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竹鼠,拉丁學名是Rhizomys sinensis Gray,竹根鼠、竹根豬、竹狸等,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齧齒目的一種動物,命名者及年份是Gray,1831。
中華竹鼠體長一般小於38cm,尾長6~7cm,體似鼴,外形粗壯,似鼢鼠,但成體較鼢鼠大得多。四肢粗短,爪強健,扁平;前肢較後肢細小,爪亦稍短;而鼢鼠前足爪則特別發達,側扁。成體顱基長大於57mm;上頜第1臼齒比第2臼齒小和低,以區別於小竹鼠。頰部無特殊的棕紅色,以區別於大竹鼠。背毛棕灰色,毛無白色毛尖,而不同於銀星竹鼠。中華竹鼠同齡成體,一般雄性個體比雌性個體大;體長相近的竹鼠個體主要從外生殖器的特徵來鑑別,這是雌雄個體之間在外形上最明顯的鑑別性特徵。吻短而鈍,眼小,耳隱於毛內,頸短粗。四肢粗短,爪強,前肢爪背面觀呈指甲狀,腹面觀則呈鏟狀;後肢爪尖長,腹側面具深溝。尾短小,均勻被稀疏短毛。體毛密而柔軟。
此物種從吻至額及頰部毛基為白色,末端為棕色;向後至背部和體側,毛基為灰黑色,毛尖為淺棕色,而體側的棕色更淺。臀部毛基為灰白色,毛尖為棕色。頦部及下頸毛白色;腹部毛較背部稀疏,毛基灰色,毛尖棕白色;會陰及肛周圍毛棕色;足背及尾的毛為棕白色。據秦嶺地區採得的標本,有些個體毛色較灰些,有些則較棕白些。幼體頰部和頦部毛色較淺,腹部毛具白色毛尖,尾毛棕灰,餘部毛色灰黑。
其頭骨粗大,有明顯的稜角,成體標本矢狀脊和人字脊特別發達顯著。鼻骨前端寬,向後逐漸變窄,後端與前頜骨大致平齊。額骨幼體平坦,成體前部亦平坦,但後部參與形成矢狀脊。枕骨成體比幼體要傾斜得多,且更平坦,成截切面狀;枕骨顆2個。眶下孔下緣成直線狀,寬度大於高度。顴弓前部窄,後部寬。門齒孔較小。聽泡扁平;外耳道位於鱗骨顴突與人字脊之間。下頜骨角突不發達,僅為1個不大的鈍圓形突起。下門齒末端形成的突起極高。
中華竹鼠多棲於山坡,在秦嶺地區常棲於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闊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帶,林下多生有竹類植物,或直接棲於竹林。營穴居生活,晝伏夜出,性喜在安靜、清潔、乾燥、光線適宜、空氣新鮮的環境中生活。性情溫馴,公母形影不離,抗逆性強,生活的溫度適宜在8~40℃,最適溫度在11.7~28.5℃。 中華竹鼠是植食性動物,可攝取各類竹子、甘蔗、玉米等的根莖及草根植物的種子和果實為食。缺食的時候也危害莊稼。 中華竹鼠的洞道非常複雜,成年者的洞道較幼年者更甚。獵人常根據糞便、足跡和洞的大小以及洞道的複雜程度來判斷竹鼠的大小。洞道一般包括土丘與洞口、取食道、窩巢和避難洞。
中華竹鼠在挖掘洞道時推出泥土,在地面上形成土丘,土丘之下便是洞口。根據土丘的土是否新鮮可判斷洞道內是否有竹鼠。若土丘乾燥,或其上落滿竹葉或樹葉,或長苔蘚與其他植物,便可斷定洞內無竹鼠。洞道內是否有竹鼠還可通過檢查洞口周圍有無竹鼠咬斷竹子的痕跡來確定,若洞口周圍有新鮮的被咬斷的竹子痕跡,就可斷定有竹鼠存在。 取食道為竹鼠取食和活動的通道,它啃咬洞道周圍的竹根、未出土的竹筍,將竹子拖入洞內咬成小節,然後慢慢啃食。取食道與地表平行,距地表14~25cm。在留壩縣解剖了5個洞系:取食道的分支有1~2個,而不像分布於雲南的中華竹鼠有4~7個分支。取食道的長度為lOm左右,也不如雲南的竹鼠洞道長,雲南的中華竹鼠洞道總長可達55m,這可能與環境有關。有竹鼠的取食道內光滑、潮溼,但無積水。
此物種主要分布在中國福建的崇安、南平、龍溪、福州和福清等東北部,廣西中部,雲南的麗江、大理、蘭坪、哀牢山一帶,貴州的江口和羅甸,四川中部的漢源、石棉、峨眉山、樂山、榮經、雅安、洪雅、天全、寶興至北部的綿竹、江油、平武和南江等地,重慶,湖南,湖北,甘肅南部與四川北部的交界地區,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商洛地區的高山區各縣,以及關中地區個別靠秦嶺的縣,其中商洛地區可以說是中華竹鼠最北的分布範圍,而且也是竹鼠科的分布北限,安徽大別山和浙江南部的泰順也有分布。國外分布在緬甸北部。
中華竹鼠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08年瀕危物種er 3.1——低危。
當地獵人和居民都有豐富的防治中華竹鼠的經驗,主要方 挖洞時當發現了深入到地下的洞道後立即將水灌人洞內,竹鼠會沿洞道逃出。中華竹鼠在洞口下方挖1個小坑,把樹枝、樹葉、草放在坑內燃燒,扇煙入洞,最好時間長些,有的竹鼠會從洞中突然竄出,有的則會悶死洞中。有經驗的人確定動物和洞口後,即把套或籠安置在洞口外面進行捕捉。 由於竹鼠有堵洞習性,經常是人在外面挖,它在洞內挖,且邊挖邊堵。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