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田鼠,拉丁名為Lasiopodomys mandarinus,又叫地老鼠,英文名Mandarin vole,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齧齒目、倉鼠科、田鼠亞科、5個的一種動物,同義學名是Microtus mandarinus,命名人為Milne-Edwards,命名時間是1871年。
其身體短粗。前肢爪比後肢爪稍長。口兩邊具有皮褶,可將上門齒和口隔開,使上門齒保持在口外,在掘土和啃齧植物地下根莖的時候有阻止沙土進入口腔的作用。左右頰內各有一撮輔助阻擋非食物進入口腔的毛。乳頭兩對,位於鼠鼷部。棕色田鼠體背毛呈黃褐色至棕褐色。體側毛色較淺。腹面毛基灰色或暗灰色,毛尖土黃色。尾二色同背腹色接近。棕色田鼠頭骨輪廓平扁寬闊,頂部平直,僅吻部略為下彎。眶間寬較窄,老年個體眶間背面中央有縱嵴。頂間骨長方形。顴弓發達,向外擴展。顴寬約為顱長的60%左右。顴弓前後部等寬。顎骨後緣正中部向後延伸成骨橋狀,連接於翼間窩的前緣,並在兩側各有一小側窩。門齒孔後端不達第1上臼齒前緣水平的連線。
棕色田鼠的門齒甚為發達,特別是下門齒。第1上臼齒具有較大的前橫葉,其後是內外交錯的各兩個閉合三角形葉。第2上臼齒橫葉之後外側呈兩個三角形、內側一個三角形葉。第3上臼齒橫葉由較小的外側葉和較大的內側葉及最後的尾葉組成。下頜第1臼齒後橫葉前3個內側葉和2個外側葉閉合三角形,前葉幾呈斜四方形,第2下臼齒橫葉前具2個外側三角形葉和2個內側三角形葉。
棕色田鼠棲息於海拔3000m以下的巖石低地、山地草原和森林草原,一般選取靠水而潮溼的地方作位棲息位點。
棕色田鼠不冬眠,營地下群居生活,較少到地面活動。每個洞系有鼠5~7隻。棕色田鼠日間活動水平較低,夜晚尤其是凌晨活動頻繁。日間,大約每2~4小時有一個短時的休息。夏糧成熟至收穫後,棕色田鼠大量遷出,部分殘存於地埂田邊。初冬果園是棕色田鼠越冬的場所。棕色田鼠在土中挖掘洞道和覓食。洞繫結構較為複雜,由支道端部露於地面的土丘、風口和地下的取食道、主幹道、倉庫和主巢等部分組成,洞道交錯縱橫,長十幾米。棕色田鼠善於掘土,並將挖松的土翻堆到洞外地面。一一個完整的洞系範圍內土丘數一般為25~38個,地表土丘半徑為7~20釐米,且分散,不成鏈狀,可與鼢鼠土丘明顯區分。棕色田鼠主食植物的地下部分,如草根及其地下莖,也食植物的地上部分。貯食,食量大。
該物種中國分布在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和江蘇等省、區,以長江為南限。
該物種種群分布不零散。目前沒有該種的數量信息,種群數量趨勢也未知。儘管可用的數據不多,但一些人類活動可能對其的生存構成威脅,例如,越來越多的放牧導致其棲息地的退化,以及人為可能導致的乾旱氣候環境等。
此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
它鑽人地下或在雪下危害果樹根部,咬斷側根、環剝主根或樹幹基部根皮,輕者削弱樹勢,重者導致全樹枯死。
摸清該鼠在當地的活動規律,進行人工捕殺。可採用捕鼠盒、彈簧鉗等器械滅鼠。注意保護鼠類天敵貓頭鷹、蛇類等,創造其適生條件,發揮天敵的滅鼠作用。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