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批仍在堅持手作雞毛撣子的匠人……

2020-11-28 騰訊網

招募進行中

杭州七堡地鐵站匠人街區持續招募中

詳情請點擊匠人街區招募

隨著九十年代後吸塵器的普及,用雞毛撣子的人越來越少,時至今日,雞毛撣子甚至已經面臨即將消失匿跡的困境,成為一代人永遠的回憶——等等,我說的是真正的雞毛撣子:

而不是這樣的「雞毛撣子」:

據說雞毛撣子始於夏代,有一個名為少康的人,偶然看見一隻受傷的野雞在地上緩慢爬行,它經過的地方灰塵肉眼可見的少了許多,少康便由此想到在竹條上加雞毛來清理灰塵,這便是雞毛撣子最早的由來。因此,真正的雞毛撣子,得滿足一個最基本的條件——用雞毛,而不是塑膠、絨布等材質製作。

雞的羽毛上有疏水油脂,不易吸附灰塵,也不易產生靜電,是製作除塵工具的上好材質。從前的手藝人講究,要取活公雞身上的「三把毛」,即尾毛、背毛、頸毛,精挑細選後再排把、消毒、晾曬、塗膠… 一個雞毛撣子做成,總共有十幾道工序,需要花費3到4天,相當費時費力,但質量也驚人的好。因為雞在我國自古以來便是「闢邪門神」,且「雞」與「吉」諧音,「撣子」與「膽子」諧音,所以過去一些地方有用雞毛撣子做陪嫁的習慣,寓意為出嫁的閨女壯膽,祝福她婚後生活吉祥如意。這些被姑娘們帶到婆家的雞毛撣子,往往被新組成的家庭一用就是一輩子。洗一洗,曬一曬,越用雞毛越光鮮,老手藝人紮實的功底在此體現無遺。

但現在,由於製作工序繁瑣、造價高、利潤低等原因,傳統雞毛撣子在市場上幾乎已經完全被價格低廉,可批量化生產的塑料除塵工具取代,全中國仍在堅持手工製作雞毛撣子的匠人已經屈指可數,寥寥無幾,津門蔡氏便是其中之一。

蔡氏貢撣第四代傳人蔡成浩先生

蔡氏先祖曾為清庭御用撣子匠,後因清朝衰敗軍閥割據舉家遷往天津,自此便在天津扎了根。蔡成浩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撣子製作時只有13歲,那難聞的氣味和又髒又累的過程都讓他很不喜歡,然而蔡家「允許不幹,不許不學」的祖訓還是逼得他在15歲時開始正式隨父親系統學習制撣手藝。

做一把蔡氏貢撣一共需要18道工序,而第一道工序,便是最關鍵的一步——挑選翎毛。好的翎毛應當質地輕薄、色澤鮮亮,輕輕一吹,靈動得如同仍長在雞的身上一樣。通常需要取上百隻乃至上千隻同色公雞身上的「三把毛」,經過嚴格的二次挑選,才能收集一把蔡氏貢撣的原材料。這些雞毛要經過由多味中藥製成的藥物高溫消毒,完全去除異味後才能投入製作。

除了挑翎毛,綁紮也很需要下功夫。怎麼樣才能把雞毛扎得就好像還長在雞脖子上一樣?訣竅在於:撣子的藤杆與雞毛根部要垂直,雞毛的尖端與藤杆則必須平行。難點卻是:無論多大多長的雞毛撣子,都必須得一氣呵成。這樣扎出來的雞毛撣子才層次分明,有最好的除塵效果,且寧折不散。

做貢撣是一門十分辛苦的手藝,常年在高溫下忍受塵埃碎羽,完全依靠臂力和膀力進行長時間的扎制,所能賺取的利潤卻十分微薄,因此自1955年後,蔡家人便陸續進了工廠上班,貢撣製作手藝後繼無人。直至2004年,在機緣巧合之下,蔡成浩才重拾這門祖傳技藝,並通過自己的鑽研與探索,為傳統雞毛撣子賦予了現代美感與藝術價值,以藝術品的姿態重新面世。

