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愛手工的地圖編輯強行加戲的分割線 ——
東非熱帶稀樹草原被認為是人類的發源地,但它最負盛名的卻是當地的野生動物。
每年的七到九月,草原便上演著各種動物遷徙的畫面。
▲東非稀樹草原
從規模和場面來說,沒有哪個能與塞倫蓋蒂大草原食草動物的遷徙相比。
無數食草動物會轟鳴著穿越炙熱的塞倫蓋蒂大草原,身後揚起陣陣沙塵,去尋找更新鮮的草場。
▲角馬
每年有超過200萬頭動物沿著遷徙路線進行遷徙,總行程超過1600公裡。
其中以角馬(150萬-180萬)、湯氏瞪羚(35萬-45萬)和普通斑馬(20萬-25萬)的數量為最。
▲遷徙的角馬會結成超大群,
排成一列縱隊以「之」字形逶迤前行,
穿越塞倫蓋蒂大草原,
它們會朝著地平線的方向行進。
在這漫長的遷徙之路上,三種動物以一種被稱為「採食演替」的和諧採食順序得以完美共存。
即斑馬採食最高最硬最幹的莖稈,把更軟、更有營養的葉子和莖留給後面的角馬。斑馬和角馬成堆的糞便又促進了湯氏瞪羚喜食的嫩芽的生長。
▲斑馬-角馬-湯氏瞪羚的採食交替。
斑馬採食幹纖維含量高的高草;
角馬偏好低矮的草種;
而湯氏瞪羚是其中最挑食的,
它們更喜歡糖分含量高且多汁的嫩芽。
▲ 角馬遷徙路線示意圖
不過這溫馨的場面還只是遷徙途中的序曲,最驚心動魄的場面隨著馬拉河進入汛期而到來,動物們不得不在少數幾個渡口集結成群,那裡潛伏的鱷魚和洶湧的激流都對食草動物們產生了致命的威脅。
據統計,每年會有多達20萬頭角馬會喪命於此。但事實上,角馬群因驚慌失措衝撞而死的數量遠比鱷魚捕食的要多的多。
▲馬拉河上的「天堂之渡」
(成功渡河就等於到達了水草豐厚的天堂)
遷徙作為自然界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之一,非洲草原的食草動物們以其氣勢恢宏的場面博得了眾多看客的眼球。
殊不知,從巨大的鯨魚到微小的浮遊動物,地球上的許多生物也從未停止過遷徙的步伐。
可是,
人類在石器時代就開始注意到動物遷徙,從那時起,動物遷徙就引起了人類的好奇、驚異,甚至是宗教般的熱忱。
每個社會發展階段都產生了相應的故事來解釋這一神秘的自然現象,而儀式和節日也被發展起來用以紀念這些遷徙動物無休止的來回。
▲位於非洲納米比亞的巖畫,
為人類提供了遷徙物種存在的歷史線索
到了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意識到了許多鳥類都有遷徙行為,有些夏候鳥(如燕和鶯類)會突然消失,他認為這些物種神奇地變換成了冬季出現的不同物種。
他的變換理論在歐洲一直盛行至中世紀。
直到有一天,一位瑞典鞋匠突發奇想,給自家屋簷下築巢的燕子腿上綁了一個小條:上面寫著:燕子,你是那樣忠誠。請告訴我,你在何處過冬?
