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佛山12月2日消息(記者張勝強 通訊員譚傑才)「唐卡這樣做出來更漂亮,老師說我快可以達到製作訂單的水平了。」佛山引進的文創基地,可以說是阿子爾古馬近期最喜歡的去處。
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裡藏族自治縣,像阿子爾古馬這樣的老鄉還有很多,他們有的在藝術培訓班中,有的在舞蹈隊中,開闊眼界,去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
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縣,經過佛山等地的對口扶貧協作,在今年3月已經成功脫貧摘帽,綻放新顏。
文創產業讓木裡文化走向珠三角
木裡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藏、彝、漢、蒙古等21個民族雜居,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
村民在文創基地學習。(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在木裡縣,佛山與涼州兩地文旅部門,通過與藝術公司合作,開設職業技能及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引領當地群眾就業脫貧致富。
為設計出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常駐在此的佛山藝術家都會像駐村幹部一樣上村民家拜訪。
「從剛來時進村被狗圍著嚇到哭,到現在狗狗看到我們就搖尾巴,有時候一條村我們要去十多次」,年僅22歲的駐木裡藝術家溫柳婷說。
「當我們第一批藏八寶主題的文創產品推出以後,很多老鄉開始主動到基地學習,也會經常邀請我到他們家去看一些民族特色的服飾和生活用品」。
藝術教育實踐基地設計出了許多富含當地文化特色的作品。(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據了解,基地成立以來,累計免費培訓近200人次,帶動2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並完成設計了各類藏式金繡畫、文化衫、背包、掛件等近70種文創產品,廣受珠三角地區消費者歡迎。
文化壩子正在舞出幸福生活
臨近入夜,木裡縣鋤頭灣村的文化壩子上頓時熱鬧了起來,這是屬於鍋莊舞舞蹈隊的時間。
舞蹈隊在文化壩子上載歌載舞。(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鍋莊舞,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在2018年,鋤頭灣村成立了鍋莊舞蹈隊。
2019年,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木裡縣工作小組組長胡安泉支持這支隊伍置辦了音箱、服裝,鼓勵她們把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帶給村民。
現在,每天晚上舞蹈隊都聚集在文化壩子上跳舞、嘮家常,交流幫扶工作的經驗心得。
舞蹈隊在文化壩子上載歌載舞。(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舞蹈隊負責人王喬米表示,隊員們對村裡的事都是義不容辭,「一起商量明天要做什麼,去哪家開展衛生突擊檢查,哪家有困難要幫助。」
鋤頭灣村原本是木裡的軟弱渙散村,自從有了舞蹈隊,婦女們打牌的少了、跳舞的多了,民族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還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示範村。
「海螺之光」點亮藝術人生
海螺在藏區是吉祥的象徵。
在木裡縣城對面的海螺山上,當地群眾沿著山路鋪設了太陽能路燈。入夜時分,幾公裡外都清晰可見巨大的海螺,象徵著藏區人民對生活的幸福嚮往。
佛山高明區在學校發起了藝術扶貧項目。(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今年6月,由佛山市高明區以「海螺之光」命名的藝術扶貧項目,組織國家級會員帶隊的藝術家團隊赴木裡開展公益培訓和義務支教活動。
佛山用「三進兩出「的藝術扶貧思路,把人財物帶進來,讓文化符號的產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走出去。
藝術扶貧幫助當地孩子擴展了視野。(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項目開展以來,累計發動三批11名藝術家自費前往木裡縣,開展公益夏令營、支教,舉辦「一個不能少」56個民族名家藝術作品展等展覽57場,超5000名師生參展。
「我們還要創造機會讓更多的木裡本土文化能人到廣東去走動交流,向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傳遞木裡特色文化符號,這就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應有之意」,胡安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