「我希望蔡氏貢撣後繼有人,能把這門絕技傳下去。」蔡成浩說。

從「不喜歡」到「傳下去」,蔡老先生用了大半輩子才理清自己對這門祖傳手藝的情感,並成功的探索出了適合蔡式貢撣的商業模式。據悉,由津門蔡氏出品的貢撣價格從幾十元到十幾萬不等,最貴的一把價值18萬,由歷代蔡氏族人所積攢的上等翎毛製作而成,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先進的網際網路和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從側面幫助蔡家將這門手藝傳承了下去,而在對岸的寶島臺灣,雞毛撣子與撣子匠的現狀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津門蔡氏出品的貢撣

一輩子都在做雞毛撣的陳忠露老師,被臺灣媒體形容為「臺灣最後的雞毛撣匠人」。

陳忠露

彰化豐澤村,曾是臺灣重要的雞毛撣子生產地。天氣好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雞毛撣子樹」搬出來曬日光浴,那是陳忠露自小就熟悉的場景。

陳忠露與老伴兒

初中畢業後,陳忠露便跟著父輩開始學習雞毛撣子製作工藝,至今還和妻子使用著這自一甲子前傳承下的老方法。夫妻兩協力合作,左手轉木棒,右手挑雞毛,再將它們一片一片的粘上木棒,腳下一踩一踏,棉線便順著木棒緊緊的纏繞上雞毛,直至它們從「個體」變成柔軟的「一群」,用肉眼不可見縫隙,而蓬鬆柔軟的羽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用傳統工藝製作而成的雞毛撣子質量有多好?隔壁村七十多歲的老太太,結婚時陪嫁的那一把由陳忠露父親製作的雞毛撣子,竟然從當年用到了現在還沒壞!每每提及這件事,陳忠露都會露出驕傲的笑容,這也是他仍舊堅持純手工製作雞毛撣子的原因。陳忠露夫妻淳樸地認為,顧客付錢買了東西,那東西的品質就必須得好,最好能好到讓人用上一輩子,完全沒想過質量太好從商人的角度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大半輩子過去了,陳忠露見證了豐澤村的雞毛撣子是如何從昌盛到衰落,再到如今全村僅剩三戶人家仍在勉強堅持,試圖守候這一份珍貴的傳統。

面對無人傳承的困境,陳忠露倒相對坦然,「我和老伴兒年紀大了,把工作當成愛好,藉此認識朋友,就很有樂趣。但是年輕人上班一個月可以賺好幾萬(臺幣),靠做雞毛撣子怎麼賺的到?」似乎在陳忠露的看法中,這項傳統工藝的失傳是必然。

其實,雞毛撣子作為過時的除塵工具,被時代淘汰是必然的結果,但這絕不意味著人們應該默認一門傳統工藝消亡的命運。我們可以用塑膠撣子取代雞毛撣子,再用更高級的智能設備取代塑膠撣子,不斷的升級工具,換取最好的使用體驗,但文化不是工具,文化一旦消失就再也不復存在。當一個民族的傳統工藝一個個成為古老的傳說,背後的美與意義再無人探討之時,世界又該如何從人種特徵以外,清晰的將這個民族與其他種族區分出來?

第二自然一直關注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我們希望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您與我們共同思考:如何賦予正在消失的老物件新的價值,使傳統工藝能夠代代相傳下去?畢竟單靠匠人們的努力所能產生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期待您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看法。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編輯丨zhizhi

