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天是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誕辰110周年紀念日,他的《江村經濟》被國際上譽為人類學發展史上裡程碑式的著作。那麼是誰建議費孝通將開弦弓村調查作為論文選題方向?又是誰讓《江村經濟》一炮而紅?青年學者王亮編譯費孝通留學英國的文獻資料,並作個性化解讀,為您揭秘背後的故事。
費孝通
《江村經濟》
之前看到微信公眾號「吳江通」上紀念費孝通先生的兩篇文章:《鄉土!鄉土!寫於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及《你的思想,我們永遠傳承——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讀罷想起自己在十年前讀博時編譯的一篇紀念先生的文字,於是就重新整理出來,展示青年費孝通的留英生涯。
青年費孝通(右二)和同學合影
1936年夏,費孝通來到英國倫敦,就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一般簡稱倫敦政經)。該學院雖然為倫敦大學的聯盟成員之一,但本身是個獨立實體,其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和影響在英國乃至全球都名聲極彰。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初到倫敦政經,費孝通見到的是他的大師兄菲斯博士。此人是久負盛名的人類學功能學派大師馬林諾夫斯基的開門弟子,不是一般的牛,從他代表馬林諾夫斯基(當時正在美國開會)接待費孝通就能看出來,並且以後就成了費孝通的指導(director)。馬林諾夫斯基從1927年入主倫敦政經學院到38年去美國,手下共帶了十二三個博士生,費孝通是其關門弟子。
1981年,費孝通和菲斯相會倫敦
一見面菲斯一方面讓費孝通提高英語,另一方面詢問他的科研計劃。費孝通利用從上海到倫敦的旅途中這段時間把在國內調查的成果整理寫成初稿,當他把廣西瑤山和吳江開弦弓村調查的資料都拿出來給未來大師兄看時,菲斯馬上對開弦弓村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並叫費孝通不要去搞瑤族,而應搞開弦弓村。菲斯認為,當時的人類學研究方向正從最初的研究原始民族到研究發達民族,從異域視角(即研究他者)到本土視角(即研究自身)。而費孝通的基於開弦弓村的詳實調查正好說明了這一人類學研究方向轉向的價值所在。菲斯建議費孝通選擇開弦弓村作為論文選題方向,並提出了參考意見。
1935年,費孝通(左一)在大瑤山與當地群眾合影
1936年,費孝通初訪江村
本來菲斯有可能就是費孝通的導師,因為他已經幫助費孝通確定了論文選題方向。而菲斯幫助費孝通選擇開弦弓村這個題材的決定正說明了菲斯的慧眼識寶。再說那時菲斯已經是準教授(reader)的身份了,絕對有這個實力。
費孝通有如下回憶:「馬林諾夫斯基回倫敦一個禮拜不到,就打電話跟菲斯說,『費孝通要入我門下,我來帶他』,就這麼簡單!你大概也了解英國的(導師)制度,你只能在一個導師名下做論文,這是一種個人關係。馬林諾夫斯基是菲斯的老師,菲斯是馬林諾夫斯基的第一個博士學生而我是最後一個,排在第十二還是第十三。我到了倫敦政經學院的時候菲斯已經是準教授了。他是我的第一個指導老師,但是馬林諾夫斯基立即把我劃了過去。老實講,這麼做實在是不大客氣的。」
人類學功能學派大師馬林諾夫斯基
費孝通事後得知,馬林諾夫斯基之所以知道有他這個人,還是恩師吳文藻的大力推薦。這個改變對費孝通來說當然再好不過。馬林諾夫斯基帶完費孝通就去美國了,菲斯就有了機會跟進,填補了教授空缺。無論如何,菲斯對於費孝通的幫助是很大的,起到了長兄為師的作用。
費孝通和吳文藻
馬林諾夫斯基「搶」到了費孝通這匹「良駒」後開始著手培養。但他的思路特別,不是就事論事的僅僅從學術上指導,而是關心他素養的全方位提高,主要是生活品位的提高。在第一次課後的喝茶中得知費孝通住在一戶一周只要10先令租金的普通人家,馬林諾夫斯基立馬要費孝通搬家,去上層社會聞一聞味道。於是,馬林諾夫斯基請來了外援——新房東是位英國人類學家的女兒,她的丈夫是個軍官,在一戰中不幸陣亡,她從此成為一個年輕的寡婦。由於國家給的撫恤金很高,她不必為生計奔波忙碌,就往來於文化界,同馬林諾夫斯基的關係很好。在費孝通搬來之前,住在她家的是尼赫魯的女兒、後來成為印度總理的英迪拉•甘地。
