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巫山的這種魚,讓大家走上了致富路.....

2021-01-17 巫山信息網

銀魚的營養價值很高,對水質要求也高。近幾年來,隨著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變好,大量銀魚出現在巫山小三峽等水域。

「我自己存的銀魚乾都不多了,來我這裡的顧客,大多是衝著它來的,我不能缺這道菜。」10月12日,面對幾名求購的外地顧客,巫山縣雙龍鎮魚餐館的老闆娘馬娜面露難色。

▲雙龍鎮碼頭,漁船老闆娘馬娜向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展示自家捕撈晾乾的銀魚乾

馬娜口中的銀魚,又稱為冰魚、玻璃魚,俗稱「麵條魚」或「麵杖魚」,其體細長,無鱗或具細鱗,長約七至十釐米,很少超過15公分。銀魚生活周期短,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近海和各大水系的河口,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在長江一些江段,銀魚曾長期絕跡。但近幾年,隨著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變好,銀魚「絕跡重生」。

據雙龍鎮黨委書記易前聰介紹,自2006年以來,巫山雙龍鎮小三峽等水域開始出現大量銀魚。近些年,小三峽大寧河入長江口至大昌湖水域,銀魚產量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尤其是東坪湖及周邊約15平方公裡水域,銀魚分布較多。

雖然開有餐館,馬娜的另一個身份也是漁民。「平時,很難見到銀魚的蹤跡,每年7月是最佳捕撈季節。」馬娜說,每年7月1日後,當地人便開始捕撈銀魚,捕撈銀魚的最佳時機就是7月的第一周,雖然一直持續到中旬都還能捕到銀魚,但越到後面捕獲越少。

馬娜介紹,銀魚一般生活在水下四五米的水層,兩個船拉網,運氣好的話,一網下去就捕獲300至500斤。目前,小三峽水域銀魚年產量在500噸以上。

「剛開始人們不知其可貴,1斤只賣七八元錢。」馬娜說,隨後價格逐年升高,現在每斤價格上漲到200元左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地村民周功俊說,她們家從事捕魚業有六七年了,每年光靠捕魚就能收入幾萬元。銀魚是她們的至寶,一斤能賣到一百多到兩百元,還能賣到北上廣甚至出口到日本、泰國。

據雙龍鎮黨委書記易前聰介紹,在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過程中,當地黨委、政府將堅持生態發展理念,引導貧困人員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創新、創業。目前僅銀魚這一項,每年就能讓當地不少貧困居民增收2至3萬元,銀魚已成為當地有名的「致富魚」。

「銀魚屬名貴魚種,因其營養豐富,又有水中軟白金、魚參之美稱。」對此,正和同事前往巫山進行魚類採樣研究分析的重慶水產研究院科研員陳紅霖介紹,銀魚原本生活在江河入海口,如今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變好,流速平穩,非常適合銀魚等小型經濟魚類生長。

「長江巫山、小三峽等水域,對水質要求很高的新增魚類在持續增多。」對此,陳紅霖說,這說明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近幾年,在有關部門要求下,重慶水產研究院加大了對巫山銀魚等新增魚類的研究、觀測,掌握科學數據,以期對當地的生態保護、水產養殖提供幫助。

巫山縣農業農村委副主任王國平介紹,目前,巫山縣農業農村委組織水產漁政站工作人員正在進一步調查收集新增魚類的有關數據,以便加強捕撈管理,促進銀魚等水產健康發展,助推當地貧困農民、漁民持續增收。

「滾滾長江穿境而過,母親河孕育了『巫山人』。」巫山縣有關負責人說,巫山因江而生、因江而起,也必須因江而美、因江而興。近來年,巫山認真踐行生態發展理念,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全覆蓋常態化巡江巡河巡湖。水質監測數據顯示,長江幹流巫山段水質保持上遊來水水質,大寧河等5條主要次級河流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100%。

「環境改善給我們帶來了銀魚,它是我們的『生態寶貝』。」對此,巫山縣雙龍鎮鎮長陳恢毅深有感觸:銀魚小三峽「安家」,這說明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並不衝突,也給了我們啟發。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聖泉 張旭 何治國 攝影 楊新宇

