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召開發布會,介紹山東打好汙染防治三年攻堅戰相關情況。 馬睿 攝
中新網濟南12月31日電 (記者 李欣)「十三五」期間,山東全省PM2.5年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37%,優良天數比例平均達到69.1%,累計淘汰燃煤小鍋爐4.1萬餘臺,完成1003臺燃煤機組和23家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綜合整治1.1萬家涉揮發性有機物企業設施、1.3萬餘臺(座)工業爐窯。
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於國安12月31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該省「十三五」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情況。於國安表示,除大氣方面外,水環境方面,山東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72.3%,優於年度目標10.8個百分點、優於2015年近20個百分點,劣五類水體全部消除,是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初步評價達到94.1%,優於年度目標6.1個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土壤方面,山東全省受汙染耕地全部採取安全利用措施,建設用地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8.59%,均超額完成90%的年度任務目標,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汙染加重的趨勢得到遏制。
12月3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於國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該省「十三五」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情況。 馬睿 攝
「山東集中打贏藍天保衛戰、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等突出生態問題整治8場標誌性重大戰役,形成了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於國安說,山東聚焦陸海統籌,著力構建「水體—排汙口—汙染源」監管鏈條,在中國率先開展覆蓋全省的入河排汙(水)口排查,完成入海排汙口監測和溯源工作。16市建成區166條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整治,縣(市)建成區治理完成率97.1%,全省178家國家和省級工業集聚區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為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該省聚焦土壤安全,完成農用地汙染狀況詳查、8344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建立了土壤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對1142家企業實行重點監管。
「山東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一直偏重,結構性汙染問題突出,汙染治理、減少排放,需要付出比其他地方更加艱苦的努力。」於國安說,山東始終堅持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累計整治「散亂汙」等落後企業11萬餘家,壓減粗鋼產能1500萬噸、生鐵產能970萬噸。大力調整能源結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壓減煤炭消費,完成了「十三五」壓煤任務;2020年以來「外電入魯」電量1060億千瓦時,同比增加24.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總裝機預計達到4510萬千瓦、佔全省電力總裝機31%。
於國安表示,山東大力調整運輸結構,累計淘汰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近17萬輛。建成公轉鐵項目13個、裡程253公裡,在建項目9個、裡程84.2公裡,沿海主要港口煤炭集港實現鐵路或水路運輸,建成原油管道3750公裡、成品油管道2200公裡,央企煉廠、省內主要地煉企業基本實現原油管道通達,主要成品油消費區域實現成品油管道通達;大力調整農業投入結構,推廣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在糧食產量連年增長的前提下,化肥、農藥用量連續多年下降。
記者在發布會上還了解到,2017年以來,山東新增、更新和改造提升低效林849.5萬畝,推進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完成採煤塌陷地治理1.3萬餘公頃,礦山生態修復3400餘公頃;建成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基本實現了對水、大氣環境質量和重點汙染源的全面感知和實時監控,目前該省共設置1萬餘個監控點位,具備了未來7天的環境空氣品質預測能力。山東已啟動賠償案件2261件、案值52.35億元(人民幣,下同),實行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單件違法行為獎勵金額由原來的最高2000元提高到5萬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