排版丨短歌

相關焦點

  • 雞毛撣子傳統手工扎制工藝瀕臨失傳
    隋振平在為扎制的雞毛撣子塗膠。 隋振平在檢查做好的雞毛撣子。 雞毛撣子,人們並不陌生。過去雞毛撣子是百姓居家撣灰除塵的常用工具。而如今,在生活中已很難見到它的蹤影。不過,在鄉村的一些角落,還有一些老手藝人在從事雞毛撣子的行當。    12月18日,記者來到開發區東城街道辦事處隋莊村,走訪了72歲的老藝人隋振平。相傳清光緒年間,隋莊村一老技師背著自製的雞毛撣子去邯鄲銷售,被出巡至此地的光緒皇帝看中,當即全部買下,留歸宮廷使用。    走進隋振平的家,老人正坐在門口專注地扎制雞毛撣子,他的老伴坐在桌子前挑揀著雞毛,身旁一臺老式收音機播放著戲曲。
  • 奶奶的雞毛撣子
    原標題:奶奶的雞毛撣子  奶奶是奶奶,更是禪者。  奶奶生活在穆莊。是穆莊人,大都屋裡擺放著花瓶,花瓶有大有小,無論大小,裡面普遍插著奶奶扎的雞毛撣子。  雞毛撣子可以裝飾,可以除塵,有雄性公雞毛的撣子,可以闢邪。
  • 聊城藝人不舍老手藝 租院專門扎雞毛撣子
    記者 許金松  2006年,紅極一時的電視劇《行走的雞毛撣子》中講述了民國初年,有香木鎮。香木鎮以香溪西側耿家為首戶,耿家憑撣子聞名。撣子用雞毛扎就,普普通通的手藝,經耿家之手扎出了名堂。光緒年間,耿家的一把紅光寶撣,竟讓宮裡花了二十萬兩白銀。  而在現實生活中,民間的雞毛撣子做為一種老手藝,更多是發揮著養家餬口的功能。
  • 「雞毛撣子」背後的故事(圖)
    《大豪門》劇照  本報訊一部描寫家族詭異懸疑的傳奇故事《大豪門》(又名:《行走的雞毛撣子  道具之昂貴一把雞毛撣子價值幾千元  《大豪門》改編自東北作家白天光的小說《行走的雞毛撣子》。故事講述的是江南曾以扎雞毛撣子之絕藝受皇室御封的耿姓大戶人家,為了維護此項絕世手工技藝的傳承與榮耀,歷經家族興衰、人間辛酸的傳奇故事。劇中擁有扎雞毛撣子絕世手藝的靈魂人物「耿老爺子」由寇世勳扮演,潘虹則扮演他的妻子。
  • 江南百景圖雞毛撣子有什麼用 雞毛撣子作用詳細介紹
    江南百景圖雞毛撣子有什麼用,江南百景圖雞毛撣子是一個新上線的道具,江南百景圖雞毛撣子有什麼用呢,還不清楚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這篇關於江南百景圖雞毛撣子作用一覽吧。
  • 「行走的雞毛撣子」(2006.02.10)
    蔡成浩十幾歲就跟父親學了一手做撣子的手藝,只是後來進了工廠沒時間做撣子,加上用撣子的人也越來越少,以至下崗好幾年他都沒想過用這門手藝賺錢。2003年,當時家裡養的幾隻小貓很愛玩羽毛,蔡成浩的老伴就到街上賣雞毛撣子的土產店撿些雞毛回家。
  • 《江南百景圖》雞毛撣子作用介紹
    在江南百景圖手遊中雞毛撣子有什麼用呢?雞毛撣子在現實生活中都是用於打掃灰塵用的,那麼遊戲中的雞毛撣子有什麼用呢?
  • 《行走的雞毛撣子》故事梗概
    香木鎮以香溪西側耿家為首戶,耿家憑撣子聞名。  撣子用雞毛扎就,普普通通的手藝,經耿家之手扎出了名堂。光緒年間,耿家的一把紅光寶撣,竟讓宮裡花了二十萬兩白銀。  傳到耿佩奇耿老爺手裡,世道變了,可撣子的名聲和價值沒變。  耿家每年只出一把撣子,五萬塊大洋一把,山外的達官貴人還得排著隊來請。
  • 華為有一把「雞毛撣子」
    任正非把「自我批判」比喻成用雞毛撣子撣灰塵。華為歷史中出現的「馬電事件、呆死料獎、孔令賢事件」說明,和人性對抗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人性喜歡批判別人,不喜歡自我批判。但是一家公司只有營造自我批判的氛圍和機制,才能真正及時暴露出問題。
  • 聊城雞毛撣子手工扎制技藝面臨失傳
    但隨著各種除塵工具推陳出新,雞毛撣子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雞毛隋」也已名不符實,家家戶戶做雞毛撣子的盛世不復存在,只有幾位老人堅守老手藝,隋德峰就是其中之一,守著老手藝,他擔心以後會失傳。歷史悠久興盛一時提起雞毛隋村,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它的由來。據稱,從明朝中期開始,「雞毛隋」家家戶戶都以扎雞毛撣子、雞毛扇子為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 老北京人家,必備的雞毛撣子,你還記得嗎?
