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魚的營養價值很高,對水質要求也高。近幾年來,隨著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變好,大量銀魚出現在巫山小三峽等水域。
「我自己存的銀魚乾都不多了,來我這裡的顧客,大多是衝著它來的,我不能缺這道菜。」10月12日,面對幾名求購的外地顧客,巫山縣雙龍鎮魚餐館的老闆娘馬娜面露難色。
▲雙龍鎮碼頭,漁船老闆娘馬娜向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展示自家捕撈晾乾的銀魚乾
馬娜口中的銀魚,又稱為冰魚、玻璃魚,俗稱「麵條魚」或「麵杖魚」,其體細長,無鱗或具細鱗,長約七至十釐米,很少超過15公分。銀魚生活周期短,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近海和各大水系的河口,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在長江一些江段,銀魚曾長期絕跡。但近幾年,隨著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變好,銀魚「絕跡重生」。
據雙龍鎮黨委書記易前聰介紹,自2006年以來,巫山雙龍鎮小三峽等水域開始出現大量銀魚。近些年,小三峽大寧河入長江口至大昌湖水域,銀魚產量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尤其是東坪湖及周邊約15平方公裡水域,銀魚分布較多。
雖然開有餐館,馬娜的另一個身份也是漁民。「平時,很難見到銀魚的蹤跡,每年7月是最佳捕撈季節。」馬娜說,每年7月1日後,當地人便開始捕撈銀魚,捕撈銀魚的最佳時機就是7月的第一周,雖然一直持續到中旬都還能捕到銀魚,但越到後面捕獲越少。
馬娜介紹,銀魚一般生活在水下四五米的水層,兩個船拉網,運氣好的話,一網下去就捕獲300至500斤。目前,小三峽水域銀魚年產量在500噸以上。
「剛開始人們不知其可貴,1斤只賣七八元錢。」馬娜說,隨後價格逐年升高,現在每斤價格上漲到200元左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地村民周功俊說,她們家從事捕魚業有六七年了,每年光靠捕魚就能收入幾萬元。銀魚是她們的至寶,一斤能賣到一百多到兩百元,還能賣到北上廣甚至出口到日本、泰國。
據雙龍鎮黨委書記易前聰介紹,在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過程中,當地黨委、政府將堅持生態發展理念,引導貧困人員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創新、創業。目前僅銀魚這一項,每年就能讓當地不少貧困居民增收2至3萬元,銀魚已成為當地有名的「致富魚」。
「銀魚屬名貴魚種,因其營養豐富,又有水中軟白金、魚參之美稱。」對此,正和同事前往巫山進行魚類採樣研究分析的重慶水產研究院科研員陳紅霖介紹,銀魚原本生活在江河入海口,如今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變好,流速平穩,非常適合銀魚等小型經濟魚類生長。
「長江巫山、小三峽等水域,對水質要求很高的新增魚類在持續增多。」對此,陳紅霖說,這說明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近幾年,在有關部門要求下,重慶水產研究院加大了對巫山銀魚等新增魚類的研究、觀測,掌握科學數據,以期對當地的生態保護、水產養殖提供幫助。
巫山縣農業農村委副主任王國平介紹,目前,巫山縣農業農村委組織水產漁政站工作人員正在進一步調查收集新增魚類的有關數據,以便加強捕撈管理,促進銀魚等水產健康發展,助推當地貧困農民、漁民持續增收。
「滾滾長江穿境而過,母親河孕育了『巫山人』。」巫山縣有關負責人說,巫山因江而生、因江而起,也必須因江而美、因江而興。近來年,巫山認真踐行生態發展理念,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全覆蓋常態化巡江巡河巡湖。水質監測數據顯示,長江幹流巫山段水質保持上遊來水水質,大寧河等5條主要次級河流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100%。
「環境改善給我們帶來了銀魚,它是我們的『生態寶貝』。」對此,巫山縣雙龍鎮鎮長陳恢毅深有感觸:銀魚小三峽「安家」,這說明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並不衝突,也給了我們啟發。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聖泉 張旭 何治國 攝影 楊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