相關焦點

  • 伊寧市養殖戶靠鴕鳥走上致富路
    這幾年,鴕鳥養殖在伊寧市部分鄉鎮開始發展起來,克伯克於孜鄉園藝村養殖戶尹秋成就通過養殖鴕鳥走上了致富路。  這幾天,尹秋成正在通過抖音直播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他養殖的鴕鳥。尹秋成是2010年開始在霍爾果斯養殖鴕鳥的,當時他花了數萬元從深圳買回6隻種鳥,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和鴕鳥品種改良,慢慢開啟了鴕鳥養殖致富的夢想。
  • 重慶南岸區迎龍鎮家家養上觀賞魚走上致富路
    重慶南岸區迎龍鎮家家養上觀賞魚走上致富路2010-07-11 10:3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華龍網,是全球最受歡迎寵物之一,通常分為海水觀賞魚和淡水觀賞魚。看著滿池的魚賣不出去,雷德海愁上心頭。&nbsp  1982年的一天,雷德海進城探親,一進親戚家門,魚缸裡一條條漂亮的金魚吸引了他的目光,看得入神之時,親戚告訴他:「現在城裡人很流行養金魚。」這樣一句話讓雷德海茅塞頓開。&nbsp  「一池子鯽魚、草魚賣不出去,正好城裡流行,不如改養觀賞魚,如果養得好,不僅自己能賺錢,說不定還能帶動村民致富。」
  • 浙江寧波養魚戶大棚裡養殖五彩觀賞魚走上致富路
    浙江寧波養魚戶大棚裡養殖五彩觀賞魚走上致富路2013-05-23 08:2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寧波網        瀏覽量: 7124 次 我要評論   說起大棚蔬菜、大棚花卉,大家並不陌生,可用大棚來養熱帶魚,恐怕就有點新鮮啦。
  • 四川瀘州市納溪區:高山冷水魚帶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川瀘州市納溪區:高山冷水魚帶村民走上致富路2018-10-25 09: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走進村裡,潺潺流水聲由遠及近,一條條溪水穿村而過,一方方魚塘內魚兒正遊得歡快……近幾年,普照村黨支部帶領村民靠著養殖高山冷水魚,硬是讓全村的58個貧困戶走上了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 養狐狸的張興文走上了致富路
    在扎賚諾爾區第五街道辦事處西山社區,有一位名叫張興文的居民,靠養殖狐狸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路 通往成功的道路並不平坦,但「養狐能手」張興文憑藉著勤勞和智慧、堅毅和果敢,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 浙江雲和禁毒民警幫扶曾經的「癮君子」走上致富路
    浙江雲和禁毒民警幫扶曾經的「癮君子」走上致富路 發布時間:2020-09-24 14:54 星期四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春 通訊員 胡昌清 董恆宏 今年33
  • 通許縣:身殘志堅蒲東風 靠養兔走上致富路
    通過村致富帶頭人蒲金龍的技術指導,蒲東風掌握了養兔技術,加上他自己吃苦耐勞、勤勞能幹,養兔規模慢慢的從最初的幾隻發展到了幾百隻。2019年僅兔子就賣了13000元,兔籠裡現在還有兔子200多隻。養兔不僅使他脫了貧,還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 陳慶龍:念好養鵝經 走上致富路
    陳慶龍:念好養鵝經 走上致富路 「有一技之長,有致富門路,也離不開村裡的扶持。」陳慶龍說,自己家的養殖生意能做得好,村裡幫了很大的忙。村幹部們廣發朋友圈為陳慶龍家的鵝找銷路。今年,村裡新辦起的共享農莊還可以幫陳慶龍家擴大銷路。有了村裡的扶持,陳慶龍對於肉鵝的銷售一點也不愁。
  • 養殖鵪鶉走上致富路
    養殖鵪鶉走上致富路 原標題: 「養豬的確汙染挺大的,政府開始禁止生豬養殖後,我積極謀求出路,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到全國各地去學習取經,功夫不負有心人,努力終於有了回報,我找到了更好的致富路子,那就是養殖鵪鶉。」張大叔笑著說。  張大叔的鵪鶉養殖場規模不算大,只有兩個大棚,養有大約38000隻乳鵪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養殖場設置了養殖區、消毒區、淘汰區、鵪鶉蛋包裝區等,主要由張大叔和他兒子、兒媳婦打理。
  • 魯青基準貸,「貸」動80後走上創業致富路
    摘要:截至目前,該行累計發放青年創業貸款150餘萬元,成功扶持了多名青年創業者成功走上致富道路,真正成為青年自主創業的「金紐帶」。今年以來,建行德州分行黨委積極落實德州市委、市政府及上級行扶貧工作要求,選派第一書記駐齊河縣馬集鎮南方寺村開展扶貧脫貧工作。
  • 【示範】就靠「林間精靈」,大盛鎮3個村集體走上致富路!
