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進行中
杭州七堡地鐵站匠人街區持續招募中
詳情請點擊匠人街區招募
隨著九十年代後吸塵器的普及,用雞毛撣子的人越來越少,時至今日,雞毛撣子甚至已經面臨即將消失匿跡的困境,成為一代人永遠的回憶——等等,我說的是真正的雞毛撣子:
而不是這樣的「雞毛撣子」:
據說雞毛撣子始於夏代,有一個名為少康的人,偶然看見一隻受傷的野雞在地上緩慢爬行,它經過的地方灰塵肉眼可見的少了許多,少康便由此想到在竹條上加雞毛來清理灰塵,這便是雞毛撣子最早的由來。因此,真正的雞毛撣子,得滿足一個最基本的條件——用雞毛,而不是塑膠、絨布等材質製作。
雞的羽毛上有疏水油脂,不易吸附灰塵,也不易產生靜電,是製作除塵工具的上好材質。從前的手藝人講究,要取活公雞身上的「三把毛」,即尾毛、背毛、頸毛,精挑細選後再排把、消毒、晾曬、塗膠… 一個雞毛撣子做成,總共有十幾道工序,需要花費3到4天,相當費時費力,但質量也驚人的好。因為雞在我國自古以來便是「闢邪門神」,且「雞」與「吉」諧音,「撣子」與「膽子」諧音,所以過去一些地方有用雞毛撣子做陪嫁的習慣,寓意為出嫁的閨女壯膽,祝福她婚後生活吉祥如意。這些被姑娘們帶到婆家的雞毛撣子,往往被新組成的家庭一用就是一輩子。洗一洗,曬一曬,越用雞毛越光鮮,老手藝人紮實的功底在此體現無遺。
但現在,由於製作工序繁瑣、造價高、利潤低等原因,傳統雞毛撣子在市場上幾乎已經完全被價格低廉,可批量化生產的塑料除塵工具取代,全中國仍在堅持手工製作雞毛撣子的匠人已經屈指可數,寥寥無幾,津門蔡氏便是其中之一。
蔡氏貢撣第四代傳人蔡成浩先生
蔡氏先祖曾為清庭御用撣子匠,後因清朝衰敗軍閥割據舉家遷往天津,自此便在天津扎了根。蔡成浩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撣子製作時只有13歲,那難聞的氣味和又髒又累的過程都讓他很不喜歡,然而蔡家「允許不幹,不許不學」的祖訓還是逼得他在15歲時開始正式隨父親系統學習制撣手藝。
做一把蔡氏貢撣一共需要18道工序,而第一道工序,便是最關鍵的一步——挑選翎毛。好的翎毛應當質地輕薄、色澤鮮亮,輕輕一吹,靈動得如同仍長在雞的身上一樣。通常需要取上百隻乃至上千隻同色公雞身上的「三把毛」,經過嚴格的二次挑選,才能收集一把蔡氏貢撣的原材料。這些雞毛要經過由多味中藥製成的藥物高溫消毒,完全去除異味後才能投入製作。
除了挑翎毛,綁紮也很需要下功夫。怎麼樣才能把雞毛扎得就好像還長在雞脖子上一樣?訣竅在於:撣子的藤杆與雞毛根部要垂直,雞毛的尖端與藤杆則必須平行。難點卻是:無論多大多長的雞毛撣子,都必須得一氣呵成。這樣扎出來的雞毛撣子才層次分明,有最好的除塵效果,且寧折不散。
做貢撣是一門十分辛苦的手藝,常年在高溫下忍受塵埃碎羽,完全依靠臂力和膀力進行長時間的扎制,所能賺取的利潤卻十分微薄,因此自1955年後,蔡家人便陸續進了工廠上班,貢撣製作手藝後繼無人。直至2004年,在機緣巧合之下,蔡成浩才重拾這門祖傳技藝,並通過自己的鑽研與探索,為傳統雞毛撣子賦予了現代美感與藝術價值,以藝術品的姿態重新面世。
「我希望蔡氏貢撣後繼有人,能把這門絕技傳下去。」蔡成浩說。
從「不喜歡」到「傳下去」,蔡老先生用了大半輩子才理清自己對這門祖傳手藝的情感,並成功的探索出了適合蔡式貢撣的商業模式。據悉,由津門蔡氏出品的貢撣價格從幾十元到十幾萬不等,最貴的一把價值18萬,由歷代蔡氏族人所積攢的上等翎毛製作而成,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先進的網際網路和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從側面幫助蔡家將這門手藝傳承了下去,而在對岸的寶島臺灣,雞毛撣子與撣子匠的現狀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津門蔡氏出品的貢撣
一輩子都在做雞毛撣的陳忠露老師,被臺灣媒體形容為「臺灣最後的雞毛撣匠人」。
陳忠露
彰化豐澤村,曾是臺灣重要的雞毛撣子生產地。天氣好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雞毛撣子樹」搬出來曬日光浴,那是陳忠露自小就熟悉的場景。
陳忠露與老伴兒
初中畢業後,陳忠露便跟著父輩開始學習雞毛撣子製作工藝,至今還和妻子使用著這自一甲子前傳承下的老方法。夫妻兩協力合作,左手轉木棒,右手挑雞毛,再將它們一片一片的粘上木棒,腳下一踩一踏,棉線便順著木棒緊緊的纏繞上雞毛,直至它們從「個體」變成柔軟的「一群」,用肉眼不可見縫隙,而蓬鬆柔軟的羽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用傳統工藝製作而成的雞毛撣子質量有多好?隔壁村七十多歲的老太太,結婚時陪嫁的那一把由陳忠露父親製作的雞毛撣子,竟然從當年用到了現在還沒壞!每每提及這件事,陳忠露都會露出驕傲的笑容,這也是他仍舊堅持純手工製作雞毛撣子的原因。陳忠露夫妻淳樸地認為,顧客付錢買了東西,那東西的品質就必須得好,最好能好到讓人用上一輩子,完全沒想過質量太好從商人的角度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大半輩子過去了,陳忠露見證了豐澤村的雞毛撣子是如何從昌盛到衰落,再到如今全村僅剩三戶人家仍在勉強堅持,試圖守候這一份珍貴的傳統。
面對無人傳承的困境,陳忠露倒相對坦然,「我和老伴兒年紀大了,把工作當成愛好,藉此認識朋友,就很有樂趣。但是年輕人上班一個月可以賺好幾萬(臺幣),靠做雞毛撣子怎麼賺的到?」似乎在陳忠露的看法中,這項傳統工藝的失傳是必然。
其實,雞毛撣子作為過時的除塵工具,被時代淘汰是必然的結果,但這絕不意味著人們應該默認一門傳統工藝消亡的命運。我們可以用塑膠撣子取代雞毛撣子,再用更高級的智能設備取代塑膠撣子,不斷的升級工具,換取最好的使用體驗,但文化不是工具,文化一旦消失就再也不復存在。當一個民族的傳統工藝一個個成為古老的傳說,背後的美與意義再無人探討之時,世界又該如何從人種特徵以外,清晰的將這個民族與其他種族區分出來?
第二自然一直關注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我們希望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您與我們共同思考:如何賦予正在消失的老物件新的價值,使傳統工藝能夠代代相傳下去?畢竟單靠匠人們的努力所能產生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期待您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看法。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編輯丨zhizhi
排版丨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