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項由「大赦國際」發布的民意調查顯示,中國人對難民的歡迎指數居世界第一,德國和英國分列二、三位,俄羅斯排名墊底。問卷中對難民的定義是「從其他國家逃離戰爭或政治迫害的人。」
來自27個國家的共27000人接受了此次調查。在全球範圍,約7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國家應該為難民提供更多幫助,80%的人表示願意讓難民生活在自己的國家、城市、村莊等。
總的來說,約十分之一的受訪者歡迎難民住進自己家裡,但這個比例在中國的受訪者中卻出奇地高。「大赦國際」認為,46%的中國人願意接納難民到自己家中生活,而這個比例在排名第二的英國人中只有29%。
在「政府是否應該為難民提供更多幫助」的問題上,中國排在第一位。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5%的中國受訪者同意這個觀點,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奈及利亞和約旦。
有趣的是,當被問道「遭受戰亂或政治迫害的人是否應該逃離到其他國家」時,中國受訪者似乎不太認同這個說法,因此排名降到了第19位,而德國、西班牙、加拿大位列前三。
不過,把以上多項指標綜合起來之後,中國的「難民歡迎指數」依然位列第一。這個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為排名靠前的其他國家大多都已經接收了不少難民,而中國似乎是個特例。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中國能接收敘利亞難民嗎?
一、對中國的數據調查有失偏頗
該調查很快被全球各大媒體廣泛引用,但很多中國讀者卻在質疑結果的真實性。其實,細讀「大赦國際」官網和各家媒體的報導,我們不難發現箇中玄機。
首先,該調查的樣本數量為27個國家的27000人,也就是說每個國家大約有一千個受訪者。美國Quartz網站指出,中國受訪者均為國內18個大城市的居民,並得出結論:這些人「對難民的歡迎程度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政府」。其實,考慮到自選擇偏差,這樣的結論根本站不住腳。
能夠耐心參與電話調查的人可能本身就對調查主題更感興趣,或者更願意表達自己的見解,否則很多人早就掛電話了。更何況,相對於中國近1.4億的人口總量來說,一千人的小樣本是否具有廣泛代表性?一千個來自大城市的居民又能否代表全國人民的意願?答案都是否定的。
其次,「大赦國際」作為一個非政府組織,通過法律宣傳、媒體關注、研究、遊說等方式向政府和企業施壓,其目的是在世界範圍內保障人權。隨著中東難民問題持續發酵,此次調查無疑也是利用輿論聲音向各國政府施壓的手段。據英國《衛報》稱,因為強硬的難民政策而飽受詬病的澳大利亞在此次調查中排名第五,由此證明該國難民政策並不能代表民意。
當然,排名第一的中國也不能倖免。英國路透社報導稱,『雖然86%的中國參與者認為政府應該為難民提供更多幫助,但中國政府仍然不願安置那些逃離戰爭或迫害的難民。自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中國、俄羅斯、以及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都沒有安置敘利亞難民。』
這麼說就有失公允了。中國跟沙特這樣富裕的海灣國家在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經濟條件、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完全沒有可比性,而後者拒絕接收難民的態度早已在阿拉伯世界飽受指摘。
敘利亞周邊的國家如約旦、土耳其、黎巴嫩等都已接收了大量的難民,雖然很多難民營的生活條件惡劣。不過,這些國家在宗教信仰和語言文化方面都與敘利亞相近,同為阿拉伯人在感情上也更親近些(土耳其除外),所以社會對難民接受程度相對更高。此外,黎巴嫩和約旦都有接收大量巴勒斯坦難民的先例,所以如今的狀況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即使中國人真的願意敞開國門,大批難民要安置在城市還是農村,能否融入中國社會文化,資源如何公正分配,對當地民眾生活和社會結構產生什麼影響,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難題。更何況,中國並沒有西方國家那樣完善的移民法律系統,難民的權利難以得到保障,再加上可能加劇的種族歧視、貧富分化等社會矛盾,只怕會顧此失彼。
簡言之,無論在法律政策、經濟發展、還是社會文化方面,中國都沒有做好迎接大量外國移民的準備,更不用說難民了。
所以,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激將法只是過過嘴癮,缺乏現實的考量。
二、外國難民在中國
其實,中國並非沒有接收外國難民的先例,只不過這些難民絕大多數是華人,與故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聯合國難民署的數據顯示,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間接收了301622名難民,其中約30萬來自越南,其餘少數分別來自索馬利亞、奈及利亞、伊拉克、賴比瑞亞等國。
在1978到1979年間,26萬越南難民在中國境內定居。1981到1982年間,中國又為泰國難民營的2500名寮國和柬埔寨難民提供了居所。根據難民的語言文化和家族背景,這些人被安置在廣西、廣東、雲南、福建、江西、海南等地,大多就職於國營農場。由於難民中有不少中國僑民,很多人原本就會說廣東話、潮汕話、客家話等方言,再加上政策的輔助,這些難民數十年來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社會。
然而,由於一部分越南難民至今依然沒有中國國籍和身份證,難民身份成為了他們頭上揮之不去的陰雲。這意味著他們無法享受和本國公民一樣的權利,如果觸犯法律也很難追究責任,甚至連上學、工作、存款、考駕照都有麻煩。
三、中國不適於安置敘利亞難民的因素
話說回來,如果中國有能力安置30萬越南難民,那麼同樣的方法為什麼不適用於敘利亞難民呢?
首先,越南難民在語言文化上與中國人相近,很多僑民甚至直接回到家鄉故土,因此能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對接納國社會的衝擊較小,安置地點也無可爭議。
其次,越南難民與中國人外貌相似,更容易被中國社會接納,不容易產生種族問題。
再者,70年代末正值中越戰爭時期,兩國關係敵對緊張,中國對越南難民的關照或多或少都與當時的國際形勢有關。
最後,由於中越是鄰國,大批越南難民到達中國相對容易(雖然也有不少難民遠渡去了西方國家)。
這幾點,對如今的中東難民來說,都是難以逾越的鴻溝。與山長水遠又困難重重的中國相比,可能歐美國家依然會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結語
我們希望政府能給難民提供更多的幫助,即使不能將大批難民安置在中國,也可以通過提供物資、派遣志願者、為難民創造來華學習和工作機會、積極參與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等方式貢獻自己的力量。
難民問題歸根結底是西方國家幹預政策的結果,但中國長期以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也應該為難民問題的解決貢獻自身的力量。畢竟,人道主義援助不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形象,而是應該實實在在解決危機中人們的生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