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德欣小區孩子快樂玩耍 金羊網記者 陳秋明 攝
金羊網記者 李雯潔
「滿意的地方多咯,像大門口的ETCP智能停車系統,街坊下棋打牌的風雨連廊,還有康體設施、垃圾桶,重新規劃的停車位……」在天河區德欣小區休閒廣場,居民劉學玲拉著記者東看看、西瞧瞧,細數著小區「微改造」后里裡外外的變化,忍不住誇獎道:「政府不搞『樓堂館所』了,把錢實實在在投入『微改造』,真的值得好好說說!」
從2016年起,廣州市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城市更新局,並開始統籌推進「微改造」項目,在提升城市品質的同時,也讓居民住得更滿意更幸福。據悉,今年共有165個老舊小區被納入全面改造計劃。
老舊小區換新顏
劉叔在德欣小區住了有25年之久,中間因小區糟糕的居住環境一度想搬離。
有多糟糕呢?掰著手指頭都數不過來:改造前的水泥路,高低不平,一下暴雨積水都能淹到腳踝;樓道裡到處都是亂糟糟的電線,消防通道也被亂停放的車子堵得死死的,有老人家半夜發病,救護車都進不來。
去年9月1日,德欣小區「微改造」項目全面施工。「大型機械設備入場,三下五除二把事情搞好,前後只花了不到三個月時間。」劉叔說,儘量減少施工對居民的幹擾,這一點,也很用心。據了解,德欣小區「微改造」立項資金達2900多萬元,除了居民自行提出的部分項目需要自籌,其他改造均不用居民掏一分錢。
今年年初,小區面貌煥然一新:改造後的小區場地寬敞,管線全部埋入地下,整體十分乾淨整潔。社區綜合服務站、休閒廣場等多項便民設施也建了起來。「有了這片活動空間之後,大家有機會就湊在一起聊天下棋,相約活動也越來越多了。」劉叔說。
借鑑「共享經濟」概念
德欣小區 「微改造」還借鑑了時下最火的「共享經濟」概念。
原先住戶在自家門前「圈地」堆放雜物或擺放花草,既佔用了公共空間,也影響整潔。「共享花圃」應運而生——在宅前空間建起了花基,鼓勵居民將自家種植的花草擺放在花基上,既不佔用過道,還能供大家集體賞花,一舉多得。現在小區內有一條景觀帶,就是由居民原先種在房前屋後的十幾株桂花樹移植後形成的。
此外,針對停車難問題,除了實行人車分流,單邊停車,還借鑑了「共享停車」模式,將小區的一半車輛協調去了附近的寫字樓,圓滿解決了過往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
「一開始我們也有疑慮,以為政府隨便搞搞,結果水泵、消防水管、防盜門等全都免費換了。」劉叔說,三線下地、雨汙分流,甚至更換供水管網、新建消防系統等街坊盼了數年的事,一下子統統解決了。「從裡子改到面子,不少搬走的老街坊又都搬了回來。」
「時代在進步,」劉叔說,「廣州還有那麼多小區要改造,德欣小區的例子既是讓大家吃個定心丸,也讓大家對好的居住環境有了期待。」
編輯:木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