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中,竟然還有個「動物園」,很多動物極有可能已經絕跡了

2021-01-08 騰訊網

自從秦始皇陵發現以來,大家對這位始皇帝的興趣有增無減。

《潛夫論·浮侈篇》中有言:「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時。」但從春秋開始,墓葬便興起了厚葬之風,而且,講究「以生者飾死者也」(《荀子·禮論》)。之後,秦始皇陵園一號坑、二號坑的發現情況,再現了當年嬴政徵服天下的奢華場景。

198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裡,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了世界的轟動。

如今已探明秦始皇陵園內有大量的陪葬坑,目前所知的有400多個,目前只挖掘了四個,而這四個坑也一直在修復。陶俑目前只有一個是完整的,其它都因為屋頂坍塌而支離破碎。這些陪葬坑中,有些面積還相當的大,佔地幾千平方米。

據資料顯示,秦始皇陵並不是嬴政一個人的,出土的兵馬俑身上刻的「月羋」和阿房宮遺址桶瓦上刻的「羋月」應該是一回事。這裡的「羋月」就史上著名的「秦宣太后」,歷史上「太后」之稱謂則始見於她。

包括新發現的陪葬坑在內,其陪葬品以陶製品為主,另外還有大量的石制盔甲,而這些盔甲也再次印證了「軍事」在秦始皇生涯中的重要性。不過,對專家而言,這些石制盔甲笨重不說,還易碎,肯定不具實用性。

除此之外,讓人驚訝的則是那些多達上千件的動物隨葬品。

大家對秦始皇陵的認識,一直都聚焦於兵馬俑,真人尺寸大小的將士,面部表情各異,在舉手投足間,讓人看到了當時秦軍勇往直前的氣勢。這些考古發現,更是進一步補充了人們對當時社會風貌的認識。就目前來看,這些發現的動物們,種類之繁多應是帝王墓中之最。

而嬴政的野心,從「始皇帝」的稱呼中便可探知,他要「全天下」都臣服於他。雖然,我們無法確切的了解秦始皇當時的生活現狀,不過,從隨葬品來看,凡是「存在」的,他都會將其「帶走」,因為,他要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發號施令。同時,從這些繁多的動物種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與動物的接觸是相當頻繁的,且對於動物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此外,這些動物隨葬品,除了陶製和銅製,還有不少實物。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動物的馴養和利用已經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了。當然,這應該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因為關於各種動物如何被馴化利用,民間一直就有很多說法,比如:馬匹,就是當時「商人」用來做貿易的。

一提到秦始皇陵,腦海中更多的則是「兵馬俑」。尤其看到一號坑那場面恢弘的戰士們,大家似乎都能感受到當時戰場的激烈。除了這些勇敢的士兵們,目前發現最多的動物就是「馬」了。雖然,不少陶俑由於各種原因殘缺不全,不過,仍會讓人嘆服當時的作戰裝備,戰車就是其中之一。與此同時,銅馬車和馬廄坑也再次證實馬在冷兵器時代的重要性。

而陸續發現的其它動物,也讓秦始皇陵多了一些生活氣息。根據統計,珍禽異獸坑曾發現過土鹿和麂子這些食草類動物,還有其它一些雜食性動物。水禽坑中則發現了青銅製成的鶴6件、天鵝20件,以及20件雁類飛禽。另外,在上焦村的秦墓中發現了蚌貝飾件;在陵園北的一些陪葬墓中發現了珍珠;在陵園外城北側的一號大型陪葬坑中發現了魚鱉的殘骨。

此外,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羊、雞的殘骨。據研究,秦代時期人們至少已經利用了12種動物。在這些出土的「動物」中,魚、羊和雞已經成為了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鹿和麂在現代是為保護類動物,不過,在古時則是狩獵的目標。至於鶴和鵝,則是以青銅器的形式出現的,可見在當時是比較罕見的珍稀動物。而蚌貝在歷史中,一直就有裝飾的記載。

秦始皇陵中發現的「動物」遠非我們知道的這些,還有很多動物的骨骼等待確認:一方面原因是殘缺厲害,難以辨認;另一方面原因是,畢竟時隔2000多年,有些物種若是沒有大面積的馴化培育,極有可能在戰亂或天災中絕跡。

總之,如此大規模的動物出土,以及7號坑所展示的人馴動物的場景,都再次表明人和自然界其它物種的共處。當時的人類不但已經從動物馴化中獲取食用資源,而且還能從狩獵中獲得某種徵服的勝利感。更何況,在古時動物還有一項重要「用途」,那就是作為:祭祀品。

這些出土動物的多樣性,雖然表明了人和動物一直都存在著某種「不可割捨」的關係,不過,隨著對自然界的更多認識,對生物的保護應該放於一個更重要的位置。只有友善對待、合理利用,人和自然界的其它物種才會和諧長久共存。

