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說明自然世界的奇妙,敬畏生命的頑強,敬畏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其亙古永存的妙手精工。
想不到,世界上還真有長生不老,長壽永生的動物!在本文中將為你詳細介紹這種神奇的動物。
我們的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太陽形成於50億年前,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
46億年前,剛誕生的地球,就是一個炙熱的火球,表面主要是由熾熱巖漿構成,只有少量固態地表。隨著時間的推移,表面慢慢的冷卻,才出現了完整的固態的地球表面,就是早期的地殼。
由於早期的地殼比較薄,地球內部活動劇烈,高溫巖漿很容易衝破很薄的地殼,形成火山噴發,所以原始地球到處是火山噴發。
太陽系,太陽(最大的火球)旁邊藍色小星球的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
正是這頻繁爆發的火山,產生了大量的水蒸氣,甲烷,二氧化碳及其它氣體。這些氣體在原始的地球大氣層循環,產生大量的降雨,這些降雨落到地面慢慢匯集成原始的海洋。同時,在持續數億年的降雨和猛烈的雷電作用下,原始的有機分子產生了,這些有機分子慢慢匯集在原始海洋裡,經過漫長而複雜的生物化學作用,形成了單細胞生物,在後來慢慢形成了低級生物,這個階段大概是從42億年前開始的(太古代時期),這就是早期的生命的起源。
早期的地球表面遍布火山,到處流的是滾燙的溶巖漿,跟本沒有生命。
據公開的文獻報導,1953年,美國美國學者米蘭,在試驗室用甲烷,水蒸氣,氫氣,氨氣,在密封的容器裡,以放電的方式模擬原始地球大氣的狀態,最後合成了胺基酸,有機酸和尿素等物質。這有力地證明了遠古地球大氣中創造有機分子的的可能,從而為生命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據科學考證,最早的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單細胞生命出現在35億年前。
從第一批單細胞生物開始一直到六億年前,歷時30多億年(地球太古代時期),出現了古代的最原始的藻類(30億年前)和原生動物(6億年前)。
總之,在5億年前,生命進化一直是不溫不火,慢慢的進行。
幾億年的降雨,地球才有了海洋,生命也就有了誕生的溫床
到了神秘寒武紀,即在5億年前開始,地球上突然出現生命大爆發,來得突然,來猛烈,至今科學界還沒法解釋。甚至有些人說是由於由大量彗星從外太空帶來的生命,當然還有別的許多猜測有,在此不在多敘述。我們現在熟悉的植物和動物直到核武紀的古生代的末期,也就是2.3億年前才出現。
最早的植物(示意圖)出現在2.3億年前,那時大地植物是沒有花開的
從那以後,地球上的植物和動物開始真正繁盛起來。
開花的植物最早出現在2億五千萬年--1億3千萬年,大地出現茂盛被子植物。
從那以後,地球上才有繁花盛開。
在2.4億年到1.3億年之間,地球被子植物誕生後,大地才有鮮花盛開。
恐龍是2.2億年-6千萬年間的地球霸主,6千萬年前的一次行星撞擊後恐龍滅絕。
人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據科學考證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大分化出現在3000萬年前的非洲大陸,那時開始,慢慢進化出早期的猿類動物,被稱為人類最早的祖先。
最早進化出人類似黑猩猩的古猿是1400萬年到700萬年之間。
直到最近的兩三百萬年前,人類進化進發生跟本改變,古猿階段。
由原始猿人到早期的智能人,是在25萬年到4萬年之間發生。那個時候的人才真正接近現在的人,也就是說智能人出現在4萬年前(又稱晚期智能人)。
猩猩被稱為是人類的進親。
從2萬年前到現在以後到現在,就真正進入了文明人的時代。
那麼,最近的兩三百萬年前,所謂的智能人,猿人,他們是怎麼生存的,怎麼活下來的。
智能人的進化是從300萬年前的原始人開始,到25萬年前進化成智能人
