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鴨的技術,怎樣配制飼料,育雛方式有哪些
原創 | 平臺:楊文金說三農 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在稻田裡面養殖鴨子,可以促進水體運動,讓水稻植株彼此簇擁在一起,避免發生倒伏。以往單純的種植水稻必須要做兩件關鍵的事情,那就是田間除草和施肥,但是有了鴨子以後,就可以省去這兩件麻煩事,因為鴨子在稻田之中可以自由採食雜草,與此同時,排出的糞便也可以作為肥料,改善土壤的肥力也避免了以往農民使用大量的化肥對土壤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養殖戶的日常工作也可以減少,因為不必派專人負責打掃糞便。
不過還是需要額外配置飼料,可以按照以下原則來實施,因為每個地區是不同的,所以可以根據當地的價格還有飼料類型來選擇,但必須保證營養,不管過多還是過於缺乏,都會容易導致生病。有的時候單純依靠飼料也沒有辦法確保營養充足,這就需要額外向其中加入維生素或各種微量元素,同時需要兼顧適口性。
不要一次性配製太多天的日糧,否則很容易變質,吃起來不新鮮也會影響鴨子的食慾,所以配置一次可以吃五六天即可。如果要調整飼料,那麼必須要給鴨子一定的適應時期,而不是一次性改變。共養管理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首先需要意識到育雛期間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這個期間最為重要的是調節好溫溼度,還有空氣品質等,萬一育雛室內的環境惡劣,不僅會影響到鴨子健康,還有存活率降低。
如果是圈養,那麼在任何季節都可以育雛,但因為是共養的生態模式,所以最好能夠選擇在春夏季節。大約在三四月份孵出小鴨子,因為氣候條件比較適宜,有利於其快速的生長,在戶外可以接收到充足的光照,每日的活動量也有保障,因此有利於鴨子的成活率和體質提高。另外春天育雛還有一個明顯的優點,在度過了育雛階段以後剛好也迎來了適宜插秧的時間,所以彼此之間相互都不用影響。
不過春季的戶外氣候條件變化比較大,尤其是南方地區降雨次數很多,長期生長在潮溼的環境中很容易引發各類疾病,所以防病工作應該作為該季節的重點。等到了夏季時基本都已育成,不過也迎來了新的難題,那就是容易引發中暑。所以在夏季初期的時候就要做好遮陰的工作,比如可以搭建遮陰棚,營造樹蔭等。
如果選擇在夏季育雛,基本上小鴨子就是在六七月份左右孵化出,這個季節最大的好處就是成本比較低,因為我們不需要額外採取保溫措施。不過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利的地方,比如說因為溫溼度都比較高,所以鴨子的食慾很差,這就會影響到生長的速度,可能需要更長的周期才能養成,而且為了防暑也需要做很多細緻的工作。至於育雛的方法,其實有好幾種可以選擇,養殖戶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來選擇。
比如可以在地面上平養,鋪上一層乾淨的墊料,儘量創造乾淨舒適的環境,這種方法投入不多,不過有時容易發生疾病。另外還可以在鴨舍內距離地面有一定空間的地方設置網面,剩下的地方和上一種方法一樣,把飼料飲水的裝置都放在網上,這樣更加清潔也便於管理。另外養殖戶還可以準備一些比較大的紙箱子,然後把雛鴨放在裡面,在邊緣鑽幾個孔來換氣,等到鴨子長大了一些,需要從中轉移一部分。
這種方法的好處就是成本比較低,比較適合小規模。不管採用哪一種方式在破殼以後應該在24小時裡提供飲水,並且溼潤腳步,最好水的溫度和室內溫度差不多。沒過多久以後水就會渾濁,這時需要及時更換,而且定期要給用具消毒。喝水以後就可以開始吃飼料,在剛開始的幾天不要餵的太多,可以每天餵8次左右,等到其逐漸的成長每天可以自由採食和水,額外補充光照的時間也可以適當縮短。
給雛鴨準備的飼料不僅要乾淨新鮮富含營養,而且顆粒不能太大,這樣才能很好的被吸收,超過了10天以後就可以適當提供一些米飯。之後免疫工作應該及時,也許在不同的地區程序和種類完全不同,所以養殖戶需要提前調查。在稻田裡面養殖鴨子這種方式比較粗獷,管理起來也沒有圈養那麼容易,只有經常查看健康狀態,對長得瘦弱和健康出現問題的及時淘汰才能確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