參考資料: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陵裡竟然有個「動物世界」
    秦始皇陵裡竟然有個「動物世界」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秦始皇陵博物院總工程師周鐵日前表示,在對秦始皇陵最新鑽探工作中,通過對道路系統的局部發掘,考古人員已基本了解陵區的大體結構。專家還發現了大量陪葬坑,有的陪葬坑面積甚至達幾千平方米。
  • 秦始皇陵為何遲遲不被發掘?
    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在20世紀70年代被發掘,出土了著名的兵馬俑。而後數次規模不等的發掘也是對陪葬坑的揭露。雖然古代文獻中,記載了秦始皇陵被數次盜掘的情況,但是在現代,地宮部分迄今為止一直沒有被考古發掘過。我國是個非常注重喪葬的國家,在秦朝的時候陵墓建造技術就已經非常高了。
  • 秦始皇陵竟藏十六個驚天秘密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
  • 秦始皇祖母墓中發現長臂猿骨骼 盤點皇陵中的「動物世界」
    秦太后墓中發現已滅絕的「新物種」據了解,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英國動物學會等機構自2011開始,對位於西安市南郊長安區韋曲神禾原神禾原戰國秦陵園大墓(研究認為該陵園墓主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陪葬坑K12出土的長臂猿骨骼進行研究,通過形態觀測、3D建模、16處標誌點的測量確認,該長臂猿不同於現生的長臂猿屬和已經滅絕的第四紀長臂猿屬,與現存的長臂猿相比,新發現的這個物種有著相對較扁平且較小的面部
  • 秦始皇陵地宮已遭焚毀,這是真的嗎?
    第四個記載秦始皇陵被掘的是成書於唐代的《晉書》。 由房玄齡等人主編的《晉書 載記》說石季龍「使掘秦始皇塚,取銅柱,鑄以為器。」這是說後趙國主石虎也盜掘過秦陵,目的是為了取銅。 另外,明代工部主事都穆撰寫的《驪山記》中亦寫道:「項羽、黃巢皆嘗發之。」
  • 秦始皇陵被數次破壞,為何至今不開挖?周圍有「五爪金龍」是主因
    目前我們熟知的旅遊勝地——秦始皇陵兵馬俑,本質上只是這座陵墓的陪葬坑其中之一,卻已經有了「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稱。目前,秦陵兵馬俑坑只發現了四座,其面積就已經超過一萬四千平方米,深達5米,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對於總面積達到56.25平方公裡的秦始皇陵來說,這顯然只是冰山一角。
  •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陵,為啥沒有被發掘?3個原因決定
    第一個原因就是史料中有詳細記載,秦始皇陵用水銀為江河湖海創造自然景觀。為了證實歷史記載的真實性,專家們對秦始皇陵的地下宮殿進行了調查,發現裡面含有大量的汞和有毒氣體。汞揮發成氣態,但一旦吸入會嚴重危及生命。整個秦始皇陵很大,很難確定裡面有多少汞。打開秦始皇陵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裡面會溢出大量的水銀,對周圍地區的危害很大。
  • 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後留下種種謎團,你知道哪些?
    關鍵是秦始皇也不放心其他人來管理國家大事,所以事無巨細都是秦始皇親自批覆。這種工作強度,加上他第5次出遊的時候適逢7月高溫天氣,導致秦始皇在巡遊的過程中,突發疾病身亡。 秦始皇得的是什麼病呢?根據史料的病症,按照現代醫學的認知,他極有可能死於癲癇加腦膜炎。為什麼這麼說呢,郭沫若先生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描述的秦始皇外貌特徵,進行了一些推測研究。
  • 當代摸金校尉,三十年盜墓,家中國寶無數,最大夢想是盜秦始皇陵
    最近幾年影視劇中出現了很多盜墓題材,比如《盜墓筆記》《老九門》《九層妖塔》《尋龍訣》等等,因為《尋龍訣》是陳坤、黃渤、舒淇、楊穎主演的,所以我還專門跑去影院看了幾遍,確實不錯!尤其是一句口訣讓人記憶深刻:「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如有八重險,不出陰陽八卦形」。但是這個都是為了電影好看,其實也沒啥用。
  • 考古發現秦始皇祖母墓,墓中發現一滅絕動物,專家大喜:太重要了
    很多人因為受到了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中的輪迴觀念的影響,不喜歡提到墳墓。甚至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陰暗的題材,很多人就不願意在生活中提到這樣的話題。其實在一些盜墓賊的眼裡,或者是在一些考古學家的眼中,墳墓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話題。很多專家都喜歡把注意力放在墳墓上,仔細來算的話1911年民國政權建立之前,所有的墓地都算是古墓。在1911年之前,受思想的影響很多人的墓葬規格都非常的奢華。
  • 秦始皇陵是一個水銀世界?周圍植物都含有劇毒,專家至今不敢發掘
    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千百年來關於它的傳說就不斷,而《神話》這部電影也就因此而來。但是,秦始皇陵如此出名,難道就沒有盜墓賊打它的主意麼?
  • 若不是人魚膏,那秦始皇陵中的燈油到底是什麼?有兩種猜想
    1、司馬遷的描述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並且是一位史官,主要負責記載漢朝的歷史,因此,漢朝最高層的方方面面,司馬遷都是歷歷在目的,漢武帝在位期間,基本上以秦始皇為標杆做了很多的事情。圖片:美人魚畫像劇照二、燈油的分析關於秦始皇陵中燈油的真相,相信只有在將來有一天能夠打開秦始皇的陵墓以後,真相才會大白於天下,不過,這麼多關於燈油真相的猜想中,有兩種說法是最為讓人容易接受的。