第二年春天,燕子果然又飛回了鞋匠家,腿上綁了不同的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它在希臘雅典,安託萬家過冬,你為何刨根問底打聽此事?由此,燕子遷徙的謎題才被解開。
18世紀以後,隨著生態學這門學科的誕生,物種分類系統的發明,博物學家在世界範圍內開展探險,發現和命名了數以千計的物種,也慢慢地增進了我們對動物遷徙模式的了解。
進入20世紀後,我們對動物遷徙的了解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發現遷徙對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它使得動物個體能夠逐漸進化,在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在一個地區長期生存的情況下,通過在兩個或多個地區生活而生存下來。
這些具體的原因會包括:
1. 季節更替
2. 潮汐變化
3. 食物缺乏或極端天氣變化
4. 尋找水源或必需的礦物質
5. 尋找配偶
6. 在安全的地點產仔、產卵或育幼
7. 躲避捕食者或寄生類昆蟲等
8. 多種因素共同驅使的結果
▲從遠古時候起,
每逢春秋兩季,
在歐洲上空都能見到灰鶴優美的身影。
在《伊利亞特》中,
荷馬稱灰鶴的召喚聲就如同
逐漸靠近的敵人方陣的聲響一樣洪亮。
時至今日,科學家已經可以通過各種科技設備和手段,系統的研究動物遷徙,甚至可以獲得實時、詳細且多種形式的動物遷徙地圖。
▲利用衛星追蹤技術繪製出的鳥類遷徙路線圖
許多人類曾經認為的神秘旅程,都被記錄下來,看著地圖上色彩鮮豔的線條,讓我們不得不驚嘆,生命的意義高過一切,一切辛勞,都是為了活著。
▲白鯨利用北極浮冰的裂縫,
沿著數百公裡長的傳統路線遷徙
每時每刻,地球上都有數目繁多的動物在陸地、水域和空中進行著或長或短的遷徙之旅。無疑,他們的旅程驚險又讓人著迷。
▲ 孩子們,醒醒吧!
聖誕老人的馴鹿可去不了你家
▲馴鹿活動範圍及遷徙路線示意圖
馴鹿被聖誕老人選中是有道理的,它們是鹿科動物中的遷徙冠軍,也是陸生哺乳動物中一年裡遷徙路程最遠的物種。
不過即便如此,這些持續的漫遊者們也只是會在6-7月自由穿越北半球上一些最大的荒原,從夏季棲息的苔原帶遷往冬季越冬的北部森林(少部分馴養的群落會分布在更偏南的地方),甚至不會到達赤道。
如果聖誕老人真的存在,那南半球的小朋友每年的聖誕節都會在失望中度過。
不過也許會有個例外!海賊王裡的喬巴也是一隻馴鹿,它看起來哪裡都能去的樣子。
已知的數據中,一些馴鹿每年可遷徙6000公裡。
途中,馴鹿能通過視覺地標,電磁場和太陽來確定遷徙路線,保證每年夏季返回苔原中的同一塊繁殖地。
▲一群阿拉斯加的馴鹿穿過鬆軟的苔原,
往北遷至採食地,
並在那裡為即將到來的冬季積攢脂肪。
馴鹿不僅跑的遠,還跑的快,剛出生的幼鹿在只有1天大時,跑步的速度就可以賽過奧運會短跑選手。
歐旅鼠
▲ 我的生活是:
生孩子、坐月子、生孩子、坐月子、
生孩子、坐月子......卒
▲歐旅鼠種群大爆發路線示意圖
數量佔優的雌性歐旅鼠具有超常的繁殖潛力。
在春夏季食物豐富時,每隻雌性個體單次最多能產下12隻幼崽,懷孕周期只有16至20天,兩次懷孕的間隔在一個月左右。它們的雌性後代在2~3周大時,就開始參與繁殖。
因此,一旦條件允許,旅鼠的種群數量會激增,有時秋季的數量可以達到春季數量的200倍。
一定也會有讀者跟我一樣,
對下面這篇課文摘抄非常感興趣
"一對旅鼠從3月份開始生育,
假使它們一年中生了7窩,
每窩12隻,一共84隻,
這是它們的第二代,也就是兒子和女兒。
再假設每胎都是6公6母,則為6對。
20天後,第一胎的6對開始生育,
每胎12隻。
一下子就可生出72隻,
一共可以生6胎,則為432隻。
40天後,第二胎的6對也投入了生育大軍,
它們一共可以生5胎,
若每胎12隻,則為360隻。
以此類推,那麼,
它們的孫子和孫女能有多少呢?
一共可以有1512隻。這是第三代。
不要忘了,40天以後,
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對也開始繁殖了,
它們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隻,
一共可生5胎,為2160隻。
還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
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生出6480隻。
照這樣推算下去,
第五代為25920隻,
第六代為93312隻,
第七代為279936隻,
第八代,
也就是這一年的最後一批為559872隻。
你看看,從3月份的2隻,
到8月底9月初
就會變成1647086隻的龐大隊伍!
就是由於氣候、疾病和天敵的消耗等原因
中途死掉一半,
也還有82萬隻!
天哪,這簡直像是一個天文數字!"