最早的人類都是利用自然的洞穴生存。例如早期發現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和雲南元謀人,他們都是居住在山洞裡面。打獵和採摘果子是他們主要生存方式,那時的食物是根本談不上保障,從3000萬年前早期猿人分化出來到近20萬年,早期人類大多數時間是在飢餓中度過的,到後期的氐族社會,由於「先進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和懂得食物的儲藏,人類生存條件才有所改善。由此可以看到,人類的出現是多麼的不容易,我們的祖先經過了極其苛刻惡劣的自然環境競爭才生存下來的,我們每一個人本身就帶著有很強適應環境的基因,生命其實是比較頑強的。
地球上有種更頑強,甚至強大到藐視生老病S生物規律的生物,它就是燈塔水母。
水母是一種古老的生物,大概在地球上5億年前就出現了,比恐龍還要早得多。
一般水母壽命不超過2年,但是水母有一種叫著燈塔水母的品種,它卻不會像一般水母那樣正常的死亡,它具備返老還童功能,可以永遠存活下去。
水母是海洋中古老的動物之一,5億年前地球的海洋裡就有水母了
燈塔水母是地球上唯一能返老還童,長生不老的動物(示意圖)
燈塔水母是怎麼實現返老還童的呢。
首先燈塔水母會把自己轉化成水滴樣的包囊,然後從包囊再繼續發展成一個水苞群,再長出幾百個一模一樣的燈塔水母。就好像人類老了後,又變成嬰兒,一切重新開始。問題是,燈塔水母可以無限的這樣:從老了-返回到嬰兒-老了-再返回到嬰兒....,這麼無限循環。
但是,他要實現返老還童是有條件的。
就是只有當燈塔水母處於飢餓狀態,或者是被物理損傷的時候,才開始進行返老還童生物活動。
當然,水母這種返老還童實際上也是一種無性生殖的方式。但是,它真的通過這種方式達到了返老還童,長生不老。
從上面描述可以看出,燈塔水母是在處於飢餓狀態或被物理損傷時,才有這種生物行為,從而達到返老還童,長生不老的目的。
飢餓在燈塔水母身上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不能不讓人驚嘆。
那飢餓對其它生物又有什麼作用呢?
從前面最初的回憶人類的誕生過程。我們知道,從300萬年前直到最近的5000年前,人類絕大部分時間處於飢餓狀態。只能從5000年前,人類進入農業社後,飢餓狀態才稍有改善。
從其它動物看,飢餓長期以來就一直伴隨著動物進化的全過程(尤其是肉食動物)。但是這些動物卻能夠存活下來,針對這種現象,有科學家稱是飢餓能激發動物的某些潛能。
據說最早在100年前就有科學家開始對飢餓進行研究。所有的結果都證明,在保證身體基本營養需求的前提下,適當的飢餓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壽命的延長。
近期也有海外正規媒體公開報導稱,科學家對飢餓的研究結果是:滿足基本營養需求的前提下,飢餓更利於人的身體健康。
中國古代對運動,健康,長壽都有一定的研究。
最有名的實驗是美國加州大學學者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文章。
該文稱,美國學者曾經做一次長達10年的試驗,他們把200個猴子分成了組,每組100隻。其中一飽給與充足食物。另外一組實行進食控制,每次只吃七八分飽。
十年以後,那組100隻可以任意飲食的猴子,許多得了冠心病、高血壓,而且這100隻猴子已經死了50隻。
而控制飲食的那100隻猴子,卻非常健康,少見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制發類的。而且,這組猴子只死了12隻。
另外美國佐基亞中大學一些研究表明,在攝入食物較低時,人體可產生一種叫B-羥基酸的分子(註:是貝它,不是"B", 因字母打不出來,代替用[微笑]),可以減緩血管組織老化。
其實從人類進化過程看,從300萬年前到5000年前人類一直處於間斷進食一狀態,大部分時間是處於飢餓狀態。從公開文獻看,一日三餐習慣是人類發展到農業文明後才開始的,也就是不到5000年(其實過去5000年中,真正一日三餐的時期也是較少的)。 2014年11月25日的英國每日郵報就刊登一科學家的文章稱:標準的一日三餐可能不利於人類健康。吃的太多反而中風的發生率要高得很多,早期人類同其它動物一樣,都是間斷性進食的。
當然,我們遠沒有必要馬上去改變一日三餐的習慣。但是,在現代社會物質充裕的情況下,飲食不加控制,一味對美食來者不拒,很容易造成營養過剩,產生各種富貴病。
從上面文字我們知道:在保障人體基本營養的情況下,適當節食確實使人身體更健康。
所以,在平時生活中,提倡節約習慣,不胡吃海塞,不浪費糧食,不狠吃狼吃,做到飲食有度,
會讓我們有更健康的身體和更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