  • 當年秦始皇祖母墓現世,出土神秘頭骨,證實是已滅絕的珍稀動物
    在數千年時間的流逝中,很多過去的生命都已經消失,我們只能通過史書上的記載來得知一二。隨著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那些深藏在地底的秘密也逐漸出現在人們面前,而這些秘密將對後世有巨大的意義。當年,秦始皇祖母墓在我國西安現世,墓中出土一塊神秘的頭骨,中國學者認不出來,美國人速度一眼看出來,後來證實這是已滅絕的珍稀動物的遺骸。
  • 一些已經絕跡的動物為什麼會再次出現?
    一些已經絕跡的動物為什麼會再次出現?宇宙奧秘 動物滅絕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因為無論在哪個時期,都有動物因為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而滅絕,比如恐龍、恐怖鳥、劍齒虎、泰坦巨蟒都曾經是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而如今它們已經只剩下化石。但是,在當代,是動物滅絕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因為除了有自然的優勝劣汰外,還有人為的捕殺。
  • 秦始皇祖母陵發現現已滅絕的長臂猿新種類
    新華社華盛頓6月21日電(記者周舟)一個國際團隊21日報告說,他們在據考證為秦始皇祖母陵的中國古墓中發現了一種新的長臂猿種類,但可惜這種長臂猿現已滅絕。由英國倫敦動物學會、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中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長臂猿遺骨本世紀初出土於中國陝西一個距今2200年到2300年前的墓葬,該墓葬據考證屬於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墓陪葬坑中發現大量的動物骨骼,其中包括這種長臂猿殘缺的面部骨骼。研究人員指出,當時長臂猿被認為是高貴的動物,地位高的人將其當作寵物。
  • 消失的「帝國君子長臂猿」現身戰國大墓中 秦始皇可能見過它
    15 世紀中國畫家繪製的長臂猿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官網發布消息稱,在中外學者的合作下,確認十幾年前出土於西安神禾塬秦始皇祖母陵叢葬坑中的靈長類動物遺骸,屬於一種現已滅絕的長臂猿種類。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距今約2200年)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神禾塬上。在2004到2008年的考古勘探中,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這座墓葬東南角的叢葬坑中發現了大量的動物遺骸。除了一些常見的飛禽猛獸遺骸以外,還發現了一具靈長類動物的遺骸。研究人員認為,當時的長臂猿是一種高貴的動物,可能被地位高的人當做寵物來飼養。
  • 秦始皇陵為何至今無人敢挖?它怎麼逃過一劫?是「五爪金龍」嗎?
    雖然秦始皇帶來的影響是非常的深遠且有意義的,但是關於他的爭議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有的人說,中國歷史進入大一統時代是秦始皇的作為,這個做法應該受到後人們的表揚,但是也有的人說,秦始皇非常的殘暴,修建的長城讓很多的百姓非常的苦難,還耗費了大量的財力,這樣的做法是一個暴君,根本就不值得後人們對他稱讚。
  • 揭秘:秦始皇陵地宮飛雁真的存在嗎?看完《魔鬼聖經》你就知道魔鬼...
    採編:欣奇博士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地宮飛雁真的存在嗎? 秦始皇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開創了我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疆土統一。秦始皇的陵墓據說也是巨大無比。
  • 歷史上秦國突發的神秘事情,讓世人猜測秦始皇還活著,你信麼?
    想想當時諸子百家,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尸佼的書中就寫到了「宇宙」一詞,表達了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維度,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秦朝當時有專門的官職叫做「太史令」,主要根據天象做佔卜和農耕的,但是給秦始皇佔卜的卦象說:「出巡和徙民是比較吉利的」,這給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埋下了種子。
  • 疑似秦始皇祖母墓出土長臂猿遺骸,命名為「帝國君子長臂猿」
    「秦始皇有可能見過這隻長臂猿。」考古專家張天恩說。疑似夏太后墓發現13個陪葬坑6月24日,當年的考古隊領隊張天恩研究員告訴華商報記者,發現長臂猿的戰國秦陵園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的神禾原。2004年夏到2008年夏連續4年,考古人員對該陵園進行了考古發掘。「我們發現了16萬平方米的大陵園,墓是四墓道亞字形特大墓葬,有壕溝、陵牆、13個陪葬坑。出土金、銀、銅、陶、料(當時的合成材料)器文物上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