他把推算的結果擺在我的面前,
用手指著那些數字說。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3課
《旅鼠之謎》位夢華
而歐旅鼠的種群規模不可能無節制地以這種速度增長,因此每3~5年,旅鼠由於飢餓和空間的限制,數量會突然下降。
這種循環會不斷重複,並每隔30~35年會有個種群數量的高峰,這時逐漸形成的過度擁擠會驅使旅鼠做大規模的遷徙。
▲當旅鼠的數量激增時,
捕食者的好日子也到了,
如圖中的這隻北極狐的捕獵將變得非常容易,
捕食者的家庭規模也會由於食物的突然增加而擴大。
遷徙的旅鼠群不朝特定的方向移動,它們受極度飢餓的驅使,會隨機向外擴散,穿越村莊、田地,瘋狂的尋找食物。
而在一些特定的地形條件下,大量的旅鼠被迫聚集在狹窄的地域中,由於緊張而變得富有攻擊性,並且不再懼怕人類,甚至有時這些動物會跳下懸崖或試圖遊向大海。
▲歐旅鼠自殺
早期動物學家認為旅鼠遊向海洋是為了尋找古老的家園,就像嚙齒類動物尋找亞特蘭蒂斯一樣。
但是比較令人信服的解釋是:旅鼠在食物被吃光後因為食用有毒食物而產生的瘋狂舉動。
圖片來自網絡
▲ 我能橫行、也愛霸道,
因為:我紅啊!
聖誕島位於印度尼西亞以南,是印度洋上的一個綠色斑點。
當島上雨季的第一場雨降下時,無數的紅色螃蟹會從熱帶雨林中蜂擁而出,奔向海洋去產卵,這就是一年一度的聖誕島紅蟹大遷徙。
▲聖誕島位置示意圖
聖誕島紅蟹屬於陸棲蟹,沒有在淡水中繁殖的能力,所以每年的印度洋季風便成了它們奔赴海洋的信號,在三個月球運行周期內完成遷徙的過程。
這些平時的宅男宅女們要跨越最長4公裡的距離到達海岸,而就是這短短的四公裡,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超過百萬個體死於非命。
▲紅蟹們在遷徙途中會遭遇各種生死考驗
那些能夠成功到達目的地的聖誕島紅蟹主要分兩撥到達。
第一撥雄蟹到達之後會浸泡在海水中補充身體所需的礦物鹽分和旅行過程中喪失的水分,然後再尋找距離內陸較近的平坦海岸挖洞,相互爭鬥來佔領最佳的領地。
當第二撥幾乎都是雌蟹的群體蜂擁而至時,它們會在洞穴中或洞穴附近與雄蟹交配,交配後雄蟹會返回森林,而雌蟹則留在洞穴中哺育受精卵。
▲成功到達目的地的聖誕島紅蟹
雌蟹會在洞中繼續停留兩周,等待受精卵全部成熟,然後在夜色中爬出來,在下弦月的高潮時將卵拋向海中。
成群的雌蟹會在較低的環繞島嶼的懸崖頂端聚集,它們震動身體,輕輕拍打卵的邊緣,這些卵在落水時會破裂,數以億計的在顯微鏡下才可見的蟹類幼蟲會把整個海面染成血紅色,之後雌蟹會返回森林採食和恢復。
接下來的四周,幼蟹需要足夠好的運氣躲過聞風而來的捕食者,並最終發育為成體返回雨林。
▲聖誕島紅蟹遷徙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政府和居民非常關照這些橫衝直撞的小傢伙們,甚至為它們專門修建了遷徙公路,更是在遷徙季節視情況封閉公路或者鐵路,儘量降低人類活動在遷徙過程中產生的威脅。
▲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
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
座頭鯨是已知哺乳動物中遷徙距離最長的物種,它們從熱帶海域遷徙到食物豐富的極地海域,然後再返回熱帶海域。
▲座頭鯨遷徙路線示意圖
對座頭鯨來說,吃飽肚子比一切都重要,即使是極地的冰冷海域也值得一去。
在北極,營養豐富的上升流促使微小植物大爆發,從而支撐起了一個多產的生態系統,包括浮遊動物、魚類、烏賊和大型捕食者。在那裡座頭鯨們可以享受盛宴。
在這裡,可以看到座頭鯨進化出的鯨類中特有的合作捕食方式——泡沫網捕食法:3~4隻座頭鯨合作,把魚群或磷蝦群趕成一個密集的群,再呼出泡沫包圍這些驚慌的魚群,阻住它們逃跑的路線。
▲座頭鯨泡沫網捕食法
不過幸福時刻總是短暫的,當海水溫度下降時,浮遊動物都會到海底休眠。
座頭鯨在填飽肚皮後,每條會增加約10噸的鯨脂。酒足飯飽的鯨魚們會沿直線遷徙至溫暖的低緯度海域交配和產仔。
