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2020-10-22 貴溪融媒



央視新聞10月21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團隊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經歷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事件之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一個成熟的食物網的建立,包括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這使得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疣齒魚科是三疊紀體型最大的一類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過去以疣齒魚屬為代表,生活在歐洲和華南中、晚三疊世海洋環境,體長可達65釐米。新發現的雲南暴魚是疣齒魚的近親,目前只在雲南羅平發現,代表了疣齒魚科最古老的屬種。與疣齒魚相比,雲南暴魚的上頜口緣牙齒更為強壯有力,顯示出更強的捕食能力。應用高精度斷層掃描技術,發現雲南暴魚與疣齒魚相似,其下頜內側和翼骨上都具有粗壯的牙齒,可以碾壓獵物的外殼。推測雲南暴魚可以捕食羅平生物群中其他的小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雙殼類等。


通過對雲南暴魚以及其他相關魚類的詳細研究,研究團隊首次將疣齒魚科納入分支系統學研究中,重構了早期新鰭魚類分支進化樹。研究結果對於了解早期新鰭魚類各主要類群系統發育關係、輻射演化和生態適應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 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團隊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雲南羅平首現雲南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記者今天(10月21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我古生物學家發現「雲南暴魚」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齊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它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如今化石在雲南羅平首現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雲南羅平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展示他的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來源:新浪雲南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 我古生物學家發現「雲南暴魚」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科技前沿】本報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齊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徐光輝介紹,經歷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事件之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一個成熟的食物網的建立,包括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
  • 羅平生物群首次發現食肉雲南暴魚
    來源:科技日報羅平生物群首次發現食肉雲南暴魚科技日報昆明10月26日電 (記者趙漢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近日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這一發現,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 →"翻頁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羅平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沒錯,不是鮑魚,是暴魚!長這樣…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曲靖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沒錯,不是鮑魚,是暴魚!長這樣…
    ,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這使得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鏈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中國發現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化石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10月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研究員徐光輝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微話題】今日科技話題:土壤微生物、「雲南暴魚」、「華龍一號...
    ——新華網 2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雲南暴魚」 ▲雲南暴魚(上)與其他羅平魚類(下)體型比較。
  • 我國發現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化石!距今2.44億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光輝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其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昆蟲綱蜻蜓總目受二疊紀末和三疊紀末滅絕事件的影響尤為明顯,其中的原蜻蜓目出現於晚古生代晚期,在中-晚三疊世進入輻射期,但於三疊紀末滅絕。原蜻蜓目的Triadophlebiomorpha支系代表了古生代巨型蜻蜓和現代蜻蜓的形態學「連結」,然而關於該支系的身體結構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較少。
  • 雲南發現2.4億年的魚化石 是新鰭魚類第二性徵最早化石記錄
    據光明日報26日報導,近日,科學家在我國雲南發現了兩億四千萬年前一種新的基幹新鰭魚類,科學家給它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多飾維納斯魚。最特別的是,這塊化石上可以發現多飾維納斯魚的第二性徵,是目前發現的新鰭魚類化石中,第二性徵最早化石記錄。
  • 雲南發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
    他們報導了最早的空棘魚頭顱化石,這一發現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記錄前推了約1700萬年,為研究空棘魚類的早期快速分化以及隨後的演化停滯現象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照時間,進一步支持了肉鰭魚類起源於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的假說。作為現生肉鰭魚類的兩支代表,空棘魚類和肺魚類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著關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