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話題】今日科技話題:土壤微生物、「雲南暴魚」、「華龍一號...

2021-01-12 騰訊網

1

科研人員發現土壤微生物與農作物產量關係密切

10月22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悉,中國、西班牙學者近期發現,土壤中的關鍵菌群與農作物產量關係密切。保護土壤中的關鍵菌群,或能達到減肥增產的效果。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褚海燕介紹,以往觀念裡,影響農作物產量的因素主要是旱澇、霜凍等氣候災害,以及化肥施用和病害等。但其實,土壤中種類最多、生物量最大的微生物群體,也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卻常常被人們忽略。

——新華網

2

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雲南暴魚」

▲雲南暴魚(上)與其他羅平魚類(下)體型比較。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徐光輝介紹,經歷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事件之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一個成熟的食物網的建立,包括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有人推測,這是因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但云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光明日報》

3

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首次達到臨界狀態

▲9月1日拍攝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所在地福清核電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供圖)

10月21日15時09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達到臨界狀態,標誌著機組正式進入帶功率運行狀態,向建成投產邁出了重要一步。

中核集團福清核電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核電站核反應堆臨界類似常規火電廠鍋爐的點火過程,也如同心臟起搏。臨界後,作為反應堆的「心臟」——堆芯將開始持續「跳動」,反應堆處於帶核平衡運作狀態。

——新華網

4

巴西研究人員在恐龍化石中發現寄生蟲化石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巴西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白堊紀研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恐龍化石中發現了一種血液寄生蟲的微小化石。此前,科學界僅在琥珀中的昆蟲身上或者動物糞便化石中發現過史前寄生蟲化石,這是首次在宿主體內發現。

巴西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聖卡洛斯聯邦大學和坎皮納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隻泰坦巨龍(白堊紀的一種草食恐龍)的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寄生蟲化石,它可能與恐龍生前所患骨髓炎有關。

——新華網

5

日本發明培養肝臟祖細胞的新技術

日本研究人員發明了利用人體血管內皮細胞培養肝臟祖細胞的新技術。肝臟祖細胞能分化為肝細胞等,該新技術或可用於重症肝病患者的移植治療。

來自九州大學、京都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細胞直接重編程技術,向人體血管內皮細胞導入3個特殊轉錄因子,成功培養出了具有高增殖能力的肝臟祖細胞。這一研究成果10月21日已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新華網

6

鐵定甲蟲外骨骼超級堅硬之謎破譯

▲鐵定甲蟲 圖片來源:搜狐網

你能承受相當於自己體重4萬倍的壓力嗎?英國《自然》雜誌10月21日公開了一項仿生學及機械學重要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揭開了即使是巨大的擠壓力也壓不死的自然界「力量」——一種名為鐵定甲蟲的外骨骼超級堅硬之謎,對這種機械連鎖和堅韌性的破譯,將結合到成功結構中,在人類航空、建築和機械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汽車也壓不死」,說的就是鐵定甲蟲。這是一種棲息在橡樹上的物種,主要發現於北美西海岸。這種昆蟲不具備飛離險境的能力,但它們長有超級抗擠壓的外骨骼前翅(稱為鞘翅),也就是說,這種昆蟲能經受住捕食者的任何擠壓和尖刺攻擊。它小小的身體即使被人踩住後在上面轉圈,抬開腳後它依然無損,甚至被汽車碾過都能安然無恙。這種自然界的神奇力量,對於想要用標準鋼絲針將它們固定在展示盒中的昆蟲學家來說,構成了不小的挑戰。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

相關焦點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珊瑚礁魚「馴養...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珊瑚礁魚「馴養」糠蝦、星際高速公路、聯合用藥 2020-12-17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古生物學家發現「雲南暴魚」
    雲南暴魚(上)與其他羅平魚類(下)體型比較。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科技前沿】本報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齊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
  • 羅平生物群首次發現食肉雲南暴魚
    來源:科技日報羅平生物群首次發現食肉雲南暴魚科技日報昆明10月26日電 (記者趙漢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近日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這一發現,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今日科技話題:跨徑拱橋、直流工程、喙鯨、「一二三」、「幽靈粒子...
    今日科技話題:跨徑拱橋、直流工程、喙鯨、「一二三」、「幽靈粒子」、新型望遠鏡 2020-12-30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話題:520,你想對誰表白?留言區「表白牆」送你!
    點擊「青島電視臺今日」可快速關注今日微話題愛是人一生中永恆的話題。如今關於「愛」的節日是越來越多,中國傳統的七夕、2月14日情人節……甚至連今天5月20號,也因為諧音「我愛你」,被人們稱作網絡情人節。如果讓小編說的話,當然是最愛你們所有關注今日君的人啦!愛你們,謝謝你們一直以來的支持!今天,你想對誰表白呢?今天有什麼浪漫的小計劃,還是會跟平時一樣一笑而過?我們的評論留言區給你們當「表白牆」!歡迎盡情撒狗糧哦快來給我們分享吧!
  • 雲南羅平首現雲南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記者今天(10月21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羅平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沒錯,不是鮑魚,是暴魚!長這樣…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這使得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 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團隊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曲靖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沒錯,不是鮑魚,是暴魚!長這樣…
    ,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這使得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鏈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我古生物學家發現「雲南暴魚」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齊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今日科技話題:「華龍一號」、多糖疫苗、SLE、糖尿病、催化劑、60...
    今日科技話題:「華龍一號」、多糖疫苗、SLE、糖尿病、催化劑、60條染色體 2021-01-12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羅平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展示他的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來源:新浪雲南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 《今日話題》主持人張海玉個人檔案(圖)
    1997年,調入黑龍江電視臺新聞部工作,擔任《今日話題》節目製片人、主持人。期間,負責管理的《今日話題》節目連續三屆獲得「中國新聞名專欄」榮譽稱號,成為終身榮譽,是國內電視媒體中唯一獲此殊榮的欄目;《今日話題》中播發的《走進哈拉海》、《幹部圖政績 普九變兒戲》、《欠債咋就不還錢》等節目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 今日科技話題:金星合昴星團、精神分裂症、螺旋藻、噬菌體、新冠...
    他們以具有生物活性的螺旋藻作為活體支架,將其浸塗磁性塗層、「改裝」成微納米機器人後,再調節外部磁場、靶向輸送至腫瘤組織,成功改善了腫瘤乏氧微環境並有效實現磁共振/螢光/光聲三模態醫學影像導航下的腫瘤診斷與治療。這項研究被刊登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
  • 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雲南暴魚」正型標本。「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鏈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 "← →"翻頁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展示他的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