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和君子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大力宣揚的人生楷模

2021-01-11 國學在線

2500多年前的中國有一位平民教育家孔子,今天重溫他說的一些話,我們仍然覺得很有道理;按照他說的有些話去做,就會在實踐上大有裨益。幾千年時間的跨度,絲毫沒有消弭他思想上的光芒。這種偉大的人,我們尊敬的稱呼他為「聖人」。

聖人是指傳統文化中品德與才華都達到極致,造福世界,澤被萬代,後世無法超越的人,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的代表。

在我國先秦的文獻裡,有關聖人的記載比比皆是。先秦時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呼喚聖人,原因是當時正處於禮崩樂壞、極度混亂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面都希望有一個社會標準來定是非、辨曲直。後人總結為「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慈者不能衛,義者不能決,賴聖人特起而後天下晏然。」

中國古代宣揚「五百年有聖人出」、「聖人出、黃河清」等預言。伏羲、黃帝、炎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等都被尊為聖人。他們的事跡,後世廣為流傳;他們的言行,被後人奉為圭臬,頂禮膜拜,不可稍有逾越。

品德無暇是聖人的主要特徵。古人盛讚聖人「德侔天地、明並日月」,極言其品德之高尚,堪比日月天地,堪稱道德的完人。

聖人還必須能夠理亂治國,否則空談誤國,何足道哉!聖人的社會管理思想、能力也是其聖之為聖一個重要的特徵。周公「制禮作樂」,為後世定下規矩,開「禮儀之邦」先河,就是一例。

好學敏求是聖人的又一個特徵。唐代韓愈說:「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孔子自己也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聖人的智慧不是天生地成,而是通過後天學習、修養得來的。

一言以蔽之,聖人的追求,就是方方面面都要「止於至善」。聖人的社會公用,在今天仍有其存在的價值,重視品德修養、尊師重教、明於治亂,仍是我們的人生追求之一。

由於聖人所具有的高度權威性,後人在某個領域上有重大創建或造詣的時候,也被尊稱為「某聖」。但是相對於傳統文化中「聖人」在品德才華上的整體性而言,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由於成為聖人的標準極高,孔子之後,就沒有誰有能力和資格配得上聖人的榮譽。雖然孔子也講聖人,但是在孔子看來,聖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論語·述而》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後來的人們以孔門後學自居,便以孔子樹立的「君子」為人生的楷模。

先秦時期就有君子的稱呼,開始是對人的尊稱,後來成為一類人的代稱。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者將人按品德與才能的高下,分為五類: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君子位於聖人、賢人之後,被賦予很高的社會期望值。

孔子對君子之道有著集中的闡述,就君子的品性、追求、修養都做出了詳細的說明。孔子講君子,主要從道德品質上立論。君子由原來意義上的有地位之人,演變為孔子心目中的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君子品行,孔子還特別提出一個與君子相對的概念——小人。

君子具有遠大的理想。《周易》裡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而不息」,要求人們從小就要對自己保持嚴格要求,追求遠大的理想。其中,戒奢是修養的重要環節,古人對此非常注意。

君子待人以禮,與人為善。君子一言一行都中規中矩,將「仁、義、禮、智、信」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世人敬仰的楷模。

人並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為君子,必須加強修養,也就是孔子說的「尚德」。儒家還提出具體的學習修養辦法:格物、致知、明德、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君子」這個文化概念產生後,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止於至善」、「好學敏求」、「修齊治平」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人生價值追求。