馬林諾夫斯基
費孝通遷到新居以後,才漸漸明白了馬林諾夫斯基要他搬家的良苦用心,原來是想讓他聞一聞英國上層社會的味道。不過,這位房東的規矩很大,她要費孝通一道喝茶,一道吃飯,她的客人來了也要費孝通坐在她的旁邊。雖然26歲的費孝通在房東眼裡頗具可塑性,但費孝通本人卻對此感到很不適應。有一次,房東要他穿禮服去參加晚會,他以沒有禮服為由婉拒,結果惹得房東對他意見很大。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費孝通便藉機向老師說錢不一定夠用了,於是馬林諾夫斯基出面同房東說明情況,費孝通才搬了出來。
年輕時的費孝通
19世紀上半葉,一種稱為「下午茶」的用餐方式進入了英國比較富有階級人士中。通常是下午五點左右邊喝茶邊吃糕點,喝茶吃點心是次要的,社交休閒才是主要目的。
下午茶
費孝通留學期間參加了多少茶會不清楚。但是,他對「上層味道」顯然聞得不夠,淺嘗輒止。這倒是比較吻合費孝通的「鄉土」氣息,坐而論道恐怕是費孝通很難接受的。
在馬林諾夫斯基的悉心指導下,費孝通的學業進步很快。1938年,他完成了用英文寫作的博士論文Peasant Life in China,直譯就是「中國農民的生活」。
英文版《江村經濟》
英國的博士論文審核是要通過答辯委員會來進行的。論文是在馬林諾夫斯基的指導下完成的,拿出去請其它相關領域而不是本領域的專家鑑定,說明馬林諾夫斯基對費孝通的論文有充分的信心。外審勞斯爵士(1871—1940)不僅是東方學家,還是全球著名的語言學家之一(精通遠東地區語言),能看49國文字,說30國語言。
且看費孝通是如何講述自己通過論文答辯的:「(答辯會上)除了我自己,還有兩個人——馬林諾夫斯基和勞斯爵士,(後者)是東方學的權威。就人類學方面而言,馬林諾夫斯基(把關)足夠了,但是他邀請了一個東方學家從不同的角度來評閱我的論文。勞斯爵士的一個評點很有意思,他說他妻子已經讀了我的書(論文),他接著說這書太與眾不同了,在書裡能找到一切有關中國的東西。」
費孝通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的答辯制度早就改革了。論文導師可以出席旁聽,但無權開口(為學生辯護解釋),更不能作為答辯委員會考官,只能當一個學生精神支持存在。內審可以是學生自己系裡非直接相關專業學者擔任,但外審有最終決定權,以確保公正。
現在的答辯現場
不知那時是否已經有了以香檳酒慶賀的慣例,反正費孝通如願以償。後人戲稱:費孝通的博士論文答辯「花天酒地」。事後馬林諾夫斯基立刻給Routledge出版社打電話,安排費孝通的論文出版。出版社沒半點猶豫,只是要求馬林諾夫斯基作序即可。而勞斯爵士的那句話,就像質監人員貼上的「優質」標籤:「沒有其他作品能夠如此深入地理解並以第一手材料描述了中國鄉村社區的全部生活」,被馬林諾夫斯基借來貼在《江村經濟》一書的序文裡。
馬林諾夫斯基作的序
《江村經濟》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費孝通由此一舉成名。
英文版《江村經濟》頁面翻拍
作者簡介
王亮,盛澤人,留學並旅居英國多年,先後獲得紐卡斯爾大學對外英語教育碩士、英國開放大學教育科研碩士和教育博士。曾在英國開放大學擔任中文副講師,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做科研主管助理,參與歐盟項目「漢語能力框架」研發)。現就職於英國女王大學(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市),從事全校多語種項目推廣、中文項目開發和師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並擔任學校非裔、亞裔、少數族裔及國際員工委員會執行委員。
本文作者:王亮
責任編輯:錢曉燕、吳英
技術編輯:吳英
圖片來源:王亮、館藏及網絡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採,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szwjdaj@163.com
記得註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