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的中國有一位平民教育家孔子,今天重溫他說的一些話,我們仍然覺得很有道理;按照他說的有些話去做,就會在實踐上大有裨益。幾千年時間的跨度,絲毫沒有消弭他思想上的光芒。這種偉大的人,我們尊敬的稱呼他為「聖人」。
聖人是指傳統文化中品德與才華都達到極致,造福世界,澤被萬代,後世無法超越的人,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的代表。
在我國先秦的文獻裡,有關聖人的記載比比皆是。先秦時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呼喚聖人,原因是當時正處於禮崩樂壞、極度混亂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面都希望有一個社會標準來定是非、辨曲直。後人總結為「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慈者不能衛,義者不能決,賴聖人特起而後天下晏然。」
中國古代宣揚「五百年有聖人出」、「聖人出、黃河清」等預言。伏羲、黃帝、炎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等都被尊為聖人。他們的事跡,後世廣為流傳;他們的言行,被後人奉為圭臬,頂禮膜拜,不可稍有逾越。
品德無暇是聖人的主要特徵。古人盛讚聖人「德侔天地、明並日月」,極言其品德之高尚,堪比日月天地,堪稱道德的完人。
聖人還必須能夠理亂治國,否則空談誤國,何足道哉!聖人的社會管理思想、能力也是其聖之為聖一個重要的特徵。周公「制禮作樂」,為後世定下規矩,開「禮儀之邦」先河,就是一例。
好學敏求是聖人的又一個特徵。唐代韓愈說:「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孔子自己也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聖人的智慧不是天生地成,而是通過後天學習、修養得來的。
一言以蔽之,聖人的追求,就是方方面面都要「止於至善」。聖人的社會公用,在今天仍有其存在的價值,重視品德修養、尊師重教、明於治亂,仍是我們的人生追求之一。
由於聖人所具有的高度權威性,後人在某個領域上有重大創建或造詣的時候,也被尊稱為「某聖」。但是相對於傳統文化中「聖人」在品德才華上的整體性而言,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由於成為聖人的標準極高,孔子之後,就沒有誰有能力和資格配得上聖人的榮譽。雖然孔子也講聖人,但是在孔子看來,聖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論語·述而》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後來的人們以孔門後學自居,便以孔子樹立的「君子」為人生的楷模。
先秦時期就有君子的稱呼,開始是對人的尊稱,後來成為一類人的代稱。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者將人按品德與才能的高下,分為五類: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君子位於聖人、賢人之後,被賦予很高的社會期望值。
孔子對君子之道有著集中的闡述,就君子的品性、追求、修養都做出了詳細的說明。孔子講君子,主要從道德品質上立論。君子由原來意義上的有地位之人,演變為孔子心目中的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君子品行,孔子還特別提出一個與君子相對的概念——小人。
君子具有遠大的理想。《周易》裡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而不息」,要求人們從小就要對自己保持嚴格要求,追求遠大的理想。其中,戒奢是修養的重要環節,古人對此非常注意。
君子待人以禮,與人為善。君子一言一行都中規中矩,將「仁、義、禮、智、信」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世人敬仰的楷模。
人並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為君子,必須加強修養,也就是孔子說的「尚德」。儒家還提出具體的學習修養辦法:格物、致知、明德、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君子」這個文化概念產生後,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止於至善」、「好學敏求」、「修齊治平」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人生價值追求。
-文章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