從地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南北半球都有座頭鯨的分布,它們分別在不同的時間到達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是極少相遇,因此雖是同一個物種,基因型卻有很大的差別。
▲ 只有強者才配擁有後代
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紅大麻哈魚溯流而上,把整條河染成血紅色,產卵後就死去。
過去,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紅大麻哈魚大遷徙會阻塞整條河道,使河岸決堤,這些地區的居民每年都要慶祝它們的回歸。
▲紅大麻哈魚的遷徙路線示意圖
紅大麻哈魚出生於淡水、生活於海洋。
當它們在四歲齡時會洄遊到出生地完成繁衍的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陷入一場與水流的無休止鬥爭中,這中間還要穿越湍流和瀑布,從奔湧的水流中不顧一切地掙扎而上。在此期間它們並不進食,而是消耗儲存在身體中的厚脂肪層。
它們的遷徙充分體現了「適者生存」的法則——只有最強壯的個體才能到達上遊,並將基因傳遞給後代。
▲洄遊旅途艱難險惡
紅大麻哈魚通過記憶和敏銳的嗅覺而獲得令人驚訝的返回出生地的能力。
在艱難的遷徙過程中,生殖激素會促使雄紅大麻哈魚的形狀變得很奇怪:它們的下頜會變成鉤狀,稱為「倒刺」;平滑的背部會隆起;雌雄魚也都會改變顏色。它們的頭部變綠,銀色的背部會變成深紅色。
當紅大麻哈魚最後抵達產卵地時,這裡富含氧氣的水和粗糙不平的砂礫水底能保證它們的卵在整個冬天的發育。
所有雌紅大麻哈魚在產卵後的數周內都會筋疲力盡而死,屆時淺水區會布滿紅大麻哈魚的屍體。這些漸漸腐爛的屍體會成為熊、白頭海雕和狼的食物,並將重要的養分返還至淡水食物鏈中。
不幸的是,由於紅大麻哈魚的遷徙總是遵循一個固定的模式,人類對河流的改造增大了洄遊的危險係數,甚至有些區域的紅大麻哈魚已經滅絕。
▲ 別人遷徙都是為了吃,我遷徙是為了不被吃
南極磷蝦群是有記錄的世界上最大的動物集群,當它們以極大的數量遊過南大洋時會將海面染成紅色。
這些數量眾多的類蝦甲殼動物會隨著每年海冰的融化和凍結而運動,同時也作為食物,養育著從企鵝到鯨類的眾多動物。
▲ 南極磷蝦遷徙示意圖
磷蝦的壽命在5年左右,每年冬季在冰蓋下遷徙。成年磷蝦冬季在極地的6個月內,幾乎不採集任何食物,而是靠前一個夏季積攢的脂肪越冬,它們會縮小體型、減慢代謝速率、外表會退回幼體時的模樣,甚至吃掉自身的外殼來維持生存。
當夏季來臨,浮冰融化,南極磷蝦喜食的硅藻突然大爆發,此時南極磷蝦群的規模達到頂峰,它們經常綿延數公裡。
為了安全起見,南極磷蝦每12個小時就沉入更深的海水中,躲過多數捕食者的攻擊,12個小時後再浮到海洋上層。這種日遷徙每天都在重複,直到冬季海面結冰,南極磷蝦群被迫擴散時為止。
南極磷蝦作為南極地區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是南極食物鏈的基礎,無數隻磷蝦被所有更高級的生物所採食。
不幸的是,由於氣候變暖以及人類無休止的捕撈,它們的種群數量已被證實下降了80%,長此以往,必將給南極脆弱的生態系統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北極燕鷗
▲ 如果你們早就認識我,
就不會再有夸父逐日的故事了
北極燕鷗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和南極浮冰邊緣間進行驚人的環球航行,消耗巨大的能量。
它們當中的某些個體會在一年內既經歷北極的夏季又經歷南極的夏季,比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都要經歷更多的白晝。
▲北極燕鷗的遷徙路線
出於對太陽的熱愛,北極燕鷗竭盡全力遷徙更遠的距離,一些個體每年的遷徙距離可達5萬公裡,終其一生也許總裡程會接近百萬公裡。
