾備用。填食時,將配製好的飼料用涼開水和成不粘手的麵團,捏成兩頭尖的圓形食條,觸及幼雛嘴左右;或以聲音引誘取食,待其張嘴時將食條塞入,藉助其吞咽動作往嘴裡塞。
填食1周後放入籠中。繼續填食1周後,可在籠中放入食槽,裡面放和好的飼料,小鳥會自己去吃,這就是上槽期。此時,小鳥還不習慣,吃不飽,還可以少量填食,並逐漸減少填食的次數和數量,直至小鳥能獨立取食生活。
百靈鳥再經過一個脫毛換羽期,便會將絨毛脫盡換成羽毛,飛羽和尾羽都長齊後,就變成一隻眉清目秀、整潔活潑的成鳥了。
成鳥:換羽後的百靈鳥是很漂亮的成鳥,雌雄鳥的區別也很明顯,且開始「啦噴」。此時很容易辨別,應將雌鳥放飛回自然界。保留下來的雄鳥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換食:換羽後的百靈鳥要由麵食逐漸換為米食。為儘快使百靈鳥習慣米食,可在米食中多加些蛋黃。日常飼料中蛋白質成分不要過高,佔20%左右即可。早春可促春鳴,可餵些柳芽、榆芽等。成年鳥一年換羽兩次,換羽期可餵些切碎切細的馬齒貧類野菜。在北方冬季室外過冬,可增補少量(約5%)蘇子、益麻子或碎花生米等脂肪性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