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鴿界甚至浩浩蕩蕩的養鴿大軍中,很多鴿友都知道種養訓的道理。血統是先天的保障,但是要想把這種先天優勢發揮出來,後天的養功非常關鍵。養功先看餵食,再看飛翔。餓能飛,飽難歸。餵養的關鍵在於餓。"餓"的技巧掌握的好,對賽鴿好處非常多,且至關重要。
首先,飢餓法養鴿是鴿子快速歸巢的法寶。經常有鴿友反映鴿子不歸巢,鴿子不戀巢,出巢之後鴿子不喜歡飛回來,出現這種情況,就是跟養鴿方式有很大關係。很多時候你放鴿子的時候,鴿子都吃的飽飽的,不想歸巢,只想飛,有用不完的力氣,肯定飛行起來就沒完沒了!在很多時候鴿子不歸巢就是因為不餓。所以咱們在養鴿的過程中要時刻要讓鴿子餓,處於飢餓狀態的鴿子就會時時刻刻想著歸巢吃東西,只要歸巢晚了,就餓肚子,餓上幾次,鴿子只要歸巢就會時時刻刻想著歸巢!
但是,飢餓法養鴿歸巢,不是真正去餓鴿子,而是要把鴿子餵到7分飽或8分飽,讓鴿子有一定的飢餓感。因此在信鴿比賽中,當天可以歸返的比賽採用"飢餓"作為誘因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但在超遠距離的比賽中,因為鴿子需要飄泊數日才能返巢,故飢餓的作用就不是非常明顯了。
其次,飢餓法養鴿子,小鴿子反而不容易得病。這也是為什麼一些鴿友養鴿子常年鴿子都非常健康的原因。斷食可以治療一些疾病,自然平時少吃點,經常有飢餓感也就可以預防一些疾病。尤其是一些消化道的疾病。而一羽鴿子只要吃太好了,那麼身體素質反而還會下降,因為肥胖了。所以合理飲食,適當飢餓反而可以讓鴿子躲過很多疾病,比用藥還要有效果。
不過這個飢餓當然不是叫你把鴿子養得非常瘦弱,餓得都沒有力氣吃飯了。適當補充營養,適當飢餓。比如說一天餵食兩次,一次五六分飽,一次七八分飽就差不多了。至於餵食多少還是要看運動量多少。只要鴿子平時積極搶食,那麼說明平時餵食也基本上合理。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判斷鴿子的情況來餵食。
此外,讓賽鴿餓一餓,還可以改變打野或者是亂落的壞習慣,解決賽鴿親和力不好的問題。但切記,飢餓法養鴿雖好處多多,不管什麼什麼要讓賽鴿"餓"著,切記一定要適度,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信鴿育雛期該如何管理
種鴿孵蛋期的管理相對簡單,自第二枚鴿蛋下齊起孵往後算第十七天早晨,即有雛鴿破殼而出,此期間的種鴿照料可分為兩個階段來管理。
由於關養的種鴿於孵蛋期體能消耗不大,所以孵蛋前十天可以將飼料成分改為半清除飼料半幼鴿料投給。
上午一餐的飼料除交替使用磷鈣紅土粉和蒜頭紅土粉交替拌料、保健砂、礦石和貝殼粉的正常供應外,其餘營養品可暫時停用,讓鴿體減輕消化負擔。
孵蛋期應儘量減少驚擾種鴿和照蛋次數,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照蛋的動作在整個孵化的過程中可分三次進行即可。
第一次是在第二枚蛋下齊後的第三天晚上,逐個取出通過燈光探照確認是否受精,如有無精蛋當及時取出,將同期的單只有精蛋並窩,讓一些重要的種鴿改孵假蛋並同時加強營養,待孵假蛋至第10日端掉蛋盆,讓種鴿重新配對下第二窩蛋。