    猜想這一定是雞毛的作用,於是抓來幾隻野雞拔下毛來製成了第一把掃帚。這就是雞毛撣子的由來。 在過去,北京人家必備雞毛撣子,既是實用工具,又是裝飾擺設。雞毛柔軟吸塵,不傷器物,掃個桌面櫃面,邊邊角角輕巧方便,使用完撣子在屋外磕打磕打就玩事。買賣鋪戶也備著撣子,隨時撣掃浮土,保持清潔。
  • 大連街頭現天價雞毛撣子 千元一把堪比工藝品
    ,他叫賣的雞毛撣子有大有小,有長有短,花色各異,價碼不一,其中最長、最大的一把純黑色雞毛撣子開價1000元。他指著插在自行車前邊的幾個小的雞毛撣子,說:「這個120元,這個85元。」而插在車後的雞毛撣子則是350元,有的過千元。  價格貴是因為雞毛好  記者詢問這雞毛撣子為何這麼貴。他說:「這黑色的雞毛撣子用的毛都來自公雞的毛,毛特別好。」
  • 聊城90後小夥網上賣雞毛撣子 老行當迸發新活力
    走進張立明的手工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把把蓬鬆飄逸的雞毛撣子,兩張木桌,三盞檯燈,四五個馬扎,五六個忙碌的手工藝人,讓這個手工作坊顯得簡易古樸。  據張立明回憶,他家幾輩人都以扎制雞毛撣子為生,他從小便耳濡目染,十幾歲起開始學習製作,將這門手藝活傳承了下來。如今他已年近六旬,扎了大半輩子的雞毛撣子,手藝十分精湛,津津樂道地向記者說起雞毛撣子的製作技巧。
  • 雞毛撣子220元一把 好毛短缺是價高原因(圖)
    2013-11-29 11:16:50  來源:膠東在線  [大中小] 一過路司機在選購雞毛撣子  膠東在線網11月29日訊(通訊員 孫政黎 任強) 「手工雞毛撣子嘞……」11月28日上午,煙臺萊州市文峰路街道陽關路口,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在叫賣雞毛撣子——他騎著一輛自行車,車上插著大小不小、顏色各異的雞毛撣子十多把。
  • 西伯利亞森林貓太霸氣了,簡直是行走的雞毛撣子!
    最後再來吸一波閃閃發光的「雞毛撣子」,也是讓人感嘆,或許毛絨絨超蓬鬆的大尾巴才是大貓Sterling的本體啊!
  • 這隻貓咪簡直就是行走的雞毛撣子
    它,邁著霸氣的步伐;它散發出迷人的氣質;它頂著一個雞毛撣子...這隻行走的「雞毛撣子」叫做Sterling,是一隻西伯利亞森林貓。而西伯利亞森林貓屬於最大型的貓咪品種之一,毛量爆棚也是它們的一大特點!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樣一隻雞毛撣子
  • 西伯利亞森林貓太霸氣了,簡直是行走的雞毛撣子
    下面這隻行走的「雞毛撣子」名叫Sterling,邁起步來特別有氣勢。最後再來吸一波閃閃發光的「雞毛撣子」,也是讓人感嘆,或許毛絨絨超蓬鬆的大尾巴才是大貓Sterling的本體啊!
  • 雞毛撣子沐浴露水桶三張圖什麼意思 半桶水一把拖把內涵解釋
    近日有一些網友小夥伴跑來問小編雞毛撣子沐浴露水桶什麼意思,一個雞毛撣子一瓶沐浴露一個水桶桶裡有半桶水是什麼意思呢?起初小編也是一臉懵逼的,不過為了幫助各位小夥伴,小編還是特意帶來了此篇文章。
  • 大尾巴西伯利亞森林貓,可萌可霸氣,簡直是行走的雞毛撣子啊
    本文轉載自「英國那些事兒」 下面這隻行走的「雞毛撣子」名叫Sterling,邁起步來特別有氣勢。 最後再來吸一波閃閃發光的
  • 雷碧霞:如何將「一地雞毛」紮成「雞毛撣子」
    在旁人看來,雷碧霞的人生簡直是「一地雞毛」,14歲生了場大病花光了家裡積蓄,17歲父親因病去世,21歲結婚嫁人,新家有大自己15歲的丈夫、3個小娃娃、再加一間破土房,最艱難的時候家裡二毛錢一卷衛生紙也買不起,但奇就奇在,這個一沒文化、二沒本錢的女人,最後不僅自己創業當了老闆,還帶著其他貧困戶一起脫了貧,硬是把「一地雞毛」紮成了漂亮的「雞毛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