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輪」這個詞我們一般用在大樹上,當一棵樹進行砍伐後,能夠看到切割面有一圈圈的同心圓環,這些圓環就是年輪。通常來說,年輪的產生受到環境影響,在冬季時樹木生長緩慢,就會長出年輪,因此年輪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這棵樹過了多少個冬天,也就是生存了多少年。然而,科學家們發現,恐龍身上也有類似「年輪」的存在,只不過形狀是線條而不是圓環。
恐龍在我們歷史上生存了有上億年的歷史,當時人類還不存在,所以對恐龍的記錄都是通過遠古化石來獲取的。據考古學家表示,恐龍是世界出土的化石中佔比最高的生物,幾乎每個板塊都發現了恐龍化石,而考古學家們通過辨別化石可以推斷出它們的種類、體型以及行為習慣。甚至考古學家們還在恐龍的骨架中發現了一些有規律變化的線條,這些線條跟樹木的年輪有些相似,他們認為可以通過這些結構推算出恐龍年齡。
考古學家認為,恐龍化石上的線條跟大樹年輪是同一個道理,因為恐龍在冬季同樣是生長緩慢期,按照冬季一年輪的話,那恐龍就是冬季一線條。不過這個猜想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畢竟恐龍時期離我們太過久遠,當時的自然環境有及其複雜,各種極端天氣、生存鬥爭都會影響著恐龍的生長。
除此之外,考古學家發現了個有趣的現象,植食性恐龍普遍比肉食性恐龍線條要多,按理來說,恐龍時代為了生存肉食恐龍會以植食性恐龍,那麼植食性恐龍生存周期要短,線條應該要少才對。這一發現直到現在也沒有很好的解釋。
後來,科學家們對這一現象給出解釋。在遠古時代霸王龍、棘龍等肉食性恐龍是食物鏈頂端的存在,它們除了環境的困擾外,幾乎沒有天敵,所以它們進化得相對較慢。反觀植食性恐龍則處於中低端食物鏈,它們需要時刻注意周圍的敵人,在長時間的生存壓迫下,進化出了強壯的骨骼,所以在化石上它們的骨骼會比肉食性恐龍要多。
還有人認為,植食性恐龍線條多的原因來源於敵人,肉食性恐龍的外部傷害會讓它們骨骼裡留下線條,因此,才會出現植食性恐龍比肉食性恐龍線條多的情況。
綜上所述,從恐龍化石中的骨骼線條來判斷年齡是不嚴謹的,這裡面的不確定因素太多,還是要依靠現代化的生物技術進行測齡才更具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