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是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白玉蝸牛是人類通過長期的反覆的改良、篩選、培育而成的,所以,在人工養殖過程當中,我們就要儘可能的模擬適合蝸牛生長、繁殖的環境,讓其在人工造就的這個環境中健康快速的生長。
室外養殖省時省力、既縮短生長周期、又提高經濟效率、應予以大力推廣
野外放養;選擇陰暗潮溼、背風避光、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相對清靜的場地。周圍搭建防逃圍欄,地表布置好供蝸牛棲息的各類雜物(最好事先種上青綠飼料或菜類),形成蝸牛生長的人工綠色植被,挖好排水溝,投入種螺,一般每畝可放養種螺2000隻,任其交配、產卵、孵化、生長,每天中、下午灑水幾次,有條件的話,最好安裝管網和萬向式噴頭,每遇高溫日大天氣,既可保證蝸牛的溼度需要又減輕勞動強度,灑水質量也很好
在室內養殖時,在該房屋內搭建層墊箱式水泥池或擺放木箱用以放養。此外!還可以利用大棚、房前屋後的空地、坑道,地下室,防空洞、山洞和其他人防工事養殖。一般來說,對於初養者來說由於各方面尚處在探索階段,我們認為一般以木箱放養較為合適,因此!這裡重點介紹一下木製飼養箱的製作方法:
飼養箱的規格可根據飼養室面積確定。飼養箱加蓋後的高度應在20至25、長60、寬45釐米左右,板材厚度為1.2釐米,最好用杉木板或其它舊木板,飼養種蝸牛的飼養箱不必清縫,有利於通風透氣和觀察灑水。放養小蝸牛的飼養箱則應做得嚴實一些,以防外逃。
選擇含腐殖質相對豐富且疏鬆的沙性菜園土,嚴防採用有螞蟻活動的或剛施用過化肥農藥的菜園土作飼養土用,待用的飼養土最好經過暴曬,進行殺蟲滅菌處理。
選擇適應性強,大小適中(一般在30克以上),肉質潔白,飽滿沉重,反應靈敏的,並在室內養殖的白玉蝸牛做種。
正常情況下,種蝸牛年產卵四次,平均每次150粒左右,可是!一些白玉蝸牛養殖戶的養殖方式基本正常,且種螺生長也很健壯,可就是遲遲不肯交配產卵,究其原因,主要是蝸牛的性腺受到抑制,沒有促使其發育發情。現將促使其交配產卵的技術要求大致介紹如下:1、增加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動物性飼料和礦物質飼料的比例。據一些養殖戶的經驗,種螺的精飼料配比是:玉米粉40%、麩皮30%、黃豆粕13%、乾酵母2%、魚粉5%、貝殼粉10%,有條件的話,還可適當加點蛋氨酸、賴氨酸,這對促使其性腺發育有很大好處。2、適當增加光照。常說白玉蝸牛有喜暗畏光習性,實際上白玉蝸牛的生活、生長、繁殖也需要一定的光照。種螺若長期飼養在黑暗的環境中,會極大地抑制它們的交配產卵,因此,白玉蝸牛不宜飼養在長期的、黑暗的環境中,而應該每天給種螺保持10來個小時的光照,以紅色光線為佳,一般在30平方米的室內安裝一個25瓦的紅色燈泡即可,以刺激和促進種螺性腺的發育和成熟。必要時,可直接將種螺移至室外,但切忌太陽強光的直射。3、增加放養密度。常規的種螺放養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200隻左右,這對一般種螺的性腺剌激就較為冷落,具體方法是:先根據種螺的數量選擇一隻或數隻木箱放入種螺,以半箱為宜,不得投放飼料,蓋好箱蓋又保持通風,待10來個小時以後,再分移至原養殖處,放養密度以每平方300隻左右為佳,待種螺基本交配後,再按常規密度放養。 蝸牛的產卵率很高,可以產出體重三分之一的卵,因此!蝸牛產卵後極易造成虛脫,此時如果剛好溫、溼度欠佳或平時管理不善,極易引起死亡,一般情況下百分之十的死亡率還是算正常的。
母螺產卵後,因卵的表面有一層保護膜,所以不能用手直接接觸蝸牛卵,要用調幹及時地將卵收集起來,放入孵化箱,孵化箱的規格為50乘以25乘以10公分,以陳舊杉木為佳,箱底層先放一公分的沙性飼養土,然後放上蝸牛卵,再在蝸牛卵上覆蓋一公分左右的沙性土即可,然後每天給予噴水(霧狀)兩次,溼度為滋潤,也就是說孵化箱裡的孵化土用手捏之成團撒之成沙即可,這樣,在25度左右的溫度中大約12天左右被孵化出來,溫度越高孵化時間越短,幼蝸牛孵化出來以後,用小調幹把它撿出投入飼養箱餵養。
白玉蝸牛的食性廣而雜,是雜食性動物,常用的青綠飼料有:含有大量葉綠素及多種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蔬菜、某些樹葉、水生植物、多葉農作物的莖葉,如:大白菜、萵苣、包菜、絲瓜、豆類及各種瓜果、滕本植物的葉等都是蝸牛的上好飼料。同時也可以選擇一些適口性較好的如:玉米粉、米糠、等精飼料或適量的小雞、小豬料等,並把所餵飼料用水攪拌至半溼,同時,在養殖土中,可以添加陳舊的熟石灰,使其有適量的鈣質得以補充,特別是種蝸牛,此項尤為重要。冬季保溫得當時,白玉蝸牛的食量並不減少,只要適當提高食料質量,保溫期間也能正常生活生長。同時,也要保證營養全面,不要長期投餵單一飼料,間隔一段時間調換一種蝸牛喜食的青綠飼料。做到多種飼料混合配製。堅持隔天清除殘料糞便,將地面打掃乾淨。另外!在幼蝸牛長到碗豆般大小以前,不必投餵精飼料,應適當餵的差些!否則!你的蝸牛會養的園園胖胖的,個體長的不理想,性成熟過早從而導致品質退化。餵飼料時可以把青飼料直接鋪放在飼養土的表面,然後將配製的精飼料均勻地撒在青飼料上面,並適當噴水滋潤。
白玉蝸牛的最佳生長溫度為22至30度,18度以內將逐漸停止進食,15度以內部分蝸牛將進入半冬眠狀態並可能對其造成凍害,夏天35度以上少量露天蝸牛將處於夏眠狀態,此時應對它們進行灑水,增加溼度,降低氣溫,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該用遮陽網擋住太陽,避免暴曬,否則:容易使蝸牛因高溫暴曬引起脫水縮殼。
白玉蝸牛屬「陸生貝殼類」動物,雖然不似田螺生活在水中,但也需要有較高的環境溼度和土壤溼度,特別是在夏天高溫期間,一定要注意及時噴水,溼度不夠易造成夏眠仍至脫水縮殼,停止生長。白玉蝸牛對溼度非常敏感,溼度的高低如同溫度一樣,直接影響到它的生長速度,那麼,溼度究竟要多高為好呢!我們不妨利用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即:以飼養土為例,用手捏之成團、撒開丟之成沙,我們簡稱它為「捏之成團,撒之成沙」,用力一抓基本上沒有乾裂和水份被擠出為宜。若螺殼發白,沾附的泥土乾燥,則是溼度過低所至,而螺殼明顯滋潤的則較為適宜。除此之外!飼養土要保持疏鬆,一般情況下要求每月更換一次飼養土。總之!養殖白玉蝸牛要遵循高溫、高溼、高鈣的簡稱「三高」的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