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鯨落,萬物生,這是深海宇宙中一座溫柔浪漫的孤島。
鯨魚死亡,掉落海底的過程,我們將之稱為鯨落。死亡後,這個星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龐大的身軀開始反哺養育它的大海,用自己最後的一切供給一套生態系統長達百年。
鯨落生態系統可分為四個演化階段:
第一階段是 移動清道夫階段(mobile-scavenger stage):
在鯨屍下沉至海底過程中,盲鰻、鯊魚、一些甲殼類生物等以鯨屍中的柔軟組織為食。期間90%的鯨屍將被分解。
鯨魚龐大的身軀帶來大量的肉和脂肪,讓這些清道夫成群結隊的覆蓋在死去的屍體上,分食肉體。最小的五噸重的鯨魚可以維持四個月以上,35噸的深海巨獸可以讓海底的生物飽餐兩年之久。也就是說軀體被分食的過程,將持續4到24個月。
第二階段是 機會主義者階段(enrichment opportunist stage):
巨大的肉體被啃噬殆盡了,清道夫們心滿意足的離開,這是,鯨落的第二個生態階段到來。一些個頭嬌小的生物如多毛綱,漣蟲目和一些蝸牛為首的軟體動物,甚至是一些從未發現的生物來到他的殘骸旁。
這些生物看起來就像是來撿漏的,被稱為「有機主義者」。他們能夠在短期內適應相應環境而快速繁殖。這裡所說的環境,就是鯨屍、鯨骨。在這個階段,一些無脊椎動物特別是多毛類和甲殼類動物,能夠以殘餘鯨屍作為棲居環境,一邊生活在此,又一邊啃食殘餘鯨屍,不斷改變它們自己的所在環境。
鯨魚的殘骸為這些生物提供著肉眼難以識別的養分,可以讓他們在這裡生存4到五年的時間。
第三階段是 化能自養階段(sulphophilic stage):
大量厭氧細菌進入鯨骨和其它組織,分解其中的脂類,使用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鹽作為氧化劑,產生硫化氫。化能自養細菌例如硫化菌,則將這些硫化氫作為能量的來源,利用水中溶解氧將其氧化,獲得能量。而與化能自養細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能量補充。
我用大白話來解釋一下:這個時候的鯨魚身上除了骨頭,都已經被蠶食殆盡。它的巨大殘骨開始分解出骨質中的脂,同時排出硫化氫。被吸引來的大量的「化能自養細菌」,能給海底 的貝類生物提供充足的養分,讓他們附在鯨魚骨架周圍繼續生長生存。
鯨魚骨架中的脂很多很多很多,這個硫化的過程也變得很漫長,達到50年,或者100年。
第四階段是 礁巖階段(Reef stage):
這時的鯨魚,從皮肉到骨骼,最後一絲養分、有機物質都消失殆盡了。破碎的骸骨再也維持不了魚骨的形狀,其中含有的礦物質在脫去魚骨的外形後最終成為一座座礁巖。這鯨骨的礦物遺骸形成的礁巖成為生物們的聚居地。
這個時候,再也看不到鯨的影子,這次,它會在寂靜的海底沉默更久更久,直至變成一粒沙。
一隻鯨的屍體墜入深海,並永遠在此沉眠時,帶來的卻是生命輪迴的奇蹟。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中國古神話,盤古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也隨著越長越高。這樣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生於海洋,葬於海底。一鯨落,萬物生,生生不息...
鯨落這一獨特的生態系統促進了一些新生物種的產生。稱其為新生物種,主要是因為這類物種只出現於鯨落這一特定環境,科學家們還未在其它海洋生境當中發現。例如Osedaxfrankpressi和Osedaxrubiplumus都是僅發現於鯨骨當中的小動物(形態描述發表於2004年)。鯨落裡的秘密還有許多等著我們去發現。
鯨落的形成和消失對許多生物來說是漫長的。現存的鯨目數量比過往少之又少,有些特定種群,例如灰鯨的西太種群數量僅可憐的兩位數,現狀令人擔憂。倘若人類捕食鯨類、食用鯨肉而不加以節制,恐怕其影響的生物數也數不清。但是,深海裡的生物也不全靠鯨落生存,其各有各的生存之道。鯨落的消逝對未來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還在人們的探索目標中。
備註:資料來著360百科
- END -
*作者:噠噠大叔,九零後還18歲的男子,看世事,讀天下;煲煲心靈雞湯,寫寫溫情故事。願我們一起成長。個人微信公眾號:噠噠的小家 。轉載請聯繫作者個人微信dada199427。
關注作者個人微信公眾號,和作者共同溫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