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通訊員嚴曉慧、記者劉軼琳3月20日報導:昨日,長有三條腿、年僅11個月的男嬰飛飛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成功接受歷經10小時的大型聯合外科手術,於晚間20:30安返病房。至此,患兒父母與醫護團隊久懸的心,終於放下……
飛飛來自新疆,因為媽媽在孕後期沒有進行相關孕檢,出生時飛飛就一般寶寶不同,他長有三條腿,伴有肛門閉鎖以及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等多器官異常。在當地醫院飛飛接受了肛門形成術。由於當地醫療條件有限,不能進行複雜的矯形手術,飛飛的父母在四處尋醫,最終,在網上找到了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小兒骨科主任醫師陳秋。
「飛飛這種情況屬於寄生胎,是孿生胚胎在母體孕育中,形成的一種極為罕見的發育畸形,又稱「胎內胎」,發生率是五十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在國內乃至全球範圍內都屬於非常罕見的病例。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一般這樣的情況會在產檢大排畸時被檢查出。」陳秋主任在網上接診後非常重視,隨即邀請飛飛來公衛中心手術治療。
飛飛入院後,得到公衛中心多方重視,經骨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微創外科、麻醉等多位專家會診,發現飛飛除了長有第三條腿、還有隱睪、腹壁疝、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等病症,病情非常複雜。
據陳秋主任回憶,早在15年前,他在上海復旦大學兒科醫院執醫時就一個類似的患兒做過手術獲成功。在一次次的會診、研討後,手術團隊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決定3月19日上午10:00進行聯合手術。
「因為涉及多器官、多系統的畸形,這次的聯合手術難度很高。尤其是在腿部處理上,我們骨科首先要將中間相對功能不佳的這條腿切除,但它的足部又是相對正常的,而右側那條要保留的功能比較正常的腿,其足部又是一個手的形態,沒有足的功能。所以我們首先要切除中間的腿,然後將中間腿的足部,連同血管、神經組織移花接木到保留的右腿的遠端。」骨科主刀陳秋主任雖然深感壓力重重,但依舊信心滿滿。
泌尿系統主刀包娟主任醫師很是細緻:飛飛右側睪丸下降不全,在右側的髂骨外端,我們手術時需要把右側睪丸分離出來儘量把它恢復到正常陰囊位置,如果在術中發現這個睪丸發育得不是很好,或者是一個殘缺,我們可能還要把它切除,因為如果留在腹內,可能會對孩子以後造成一些隱患,如睪丸癌變。
19日上午10點,飛飛被送入手術室。由於聯合手術涉及項目較多,專家們依次上臺主刀,晚6點,骨科部分手術完成,泌尿科和微創手外科開始……
直至晚8點30分,歷時10個小時,聯合手術終於宣告成功!飛飛被推下手術臺,甦醒後安返病房,和等候許久、淚水漣漣的父母相聚。
參與術前聯合會診的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主任、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副主任朱同玉教授在手術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手術的臨床意義非常重大,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畸形,在全球範圍內也沒有幾例。
「我們公衛中心多位專家非常用心地為這個孩子手術、幫助他恢復一些類似正常的功能,我們還會根據孩子的發育,進行一些新的治療。同時我們也希望社會愛心人士能夠繼續捐助這個困難家庭,大家一起幫助寶寶一步步走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