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的地鐵線路圖看得人眼花繚亂,但與紐約與巴黎的相比,確是小巫見大巫——至少有一群理論物理學家與數學家這麼認為。
法國CEA-Saclay研究所研究員Riccardo Gallotti及Marc Barthelemy與英國哈佛大學研究員Mason Porter最近共同開展了一個項目,測算普通人最多能接受多少交通地圖信息。他們在期刊雜誌《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中這樣寫道,城市交通系統越來越發達,交通線路圖也愈發繁複,他們想知道這些線路圖究竟是否會「超出我們的認知極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在不久的將來,電子地圖對城市居民與外來遊客而言用處將大大增強。
研究人員分別分析了全球15個最龐大的地鐵交通線路圖(按站點數量排序)。假設乘客需要從A地前往B地,他們要在所有可能的線路中選出最快的一條。結合行為研究學一同考慮,普通人單次工作記憶至多能貯存4條信息——起點、終點及兩個換乘站點。
按照「累積而得」的複雜程度分級排序,紐約地鐵線路圖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第一,奪得「全球最複雜城市交通系統」的寶座。香港地鐵則排在末位:
1. 紐約,美國
2. 巴黎,法國
3. 東京,日本
4. 倫敦,英國
5. 馬德裡,西班牙
6. 巴塞隆納,西班牙
7. 莫斯科,俄羅斯
8. 首爾,韓國
9. 上海,中國
10. 墨西哥城,墨西哥
11. 柏林,德國
12. 芝加哥,美國
13. 大阪,日本
14. 北京,中國
15. 香港,中國
研究發現,普通人最多只能加工250個站點信息,與8比特的信息量相當。紐約地鐵換乘站點共計161個,若一次乘車換乘兩次,所有路線的信息量相加達8.1比特,已經超過了普通人的認知極限。巴黎、東京、倫敦的地鐵換乘站點則分別是78、56、48個,信息量約為6比特。
所以總的來說,乘客在大城市搭乘地鐵時,對照紙質版地鐵線路圖也可以勉強規劃換乘路線。不過要是乘客出站後還得搭乘接駁公交,這下可真的夠嗆。
以紐約、巴黎及東京為例,研究人員在地鐵線路數據的基礎上增加公交線路數據後,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先後乘坐地鐵與公交出行的乘客需要處理的換乘站點信息量大大超過了常人的認知能力。三座城市的地鐵及公交換乘站點數量分別是8461、4292與1831個,超過80%的出行路線均已突破了我們所能承受的極限。
「這恰恰指出了問題所在,聯運系統過於複雜,線路圖也是時候更新了,」Barthelemy在寫給CityLab的郵件中這樣說道。
實用的聯運地圖少之又少,而遠比地鐵線路圖複雜的公交線路圖才是真正的問題,城市的公交網絡實在太過龐大。研究人員希望能看到更加方便實用的公交線路圖,不少設計者也提出了相同的理念——如舊金山更新後的Muni地圖利用線條顏色深淺來指示車次頻率就是個不錯的做法。
Muni地圖。圖片來源:網絡
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未來我們將看到大量出行APP的出現:
分析指出,人們在城市中出行時需要處理的信息量過於龐大,在大城市中尤其如此,因此我們需要尋求新的協助工具。我們不僅需要重新設計線路圖與交通網絡圖,以全新形式呈現給讀者,同時還需研發信息技術工具,幫助出行者減輕信息處理負擔。對交通運輸機構而言,推出便民服務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不過該研究並不全面:每天總計有560萬人搭乘紐約地鐵出行,210萬人搭乘公交,他們也並沒有因為線路過於繁複而頭腦爆炸。更科學的地圖設計與更智能的導航技術究竟能否給城市出行帶來便利還是未知數,但如果我們擁有更多選擇,我們或許能隨時換乘,擁有更多出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