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伏擊戰,紅軍損失兩位軍團長一位蘇區主席,粟裕大將一生之痛

2021-01-11 巴州刺史之溫水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開始長徵。同時,派出尋淮州率領的紅七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意在分散國民黨軍的注意力,同時在閩浙贛皖開展遊擊戰。

中途紅七軍團又受命攻打福州,由於守城部隊是參加過淞滬抗戰的王敬久八十七師,攻城受阻只能退往福建北部地區。隨後,紅七軍團按照命令與劉疇西、方志敏率領的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劉疇西為軍團長、尋淮洲改任第十九師師長。

紅十軍團編成後打的第一仗,就是譚家橋戰役,對手是以王耀武的補充第1旅。補充第1旅並不是第一次與紅十軍團交手,就在一個多月前,它還是尋淮洲率領的紅七軍團的手下敗將。

當時,國民黨軍多路圍追堵截紅十軍團,尤其是補充第1旅一直尾隨在後咬住不放,在我軍經烏泥關進到譚家橋地區時,劉疇西等人決定利用烏泥關至譚家橋段公路兩側的有利地形,來一個伏擊戰,幹掉這股敵人。

譚家橋地區位於黃山東麓。烏泥關是進入譚家橋地區的一個山隘口,東側有一個制高點,向北有一路小山坡。

1934年12月14日,劉疇西命二十師、二十一師埋伏在公路兩側,第十九師埋伏在入口的烏泥關。但二十師和二十一師多是新兵,陣地戰的戰鬥經驗不足,沒等敵人團指揮部進入包圍圈,就先開了火。結果伏擊不成,反讓敵人佔了先機。

烏泥關的制高點也一度失守,十九師師長尋淮洲親自率軍衝鋒奪回制高點,但他自己卻不幸腹部中彈、血流不止,2天後在皖南涇縣的茂林地區福官墩傷重犧牲,將星隕落。

烏泥關

尋淮州1912年出生在湖南瀏陽,1927年參軍參加秋收起義後上了井岡山。在嚴酷的戰爭中,尋淮州從副班長成長為紅七軍團軍團長,當時他只有21歲,時最年輕的軍團長。

譚家橋一戰至關重要,若是這一戰能打贏,紅十軍團不僅能補充大量匱乏的物資裝備,而且能挫滅敵軍氣焰,真正在皖南站住腳,相反卻損失了一員最有軍事才幹的大將尋淮州,處境頓時就變得十分艱難和被動。

方志敏

時任閩浙贛蘇區主席的方志敏和軍團長劉疇西,決定帶部隊返回閩浙贛根據地。但由於紅軍條件艱苦,通信和情報幾乎為零,方志敏他們不知道,此時敵人已經集結了20個團的兵力,在他們返回的路上布下了好幾道封鎖線。

當快到達蘇區邊界時,隊伍已經被分割成了兩截。方志敏與粟裕帶著800人衝在前面,連夜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線,回到了蘇區。

劉疇西

而此時劉疇西率領大部隊雖然落後,但其實距離先頭部隊不過5裡路遠。軍情緊急,方志敏派人通知劉疇西迅速連夜突圍進入蘇區,但劉疇西卻表現出優柔寡斷,他覺得戰士們太過疲勞,決定先休整一晚。

而正是這一夜的遲疑,貽誤了最佳的時機,敵人派兵堵死了返回蘇區的通道,劉疇西的主力和留下來等待的方志敏,都被國民黨軍圍在了鐵桶陣裡。沒過多久,二人由於叛徒出賣,在懷玉山中雙雙被捕,落到了浙江保安處長俞濟時的手裡。

俞濟時

劉疇西出身黃埔一期,在北伐中失去了左臂,人稱「獨臂將軍」。而俞濟時也是黃埔一期,兩人見面時,劉疇西衣衫襤褸凍得渾身發抖,而俞濟時則身披大衣烤著炭火,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雖為對手,但畢竟曾是同窗,俞濟時卻連句寒暄話都沒有,就揮揮手,讓人把劉疇西給帶走了。後來同為黃埔一期的黃維聽到了這件事,很是鄙夷俞濟時的為人,當著面數落他:「天那麼冷,你也該叫人吃頓好飯,穿件棉襖嘛!大家同學一場,你也太狠心了。」

劉疇西、方志敏被捕後

對於譚家橋伏擊戰的失敗,當時身為軍團參謀長的粟裕,由於沒有實際指揮權,只能眼睜睜看著部隊和戰友陷入危險的境地,最後全軍覆沒戰友犧牲,他是很痛苦的,尤其是犧牲的方志敏、尋淮州、劉疇西,都是他的上級。

譚家橋之戰成為粟裕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他逝世後,後人遵其遺囑,將其骨灰一部分灑在了孟良崮,另一部分灑在了譚家橋,可見譚家橋戰役對粟裕的影響之深之大。

