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這個族的人,姑母的女兒是舅舅的媳婦,出嫁要先問舅舅?
彝族人的婚禮,在古代,李京《雲南志略》載:「娶婦必與大奚婆(巫師)通,次則諸房兄弟皆舞之,謂之和睦,後與其夫成婚。昆弟有一人不如此者,則為不義,反相為惡。」
而且,在婚後,「夫婦之禮,晝不相見,夜同寢,子生十歲不得見其父,妻妾不相妒忌」。而且,在一些部落,流行「姑表婚」:「嫁娶尚舅家,無可匹者,方許別娶。」即姑母的女兒,生來就是舅舅的媳婦,要出嫁,先要徵求舅家納聘否,舅舅家不要,方可另嫁。
在象明鄉,是覓不到以上蹤跡的,他們有媒人,有「哭嫁」,有「拜堂」,有花轎,有「認親戚」,有司儀,有伴娘和伴郎,有「童男子壓床」之類,與漢族人不同的是,他們多了「搶親」和「跳蘆笙」。在整個婚禮現場,司儀高聲誦念(拜父母親戚的儀式已過):一棟房子四角方,四棵中柱頂大梁。大梁本是檀香紫,梁本是紫檀香。檀香紫,紫檀香,不是柏木是沉香。一張桌子四角方,張郎造下六掰樁,兩邊造起月牙樣,花紅對子上中堂。起,起,起,萬丈高樓平地起,位前穿朝衣,腳踏四分地。方睹財子鹽木貴,新郎到來金嬌椅!對鞋子面面空,千針萬線做成功。
從今日穿上它,夫婦二人萬代紅,一頂小帽到烏紗,黃金白銀去買它,別人拿來無用處,今日拿來新郎頭上插金花。一插天上七姊妹,二插金雞頭上配鳳凰,三插老龍歸大海,四插登科狀元郎。手拿紅續一丈長,打扮金科求兒郎,一求求得十個子,個個兒子有名堂。
老大坐在南京城裡開茶鋪,老二坐在北京城裡開賭場,老三坐在江水縣衙得官做,老四坐在熱力房,老五學會賭錢咕嚕子,老六當兵吃糧抬花槍,老七人人面前講理會說話,老八人人面前說話面面光,老九坐在街頭賣燒餅,老十坐在街頭賣麻湯。手提紅綾今晚拿來新郎腰上拴,生個兒子做高官!一張桌子四角方,八個杯子擺中央,八個杯子裝滿酒,杯杯飄出桂花香。
整個儀式步步推進,以上言語,是音譯且得進述者認定,從中能悟出言語的用途和傳達出的現場感。不用說,它們的漢文化氣息遠遠濃於彝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