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是什麼? 兩年前,扭麼俄扎會指著黑白電視機裡的畫面說「大概就是那樣」;現在,她會毫不猶豫地領著客人走進家門說「這就是我們的幸福生活」。
兩層高的灰瓦白牆新房,鋪好象牙白瓷磚,房間裡擺放著各種家電,還有一臺50寸大彩電。家裡領養的4頭豬和19隻黑綿羊每天都在長膘,全家脫貧致富的夢想正在一點一滴化為現實。
在四川涼山州布拖縣補爾鄉竹爾苦村,許多彝族老鄉像扭麼俄扎一樣,在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布拖縣工作小組的幫助下,從高山之上搬遷到山腳路旁,住上了新房子,養起了黑綿羊,好生活就像村頭那座火把雕塑,熠熠生輝又觸手可及。
告別低矮土磚房 搬進現代新樓房
從布拖縣城出發,沿著壩子平地一路南行,約20分鐘後,一排排二層樓房躍入眼帘。村口石碑上,用彝文和漢文書寫著「廣東(佛山)新村」六個大字。這裡就是佛山資金支援建設的彝家新寨竹爾苦村。
扭麼俄扎的新家位於第二排的最邊上。2019年底,她和村裡其他貧困戶一起喬遷新居,告別山上陰暗潮溼的土磚房,住進了公路旁的新樓房。
扭麼俄扎每天都把新家收拾得乾乾淨淨。
「從沒想過自己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感謝共產黨,感謝廣東佛山。」坐在一樓客廳的沙發上,扭麼俄扎打開了話匣子。以前,她們一家六口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牆壁間隔,中間是做飯取暖的火塘,兩邊是一家老小的床鋪。環顧一圈,桌椅板凳已經是這個家最像樣的家具。
惡劣的居住環境,帶來了許多生活的不便:用水,要到附近河溝裡舀,冬天河水冰冷刺骨,孩子都不願意洗手洗臉;娛樂,全靠家裡那臺30多年的黑白電視機,運氣好的時候可以看電視劇,但大部分時間都在「罷工」;進城,更是需要翻山越嶺步行40多分鐘,才能走到公路邊等車,來回需要一整天。
如今,這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搬進二層新樓房後,她與丈夫不僅有了獨立臥室,4個小孩也都有自己的房間。家裡配上了政府發放的「六大件」:沙發、桌椅、床、衣櫃、櫥櫃和太陽能熱水器。
扭麼俄扎格外珍惜這個新家,專程去縣城買了兩床新被褥,還在客廳鋪上瓷磚,安裝吊燈,每天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今年7月,扭麼俄扎一家被評為縣裡的「潔美家庭示範戶」,獎品是一臺50寸的彩色液晶電視。
竹爾苦村村內道路安裝了路燈,建好了籃球場,孩子有了玩耍的地方,扭麼俄扎再也不用擔心他們滿山跑,摔得到處是傷。
扭麼俄扎的丈夫平時在縣城做電焊工,以前交通太不方便,所以無法經常回家,現在公路在家邊可以經常回家照顧孩子。「以前幾個月都去不了一趟縣城。」扭麼俄扎說,現在可以經常去縣城賣農產品、買生活用品。
竹爾苦村廣東(佛山)新村,六排白牆灰頂的安全住房整齊劃一。
竹爾苦村第一書記馬金鋒介紹,竹爾苦村全村共有299戶、116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3戶、483人。2018年起,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布拖縣工作小組累計投入超過1000萬元,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在當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包括修建92套安全住房。安全住房不僅改善了貧困戶的居住條件,也為移風易俗創造了條件,現代健康文明生活習慣逐漸普及。
黑綿羊產業升級 帶動貧苦戶增收
「吆呵!吆呵!」傍晚6時,竹爾苦村升起陣陣炊煙,村民熱列日爾手持鞭子,將一群黑綿羊從山上往布拖黑綿羊良種繁育場的羊圈裡趕。偶爾有一兩隻黑綿羊竄出隊伍,熱列日爾一聲吆喝,再不聽話的黑綿羊也都順從歸隊。
「以前自己在家養羊,不懂科學餵飼料,羊生病也不知如何處理,一年下來加上種土豆、蕎麥,到手只有七八千元。現在到繁育場打工,每月有2000元工資,還能照顧家人、幫家裡幹農活,收入比以前高多了!」熱列日爾笑著說。
布拖黑綿羊是當地特有的優質黑綿羊品種。
布拖黑綿羊是當地特有的優質品種,民間養殖史久遠、市場價格高,但以前當地的養殖技術落後,通常由村民自繁自育,出現成活率低、產仔率低、生長速度慢、體型瘦弱等品種退化問題。
經過調研考察,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布拖縣工作小組決定因地制宜,扶持當地做大做強黑綿羊產業。2020年投入500萬元支持建設布拖黑綿羊良種繁育場,選址在竹爾苦村的山坡草地。
「良種繁育場項目成熟後,可以為竹爾苦村等周邊貧困戶提供長期穩定的就業崗位。」布拖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徐昌文介紹:「良種繁育場可輻射全縣49個黑綿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為它們提供良種以及養殖技術培訓,促進合作社增收,惠及布拖縣約四分之一的人。」
2018年,佛山還投入510萬元支持17個村建設黑綿羊養殖基地,其中就包括竹爾苦村。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布拖縣工作小組組長蔡明忠介紹,近兩年,佛山先後投入近300萬元,在竹爾苦村建設生態黑綿羊養殖基地、生態農業示範園等項目,發展村集體經濟,其中黑綿羊養殖基地預計每年收益10萬元,每戶貧困戶可增加收入752元。
「在佛山的幫助下, 我搬進了新房子,在家門口找到穩定工作,不愁吃不愁穿。真的感謝佛山!」熱列日爾計劃在繁育場努力工作多掙錢,盡最大努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讓孩子爭取考上大學。
記者手記
用阿都高腔感黨恩謝佛山
「共產黨的政策好呀,謝謝廣東佛山給我們建起了新房……」
布拖被譽為「火把原鄉」「阿都高腔之鄉」,是彝族火把節、民間歌謠的發源地之一。在竹爾苦村採訪期間,彝族村民給遠道而來的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即興來了一段高腔。
這裡的先民曾以高腔緩解繁重勞作的壓力,現在這明亮奔放的高腔歌唱對黨的感恩、對新生活的憧憬。
扭麼俄扎、熱列日爾等貧困戶已不再為未來發愁。這背後離不開國家脫貧攻堅政策,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的奮發有為,也離不開佛山積極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擔當作為。
「布拖」彝語意為遍布松鼠和刺蝟的地方。全縣平均海拔2400米,近九成面積為山地。為了幫助貧困戶實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佛山近年投巨資修建安全住房,支持原本居住在高山上的貧困戶儘可能搬遷到公路旁的平地。
「搬得進」目標實現後,「穩得住、能致富」成為重中之重。針對竹爾苦村草地多、耕地少的實際情況,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布拖縣工作小組支持布拖黑綿羊良種繁育場落戶村裡,又資助村裡建設黑綿羊養殖基地。靠山吃山,做強特色產業,抓住布拖黑綿羊這個國家地理標識產品,幫助村民勤勞致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策劃統籌/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記者吳禮暉 曾慶斌
文/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記者陳寧靜 路帥 王駿
圖/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記者王偉楠
編輯:王達
校對:吳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