它們的繁殖地在夏季平均每天接受18到24小時的光照。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內,它們能夠配對,建立和維護活動區域,撫養後代,再一起返回海洋生活。
因為北極燕鷗的全球性遷徙特性,
它們也是唯一一種在地球上7個大陸都固定出現的鳥類。
▲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
我對食物的嚮往
沙漠蝗蟲種群會不時爆發。
這些昆蟲會變成貪婪的遷徙型,並往周圍地區大規模入侵。
蝗群會快速達到災難的規模,它們飛過之後的所有地方就只剩下了光禿禿的莖梗。
▲沙漠蝗蟲的遷徙
一個非洲沙漠蝗蟲群的生物量(體重)大得驚人。
其中最大的蝗蟲群包括500億隻個體,覆蓋面積達1 000平方千米,需要6個小時才能完全飛過你的頭頂。這種大小的蝗蟲群一天可吞食足供500個人吃一年的莊稼。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巨大的昆蟲群通常在數天內就不知從何處冒出來。
想要預測沙漠蝗蟲種群何時爆發異常困難。
▲一位農民在竭力保護自己的農田不被蝗蟲毀壞,
但一切都是徒勞的。
儘管被命名為沙漠蝗蟲,但它們對棲息地卻毫不挑剔。
它們能在任何開闊或半開闊的地域生存,平時不甚引起注意的物種一旦遇上連續降雨就會變成災難。
不斷的繁殖和變異使得蝗蟲數量呈指數上漲,不久以後,它們就以密集的大群出發,藉助風力完成極遠距離的遷徙,它們遠行的目的只有一個,尋找新的領地產卵。
▲被蝗蟲侵害的土地
最嚴重的沙漠蝗災能夠入侵非洲和亞洲約3 0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相當20%的地球陸地面積,所過之處有如世界末日的情景。而通常能夠令其消亡的方式是:食物缺乏、被捕食、疾病或惡劣的天氣。
家燕
▲ 還叫我家燕?
我們年年都能出國遊,你呢?
作為北半球最受人喜愛的遷徙鳥類之一,家燕通常和春季的到來相關,也一直被認為是好天氣的預兆。
▲家燕的遷徙路線示意圖
家燕的到來確實可以看作是非常可信的春季的預兆,而且繁殖地非常固定,它們會年復一年返回同一片繁殖地。
它們在北半球除了北極地區以外的廣闊地域繁殖,南半球在澳大利亞和北非的乾旱地區以外的地方越冬。
和多數小型食蟲類鳴禽不同的是,家燕主要在白天遷徙,因此可以在飛行時捕捉食物(這一規律的最大例外是,它們在大型沙漠,如撒哈拉沙漠上空連續飛行時,則會選擇在涼爽的夜間捕食)。
家燕每天清晨出發,傍晚時聚集成數百隻的大群,棲息在水中濃密的蘆葦葉上躲避陸地上的捕食者。一些家燕,尤其是未成年的個體通常在特定的棲息地待幾周,然後再繼續前行,這意味著家燕的南北遷徙與其他長距離的遷徙者相比相當緩慢。
以上,
幾個例子就可以證明動物遷徙無疑是自然界最令人著迷的奇觀之一。不過我們通常都會在電視上看見非洲是觀察動物遷徙的熱點區域。實際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區,也是近距離觀看遷徙行為的絕佳地點。
動物的遷徙複雜而又神秘。
人類也是地球上「運動中的生命」中的重要一員,
從遠古人類的全球遷徙,到現代人類最大規模的遷徙——城鎮化。
我們與動物,其實都只有一個目的——為了更好的生存。
然而,我們很少在意其他物種的遷移,只看到眼下通往前方的路。
氣候變化給敏感的遷徙動物帶來了致命的威脅。
動物可能無法再適應各種驚人的變化,無法再承受更大的傷害。
當然,隨著可持續發展、全球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等行動的開展,
未來,我們需要對動物遷徙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需要全球範圍內廣泛的生態治理與恢復,
讓地圖上的遷徙路線不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