粟裕

相關焦點

  • 這兩人同為大將軍銜,一個領元帥工資,一個卻只領上將工資
    到授銜前,這個級別改為大軍區司令員或政治委員級,粟裕等八位將領都是這個級別的,所以他們進入十大大將名單是順理成章的。 而王樹聲和許光達,只是正兵團級將領,所以他們的大將軍銜,實際上是高授了。
  • 大將必須在紅軍任過軍以上職務,陳賡沒當過軍長,為何能當大將?
    如果按照這種說法,了解歷史細心的朋友應該有所發現,陳賡在紅軍時期並沒有擔任過軍長,為何能夠成為開國大將呢?並且還排在第四位。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他雖然沒有幹過軍長,但是他幹過另外一個和軍長平級的職務——紅軍第一步兵學校校長。這樣一來,他完全是符合硬性規定了。
  • 黃陂大捷:紅軍是怎樣打大兵團伏擊戰的?
    戰雲初起,開局不利 1932年5月一二八淞滬抗戰剛結束,蔣介石就對鄂豫皖蘇區的紅軍進行第四次「圍剿」。蔣介石的計劃為先解決鄂豫皖蘇區再集中力量對付江西的中央蘇區,同年10月,鄂豫皖蘇區的紅軍的失敗後。國民黨軍隊迅速南下,一場決定紅軍前途的大戰拉開了序幕。
  • 粟裕大將戎馬一生,卻被這三個小東西折磨一生,直到去世時才發現
    開國第一大將粟裕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生於湖南會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他身經百戰,戰功顯赫,戎馬一生。熟悉粟裕的人都知道粟裕常犯頭痛頭暈病,而這一頭痛病正是和水南作戰有關。在激烈的戰鬥中,突然敵人一發迫擊炮彈打過來,在粟裕身旁爆炸。粟裕只覺得頭部被猛地一擊,就倒在地上,昏了過去。1930年2月下旬,作為支隊政委的粟裕與支隊長肖勁光率領部眾隨紅四軍進軍贛南地區,在吉水、吉安的南部水南,參加了消滅進犯贛南蘇區的國民黨軍唐雲山獨立十五旅的戰鬥。
  • 紅15軍團6位師級主官:兩位叛變,一位犧牲,三位授銜成開國名將
    1935年9月,鄂豫皖蘇區名將徐老虎徐海東率領紅25軍經過層層險阻,終於來到陝北,在延川縣永坪鎮與陝甘蘇區的紅26軍、紅27軍成功會師。會師之後沒幾天,來自兩個地方的紅軍高級將領們就一致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紅軍軍團,這就是紅軍史上最後誕生的紅15軍團。
  • 1965年,軍銜制改為行政級別,十位大將分別享受什麼待遇?
    1965年初,為了改變軍內的等級觀念,促進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和軍民之間的團結,實行了九年之久的軍銜制度取消,只保留元帥軍銜,其他將領則改為行政幹部級別。十位開國大將也不例外,當時有七人被定為行政四級,享受副總理待遇,他們分別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羅瑞卿、王樹聲。除了已經去世的陳賡,還有一位大將享受元帥待遇,一位享受上將待遇,那麼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在十位大將當中,張雲逸年紀最大,級別最高,被定為行政三級。
  • 紅軍時期的軍級以上將領,到了1955年都授予啥軍銜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一方面軍先後組建過七個軍團,而紅四方面軍則不設軍團級作戰單位,由方面軍直接下轄軍,紅二方面軍是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合組而來,而紅六軍團原屬中央紅軍建制,此外,陝甘寧紅軍和鄂豫皖的紅25軍還曾合組為紅15軍團,可以說,這個時期的紅軍隊伍,算得上是兵強馬壯了。
  • 陳毅所在三野的傳奇十大虎將授銜時一位大將五位上將四位中將
    大將之首—大將粟裕1955年實行軍銜制度,全軍第一位被授予軍銜的不是朱德元帥,因為最先開始授予的是將官軍銜,所以作為第一大將的粟裕是第一位被授予軍銜的,粟裕將軍早年入黨,隨後參加南昌起義,後來進入井岡山,參加歷次反「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長徵時留在南方組織遊擊戰爭,是為數不多沒有參加過長徵的將軍。
  • 西北根據地的紅軍後來哪去了?抗戰時期成為八路軍的王牌旅
    在紅軍三大主力還未到達陝北時,陝北紅軍紅26軍、紅27軍就與先期到達根據地的紅25軍合併了,合編為紅十五軍團,程子華擔任政治委員,徐海東擔任軍團長,劉志丹擔任副軍團長。紅軍主力北上時,紅十五軍團及時接應,為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中央紅軍反圍剿最大勝利,2天殲敵2師,村民說指揮部設滕王牌位下
    更令村裡人引以自豪的是,八十多年前,這座李氏宗祠,是當年紅一方面軍一軍團前敵指揮部的所在地,在這裡,曾經打過一仗,那便是紅軍第四次反「圍剿」最為著名的大勝利「黃陂大捷」。1933年初,敵人調集30多個師的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了大規模的第四次"圍剿",軍長羅卓英率第52師和第59師進犯中央蘇區的樂安、宜黃地區,並向黃陂推進,紅軍總部決定在黃陂設伏,消滅這兩個師的敵軍。
