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中國資產託管行業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這是中國銀行業協會託管業務專業委員會連續九年組織編撰、發布和出版資產託管行業專業報告。
《報告》共分六章,以探索現代金融體系下我國資產託管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為主線,回顧了2019年以來資產託管行業的監管環境和市場發展狀況,聚焦資產託管機制促進風險防範和維護金融穩定的作用,展現了資產託管行業創新發展成果,梳理了現代金融體系下資產託管行業風險管理要求,並研討了未來資產託管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景。
《報告》全面反映我國資產託管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重要貢獻。經過20多年發展,截至2019年末,中國銀行業資產託管規模達153.2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15%;銀行業資產託管投資組合達21.88萬個,較上年末增長6.84%;存託比為77.34%,託管係數為52.85%,資產託管機制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資產託管作為基礎制度安排,業務覆蓋面廣,產品種類豐富,是服務各類客戶、聯接各類市場、橫跨境內外的重要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在落實國家戰略、促進資本市場發展,支持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報告》認為資產託管行業作為現代金融市場的重要基礎設施,探索和實踐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支持我國建設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使命。黨的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資產託管行業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金融體系穩定運行、資產管理行業穩健發展、商業銀行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資產託管機制是資產管理行業規範發展的內生需要,託管機構充分發揮第三方監督作用,保護投資者權益,推動我國資產管理行業進一步走向規範與成熟。同時,資產託管業務作為一項無資本消耗、產生中間業務收入、派生綜合效益的新興業務,成為近年來銀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初,舉國抗擊新冠病毒疫情,資本市場延期開市,基金估值核算工作受到較大影響,託管機構頂住壓力,眾志成城,確保了託管資產運營平穩與安全,再一次證明了資產託管機制促進金融回歸本源、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與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作用。
《報告》客觀分析了現代金融體系下,我國資產託管行業面臨的發展機遇、挑戰和風險管理要求。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資管新規」的貫徹落實、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將為資產託管業務發展帶來市場需求、應用場景和全新機遇。《報告》認為機遇與挑戰並存,從金融強監管對託管機構履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資產託管職責邊界有待界定引發外部風險傳導、全球資產託管業務擴張衍生跨境法律風險、全球疫情蔓延給應急管理及金融科技帶來挑戰等角度,展現了資產託管業務風險的新特點;認為進一步加強資產託管業務風險管理、釐清託管機構職責邊界與法律責任、勤勉承擔託管機構法定及約定義務,是實現資產託管業務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託管機構砥礪前行,不斷夯實風險管理基礎,從制度建設、系統建設、流程優化以及合規培訓等方面,對各類業務風險進行事前防範、事中控制和事後處理,有效提升了資產託管行業風險防控能力。
展望未來,《報告》從如下七個方面揭示我國資產託管行業的發展方向:一是強化履約,落實好「資管新規」各項要求;二是放眼全球,加快資產託管業務國際化步伐;三是科技引領,加大資產託管業務與科技融合;四是服務至上,以客戶服務為核心競爭力;五是創新驅動,豐富為金融市場提供服務的內涵;六是開拓領域,加快資產託管機制在社會各類交易活動中的應用;七是提升層次,探索資產託管專營機制。
(文章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