    【示範】就靠「林間精靈」,大盛鎮3個村集體走上致富路! 半山腰上圓了「立體農業夢」大盛鎮探索發展山地生態立體農業,帶動三個村集體走上致富路
  • 白潔:養鴿走上致富路(圖)_社會新聞_唐山環渤海新聞網
    白潔:養鴿走上致富路(圖)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商立超、國立英)近年來,遷安市楊各莊鎮包各莊的白潔通過養殖鴿子走上了致富路。
  • 年代文,她重返知青點帶著隨身空間,攜手愛人領全家走上致富路!
    艾維巴蒂,下午好呀,姜文推書,只為你推薦好看的小說,感謝大家每天與小編準時相約~歡迎大家點讚關注哦,每天都為你更新不同小說,絕對不會讓你出現書荒!今天姜文為你們推薦得是:年代文,她重返知青點帶著隨身空間,攜手愛人領全家走上致富路!
  • 特色鴕鳥養殖讓農民走上致富路
    東北網虎林10月24日訊 慶豐農場鴕鳥養殖戶趙金柱經過10多年的摸索實踐,走出了一條鴕鳥養殖致富路。走進他的鴕鳥養殖場,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特色養殖、規模養殖帶給他的益處,鴕鳥養殖也讓趙金柱的致富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快。      走進綠樹掩映的駝鳥山莊,一隻只高大的駝鳥在園中漫步,伸著長長的脖子,不時的東張西望,好像在迎接客人的到來。
  • 省勞動模範夏國秀: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的「豬大姐」
    養殖生豬17年,夏國秀曾獲得「貴州省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遵義市第二屆最美創業女性」「貴州省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遵義市十佳農民工創業致富能手」等多項榮譽。2020年11月,夏國秀榮還榮獲「貴州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最後,夏國秀笑著告訴記者:「對啦,我核算了一下,我今年養了700多頭豬,預計收入500多萬元。我會繼續在我的能力範圍內,帶著周邊村民走上致富路。」
  • 青鳥歸林慰初心 養蝦走上致富路
    銅陵新聞網訊(記者 陳燕飛 文/圖)義安區東聯鎮合興村的90後小夥查振文,是銅陵振文家庭農場的負責人,通過發展水產業走上致富路。談起創業初衷,這位有些靦腆的90後坦言,自己從小愛好釣魚摸蝦,因為喜歡農村自由的生活,因此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在品嘗到養殖龍蝦的甜頭後,將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為奮鬥的事業。
  • 【致富經】小壩子村:搭上「致富車」 走上「幸福路」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臨滄市雙江縣忙糯鄉小壩子村通過組織化發展農業產業,變農產品為商品,2014年至2019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832元增加至12682元,增加了3.3倍,實現1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全村群眾搭上「致富車」走上「幸福路」。
  • 巨野縣核桃園鎮的梁風香種植木耳走上致富路
    其他村民看到梁風香種植木耳賺了錢,不少人想學習種植木耳的技術,梁風香總是毫無保留的將技術傳授給她們,「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起來我心裡更高興」。去年,梁風香想擴大種植規模,於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鎮扶貧辦的人員,扶貧辦的工作人員將積極幫助他們解決了資金問題,目前,她又建設了兩個木耳大棚。
  • 鶴壁一男子靠養鴿走上致富路
    2008年,學成之後,他買好必需的維修設備踏上了返鄉路。「在鄭州下火車後,我就直接去了手機批發市場。」王自林說,逛了一圈,他留了幾位店主的手機號碼就回了鶴壁。後來,王自林在東朱村開了一家手機店。「打工掙的錢全都投了進去。」王自林介紹,東朱村、中朱村和西朱村三個村常住人口有近萬人,附近其他幾個村子的人口也挺多,客源不成問題。
  • 榆中縣新營鎮羅景村:念活「種菜經」走上致富路
    從不懂種菜、到成為「行家」,他通過努力靠種植蔬菜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種菜讓村裡看到了致富希望汽車在川地間疾駛,一片片綠油油的菜地不斷閃過。羅景村地勢平坦,夏季氣候涼爽,很適合蔬菜等作物種植。因日照長、溫差大,這裡的高原夏菜成為名特優農產品,支撐著過半農民的家庭生活。劉新海是個急性子,他每天早早起來,抓緊時間採摘蔬菜,想著賣個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