  • 戰神粟裕的背後(44):同是師長,為何留學日德的蠢得像兔子,士兵出身的卻成長為戰神?
    他認為作戰主要靠裝備,紅軍人少、裝備又差,他認為根本不足為懼。對紅軍這個新對手的戰術毫無認識,更談不上研究應對,對於紅軍誘敵深入的戰術,他認為紅軍是因為懼怕而在不斷逃跑。1930年12月28日,身為國民黨軍前線總指揮的張輝瓚,在接到魯滌平要求進攻的命令後,繼續長驅直入,沒遇到多大抵抗。張輝瓚每過之處都實行「三光」政策,他的這一措施使第18師的行跡完全暴露。
  • 紅軍長徵前保密,外公說,從顧問李德池塘裡鴨子減少,知道要走了
    同時,為「吸引蔣敵將其兵力從中央蘇區調回一部到其後方去」,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配合中央紅軍主力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圍剿」,即先後派遣紅7、紅6軍團北上和突圍西徵,在閩浙皖贛和湘中地區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新蘇區。
  • 戰神粟裕有多神?懷玉山金蟬脫殼,松陽溪巧暗渡,瞞天過海閃重關
    粟裕的用兵之道,用他本人的話就是「竭盡欺詐之能事」,這跟孫子兵法之「兵者,詭道也」如出一轍。懷玉山突圍用的是「金蟬脫殼」之計,松陽溪突圍用的是「暗度陳倉」之計,後來在「截尾子」暴露被包圍時,又用了「瞞天過海」之計。懷玉山兵敗,粟裕「金蟬脫殼」出重圍1934年11月4日,紅十軍團掛牌成立,成為北上抗日先遣部隊。
  • 紅軍政委陳阿金二三事
    廣昌是中央蘇區北大門,中央革命根據地全紅縣之一。在距廣昌縣城南面驛前鎮70華裡處的高山松林中,靜靜地躺著一位紅軍烈士,他就是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英勇犧牲的紅軍高級將領、原紅三軍團紅五師政治委員陳阿金。陳阿金(1898—1934),原名陳海金,江蘇省阜寧縣新河鄉小徐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運動領袖之一。
  • 大兵壓境,粟裕捕捉到微妙情報:敵人2個師長不和
    作者:蘇區放牛娃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楊虎城兵諫活捉蔣氏,雙方開始和平談判。不過,率領紅軍挺進師在浙南地區打遊擊的粟裕,並沒有因此放鬆下來,相反還越來越艱難了。
  • 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22歲犧牲,敵人兩次掘墓,一次割頭顱邀功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師長、軍長等職,他是紅軍史上最年輕的軍團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戰鬥,屢建戰功。1930年,尋淮洲擔任紅12軍100團團長,在殲滅國民黨第18師、活捉師長張輝瓚的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擔任左翼主攻。他身先士卒,指揮有功,戰後,升為紅12軍第35師師長。1931年7月,紅軍開始了第三次反「圍剿」作戰。
  • 賀龍手下的五虎大將,有一個人沒有軍銜,卻是級別最高之人
    3.陳伯鈞,陳伯鈞是四川達縣人,黃埔六期畢業,17歲參加革命,23歲出任紅5軍團第13師師長,因作戰英勇曾獲二等紅星獎章。長徵結束後陳伯鈞調任紅二方面軍第6軍團軍團長,從此開始在賀龍領導下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出任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副旅長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王震。上任後不久他就率部參加了陳莊戰鬥,經過激戰最終殲滅日軍1280餘人,鞏固了抗日根據地。
  • 得知陳賡逝世,粟大將癱坐在地,拖病體與李克農送陳賡骨灰回京
    第一次見面陳賡和粟裕兩位大將都是湖南人,陳賡的家鄉是湖南湘鄉,粟裕的故鄉是湖南會同,兩人年紀也差不多,陳賡只比粟裕大4歲。後來陳賡在上海特科工作,不久後又被派到了鄂豫皖當師長,不久因為腿傷被送到上海治病,結果遭到逮捕,被釋放後他到了中央蘇區的彭楊第一步兵學校當校長(軍級職務),而此時的粟裕也已經成為了紅七軍團的參謀長,兩人當時在一個軍區,互有耳聞但未曾謀面。
  • 周維炯:創建豫東南紅軍和蘇區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這就是豫東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周維炯短暫又輝煌的一生。 周維炯,1908年生於河南商城上樓房(今屬安徽金寨)。1923年入商城筆架山甲種農業學校讀書,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底受黨組織派遣,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1927年夏回家鄉,以教書做掩護,開展農民運動。後任商南團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