-文章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程》

相關焦點

  • 將中華君子品格融入動漫人物塑造——省君子文化研究會與山貓吉咪...
    公司董事長劉建紅,總經理吳暉陪同考察並雙方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雙方一致認為,用中華君子文化特別是少年君子精神植入動漫藝術創造,是一次動漫文化創新的一次極富創新性嘗試,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實現這一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 鄒魯文化與聖人家風
    孔子和墨子分別創立了並稱「顯學」達兩百年之久的儒家和墨家學派,揭開了諸子百家大爭鳴的序幕;子思和孟子又在儒家內部創立了影響深遠的思孟學派。孔門和墨門弟子眾多,來自四面八方,鄒魯成為賢士出入之地。孔子晚年在魯國整理《詩》《書》《禮》《樂》《易》《春秋》,使這六部經典成為數千年中華文化承上啟下的樞紐,被稱為「中華文化元典」。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闡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一書,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全國第六屆君子文化分論壇銅陵落幕
    金口嶺小學張慶元《把平常寫成詩》、北京路小學朋玉環《君子文化融入小學德育的實踐探索》、橫港小學李藝《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君子養成教育》、翠湖小學胡慶貴《為了每個孩子更出彩》、五松幼兒園趙潔珺《君子文化育英才立德樹人共築夢》、實驗小學楊莉《「雲上和雅」讓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熠熠生輝》、長江路小學汪蕙《傳承家風潤澤書香做時代新君子》、第十二中學濱江校區吳方榮《揚君子文化育時代新人》等主題發言精彩紛呈。
  • 當華裔青少年遇見中華傳統文化
    中文學校是中華文化傳播重要課堂 除了家庭這個課堂外,中文學校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教學和傳播的重要課堂。數據顯示,目前海外各類中文學校約2萬所,在校生達數百萬人。傳承文化是不少中文學校的辦學宗旨,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也被中文學校視為自身的使命。 西班牙巴塞隆納孔子文化學校創始人麻卓民回想起辦學歷程,頗為感概。
  •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會與山貓吉咪傳媒達成戰略合作意向
    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會一行在湖南山貓吉咪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實地考察。湖南山貓吉咪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衍生產品展廳。紅網時刻8月9日訊(通訊員 李雲 記者 胡邦建)日前,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利君、執行會長魏忠勝一行來到湖南山貓吉咪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貓吉咪傳媒」)實地考察,並與該公司董事長劉建紅、總經理吳暉進行座談交流。雙方就中華君子文化如何與動漫相結合進行了深入探討,一致認為把中華君子文化植入動漫藝術創造,是一次對動漫文化的創新嘗試,將發揮各自優勢實現這一目標。
  • 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
    要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掘中國歷史中的豐厚道德資源,同時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繼承創新,充分彰顯其時代價值和永恆魅力,使之與現代文化、現實生活相融相通,成為我們精神生活、道德實踐的鮮明標識。  禮敬自豪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是指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存在過的、在今天仍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道德規範、行為等的總和。
  • 弘揚君子文化,化妝品界的國粹品牌——蘭竹護膚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化妝品最新資訊 > 正文 弘揚君子文化,化妝品界的國粹品牌——蘭竹護膚
  • 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當代易經文化推廣先鋒——蘇嘉明
    粵港澳大灣區2019《影響新時代人物》頒獎盛典以「影響新時代人物」為主題,整合粵港澳三地文化資源,推出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和企業精神,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左:蘇嘉明老師與鳥巢演唱第一人歌唱家金波合影右:蘇嘉明老師與央視著名主持人顧倩合影多年來,蘇先生及其弟子面向社會開展公益命理諮詢和人生指導服務,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 「君子不器」:在「專攻」中有「博採」,在「一專」中有「多能」
    國學探秘:《論語》一書,是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在塑造中國人文價值和人道精神上具有深刻而雋永的影響。現今,我們很多道德倫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蘊,都與之有著基因傳承的關係。在增強和踐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們中國人的生命意義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為何,做一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 中華傳統文化:寫作的精神資源與方向
    中華傳統文化:寫作的精神資源與方向 2018年01月15日 15:44 來源:文藝報 作者:熊育群 字號 內容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什麼意思呢?
    《周易》是我國5000年文化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最有資格堪稱包容中華上下五千年及宇宙萬物生發運行規律的超巨系統。更是數千年來世間智能之士奉為圭臬的寶典。《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光明日報頭版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9年11月25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讓文化自信的光明照亮復興之路》為題,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啟新進程。以下為報導全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預言:中華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
  • 求學海外 從過傳統節日到傳播中華文化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和中華飲食相遇  在海外談起中華文化,必然少不了飲食文化。由於中國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飲食習慣,海外的中華飲食文化也往往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在新加坡,早年旅居的華人主要來自閩粵兩地,其飲食文化也和此兩地的飲食特點相關。
  • 益陽市中華文化促進會成立
    本網訊(記者 譚紹軍 孫殉華)11月1日,益陽市中華文化促進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代表大會在湖南城市學院隆重舉行,老同志陳恆祥等到會祝賀。益陽市中華文化促進會是由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主管、市民政局核准註冊登記的文化類非營利社會公益組織,由市內熱衷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個人和單位自願組成,旨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整理益陽地域文化,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聯絡社會各界,組織各種特色鮮明的文化主題活動,為進一步繁榮益陽地方文化貢獻力量。
  • 中華傳統文化青少年影視嘉年華傳統文化影視年度盛典完美閉幕
    原標題:中華傳統文化青少年影視嘉年華傳統文化影視年度盛典完美閉幕 10月25日,首屆中華傳統文化青少年影視嘉年華年度頒獎盛典,在美麗的青島市嶗山區隆重舉行。嶗山區教育體育局、青島嶗山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中視微傳(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以「立德樹人」為主旨,面向全國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劇本、影視作品徵集活動,遴選一批體現中華傳統美德、富有教育意義的感人故事,推出一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影視作品,通過全國各大視頻平臺予以展播。
  • 儒家文化之陳蔡絕糧
    孔子的一生有一件不得不提的大事,是他和他弟子險些餓死於陳蔡的包圍之下。提到儒家文化,實際上永遠繞不開這件事情,因為這事反應出了孔子的思想理念的模樣和真正的君子、聖人的標準是怎樣。我就姑且以故事的口吻來大概敘述一下,這一著名的「陳蔡絕糧」事件。聲明:當然以下內容和正史相出入甚遠,屬於個人改編,不喜勿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 「和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中國人的根與魂
    尤其是量子科技的發展,其中「量子糾纏」理論,使人們認識了諸如「物質是具有意識的」和「意識就是一種物質」等的理論,其實這些觀念早就點滴存在於中華文化裡。有別於傳統教科書裡西方式的「人類社會發展史」,我們重溫和咀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會發現另一的「人類發展史」甚至是「宇宙萬物的基礎理論」,而現代科學的發展,又進一步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中華文明具有更嚴謹的科學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