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為觀「紙」
我們小時候都玩過摺紙吧?
折飛機、花兒、千紙鶴
以及各種可愛的小動物,
每折出一種新造型都欣喜不已。
但桂林有個90後小夥,
給他一張方形紙,
在不裁剪、不粘貼的基礎上,
他卻可以摺疊出任意造型。
這個被稱為「摺紙天才」的小夥叫秦坤,
像大多數孩子一樣,
他小時候就把摺紙當成一大樂趣,
不過長大後很多人早把兒時的樂趣拋到腦後,
秦坤卻一直玩了下來。
初中時,別的同學都看漫畫書,
他則喜歡跑到書店看摺紙方面的書籍,
雖然這類的書很少,
但只要發現,秦坤就如饑似渴地把它研究透。
每次看到書上的新樣式,
他就一定要把它摸索折出,
這份樂在其中的成就感,
讓他深深地著迷。
初中畢業後,
他義無反顧地想學美術,
誰知父母卻堅決不同意,
「父母認為學美術將來沒出息。」
最終在眾人的好心相勸下,
他到南寧學了實用的水產畜牧專業,
剛開始對這個專業沒有任何興趣的他,
把大把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摺紙上。
偶然間還讀到了一本國外雜誌,
其中有一篇講的是現代摺紙,
一張簡單的白紙,
不經過任何裁剪、粘貼、加工,
僅憑一雙手反覆地摺疊,
就能折出造型相當複雜的動物。
這一下子讓他大開眼界,
自己以前折的造型都相當簡單,
沒想過摺紙還能折出如此複雜立體的動物,
那次他為了折出一件作品,
連續37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休息。
水產畜牧雖然不是他的興趣,
但他逐漸發現這門專業
竟然對自己的摺紙大有裨益,
不論是動物骨骼結構、肌肉分布,
還是毛髮的走向以及動物的各種姿態,
他都能從中大受啟發。
在專業的帶動下,他的摺紙技藝又有了長足進步,不過秦坤一直把它當成一種業餘愛好。
他畢業後在桂林一家公司當過主管,做過攝影師,直到2003年,他發現摺紙已經融入自己的生命,斷舍不離,因而決定辭職專心做摺紙。
之後幾年他在摺紙方面展現的極高天賦,讓他逐漸在國內國際摺紙界嶄露頭角。
2006年法國摺紙藝術大師Eric Joisel偶然看到了秦坤的作品,他驚異於秦坤的天賦,欣賞他作品的獨特性,並破天荒地將秦坤收為弟子。
自那之後Eric每天通過視頻,
把自己的絕學和心得
一點點傳授給秦坤。
而秦坤自己也異常珍惜這一機會,
「每天吃飯睡覺,
甚至走路都在思考。」
一條不到一米的龍,單是鱗片就1400片,每個鱗片一兩毫米,折一個鱗片需要7分鐘。
折這樣一條龍,看的就不僅是天賦,還需要很強的計算能力,折之前要先在紙上打好格子,兩米長的紙,格子就打了9000多個,然後還要計算好每個部位要佔多少格子。
秦坤在微博上曬出的設計圖
「成千上萬個格子在頭腦中打轉,
不能有絲毫的差錯。」
錯一個,就前功盡棄。
就這樣一條龍他折了一個多月
一隻巨馬,他花了40天才完成。
惟妙惟肖的大聖歸來,他無心地PO上微博,卻收穫了600萬的點擊。
細節的展現堪比精雕作品
天賦加之廢寢忘食地思考磨礪,短短幾年他的摺紙技藝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香港摺紙協會會長招思良稱讚他為「摺紙天才」。
代表作德古拉(Dracula)伯爵系列和獅子被歐洲多家博物館收藏。
隨著技藝精進的是作品價值的提升,
早期的作品幾千一件,
現在幾萬都算很低,
一隻小小的螳螂,
在海外以21萬的價格售出。
「自己的東西值多少錢無所謂,
關鍵是大家認可就是最大的滿足。」
為了推廣這項中國傳統藝術,讓更多孩子參與到這項益智又有趣的摺紙中來,他還經常跑到山區的小學免費給孩子們授課。
摺紙起源於中國,但中國的紙藝如實說已經落後太多,以至於在國際紙藝界會被忽略。
甚至權威的國際組織公然標榜,紙藝的源頭在英國、西班牙和日本,而不是中國。
秦坤如今單純地希望:
能以自己的綿薄之力,
推廣摺紙藝術,
重新讓中國的冷門變熱。
圖片源自秦坤微博,部分材料源自媒體採訪
版權歸其所有,藝非凡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