第二次是於第10天晚上再次確認孵化的情形,此時應多注意蛋殼表面是否出現光斑,如有發現當及早淘汰。
第三次是於第十六天下午或是晚上,將鴿蛋取出,觀察是否已經有啄殼的現象,或以燈探照蛋內的雛鴿是否成活,方便及時做出調整。
雛鴿出殼1-7天的管理
一般雛鴿出殼的第一天,大多數鴿友都會一大早趕到鴿舍,為的是一睹這些毛絨絨的小傢伙。
順便觀察小鴿的臍部是否收得平整良好,再觀察出殼蛋殼,蛋齒是否平整,蛋殼內殘留血絲是否較少等等,以此來評估雛鴿的健康度。
排除以往有伴性遺傳的配對,一般情況下頭蛋所出的幼鴿體質多優於次蛋,成績也優於次蛋鴿,此為多年的實戰驗證,有心的鴿友不妨留意看看。
在雛鴿出殼1-7天期間,應注意雛鴿的搶食和發育情形。由於出殼先後,有的鴿對難免出現大小的情形,這時應該及早發現,提前調換雛鴿,以大小相當的雛鴿並窩,以免出現大小太多,最終出現嘔僵的情形。
此時是雛鴿的快速成長期,幾乎是以每天一倍的速度在成長,所以雛鴿每天的鴿乳攝入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每天早晚清理巢箱的時候,當順便觀察雛鴿的嗉囊,以確認雛鴿是否得到父母鴿良好的照料。
此時由於雛鴿身體稚嫩皮膚裸露,此時也最容易成為體外蟲侵襲的對象,所以種鴿於配對前應該進行徹底的體外蟲整理。尤其是鴿蠅,會於配對期間伺機繁殖,而其幼蟲則以叮咬吸食雛鴿的血液為生。
在吸食血液的同時,鴿蠅也是鴿子血液寄生蟲的傳播者。所以於平常的鴿舍管理中當養成隨時發現,隨手剔除的習慣。於雛鴿期一旦發現有鴿蠅幼蟲附著於雛鴿身上,應隨手剔除,更要注意巢盆的清潔以及鴿糞的及時清理,以免讓鴿舍成為鴿蠅滋長的溫床。
雛鴿在4-7天時是套環的時期,此事應及早進行。因為雛鴿生長快速,小隻的特比副環應於第四天時進行試戴,而普環則於第六天大時進行試戴。
寧可由於雛鴿過小戴上的足環鬆動脫落,都不要等到鴿腳過粗而強加戴上,因此舉很容易弄傷幼鴿的尾指,如不幸出現殘疾,那對之後,幼鴿的搶食和發育都會造成影響不可不慎。
雛鴿8-25天的管理
8-25天是雛鴿長粗毛,骨骼逐漸定型,由雛鴿向幼鴿轉變的過程,此時應注意磷鈣質的供應和飼料營養的均衡。
此時的飼料配方各方面營養的參數為:蛋白質18%、脂肪5%、灰份5%、碳水化合物70%左右為合適,這個時期,常發現有的鴿友有一個飼料運用上的誤區,總是以為雛鴿在長身體而給了過多的豆類。
正確的做法,應是總飼料量之平均蛋白質含量為18%已是足夠,此數據的由來,是由專業從事賽鴿飼料研發的團隊以多組實驗比對得出的結論。相對大量投餵豆類的做法,改為提供多樣不同種類的豆類,豐富不同類型的胺基酸,更有益於雛鴿的營養均衡。
這一期間的飼料添加物如"大蒜、活菌、螺旋藻粉、啤酒酵母、維他礦物粉"等等營養品的添加調配,可沿用之前種鴿配對後至下蛋前的做法交替使用。
另外此期間,除了礦土、貝殼粉和助消化的紅礦石新鮮供應外,可每天晚餐後,每羽幼鴿投給磷鈣丸兩粒以保證幼鴿的磷鈣需求。利於幼鴿的骨骼鈣化,和羽毛的生長。
因為這段時間雛鴿食量大、排便量也大,所以有條件的鴿舍最好一天清理兩次。一方面可以減少空氣中的氨氣濃度,也可避免因天熱,糞便成為鴿痘病毒的培養基,減少鴿痘的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