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醫生宣告試管嬰兒失敗後,張敏(化名)十年的努力徹底白費了,38歲的她跟老公商量,決定領養一個健康的孩子。當她向濟南市福利院了解情況並登記信息後,才知道排到了600多號。
隨著孤兒補貼增加、醫療技術的提高,再加上二孩的放開,孤兒的收養數量日益下降,不少人呼籲降低收養條件。
134件外國人收養登記,大部分是殘疾孤兒
在諮詢濟南市福利院之前,張敏挨個諮詢了山東省其他地市的福利院,得到的反饋都是沒有可供收養的健康孩子。「福利院的孩子99%都是殘疾或有疾病。」濰坊市福利院孤殘兒童護理員楊守偉說,「比如腦癱、腦積水、肛門閉鎖、先天性心臟病、智障、手足畸形等,有的甚至還患有愛滋病、梅毒等重症疾病。」
8日,在濟南市福利院,孩子們下了課在走廊玩耍,他們雖像正常孩子一樣嬉笑著,但走路的姿勢和神態卻有著明顯的差異。
「國內很少有人收養這些殘疾孤兒,目前來領養的都是外國人。」派駐在濟南市福利院的山泉社工人員竇永閣說,她在福利院工作四年間,院裡的孤兒都是被外國人收養。楊守偉也表示,殘疾孤兒的收養以外國人為主。
據了解,2015年全省辦理收養登記2414件,其中,外國人收養登記達134件,這134件大部分是殘疾孤兒。
「國外收養孤兒的傳統有宗教原因,同時,國外的醫療技術好,補貼也更全面。」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但領養有著嚴格的程序,通過國際機構與中國收養中心聯繫,找到合適的孤兒,再經過考察,辦理手續,一般要一年半才能完成領養。」大多數領養的國外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
曉玉就是濰坊一位被外國家庭收養的孤兒,她是一個棄嬰,患層板狀魚鱗病,只能靠每天仔細護理來減輕病痛。「我們還帶她到濟南、北京的大醫院進行了治療,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她的症狀減輕了許多,在2014年被國外家庭收養。」
傷透腦筋,通過網上找資源
對於張敏來說,她希望領養給家庭帶來的是快樂,而不是煩惱。她想領養一個健康的孩子,但是除了福利院,她不知道哪裡還有領養的途徑。「除了正規收養機構,其他家庭收養,沒有固定渠道獲得信息,大部分就通過碰運氣了。」一位知情人士說。
張敏拜託親戚朋友幫忙留意。按照收養法規定,只要與送養人籤訂協議,雙方條件符合,經過當地民政部門的考察,就可以收養孤兒。
目前,我省共有孤兒17534人,其中集中供養孤兒3232人,社會散居孤兒14302人。「但社會散居孤兒,一般是父母去世後,由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屬朋友撫養,有固定的家庭體系。」北京師範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
從2013年開始,我省散居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月1200元。「這讓很多親屬願意去照顧失去雙親的孤兒。」上述知情人士說。
如何找孤兒的資源,讓張敏傷透了腦筋,她想到了通過網上找資源,沒想到,還真的讓她找到了,甚至通過一些人找到棄嬰,從而收養。
據民政部門相關人士透露,按照正常的程序,棄嬰需要交送公安機關登記,查驗DNA,然後送到收養機構,再由收養人進行收養,登記後到公安機關落戶。「少一個環節,就無法落戶。」
知情人士透露,不少人撿到棄嬰之後,沒有轉交給公安機關,而是自己撫養,而撿來的孩子就這樣成了黑戶。
民政部門相關人士透露,2015年全省辦理收養登記2414件,其中內地居民收養登記2272件,大部分是給棄嬰補辦手續。「過去把關不嚴,導致大批棄嬰成了黑戶,2007年開始放開了政策,養育一定年限的孩子給予落戶。但是要先取得公安部門的證明,保證孩子不是拐賣而來。」
2013年收養孤兒數量,比2006年降一半
根據省民政廳2015年公報,收養兒童數量逐年降低。2007年共收養4216名兒童,此後逐年上漲,到2009年達到5049名,2010年下降到3051名,到2013年只有2092名,近幾年一直保持在2000名左右。
知情人士透露,前幾年收養人數大量上升,除了消除黑戶政策,孤兒補貼上漲、醫療技術提高也使得孤兒的數量減少。「過去唇裂的孩子被遺棄的很多,現在明顯減少,有的福利院已經沒有了這類型的孩子。」
同時,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以及輔助生殖技術的提高,也使得有的家庭放棄了收養孤兒的計劃。從全國範圍來看,孤兒的收養數量,也在逐漸下降,在2013年,全國辦理家庭收養登記數比2006年下降50.2%。
張敏覺得,收養法把收養人的條件規定得很苛刻,這把很多準收養人排斥在外。「包括經濟能力也要評估,生活條件不好為什麼就不能收養孩子?」
「這讓不少人將收養投向黑市。」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比如送養雙方都達不到條件,或者為了隱私,逃避民政部門審查,就會選擇私下送養的方式。」
但在王振耀看來,收養門檻不能降低,這是對孤兒負責。「世界上的收養制度都是很嚴格的,程序嚴謹以及條件的制定,都是為了孤兒的利益考慮。
孩子需要家庭,「他們都渴望著被愛」
雖然收養孤兒面臨著一些困難,但對於孤兒來說,家庭對他們的意義非常重要。竇永閣說,收養機構需要為孤兒營造一個家庭環境。
竇永閣說,他們會選擇能夠有自理能力、適合在家庭生活的孩子,在類家庭的生活中成長,包括患有腦癱等輕度疾病的孩子。而福利院也跟附近的突泉村建立了聯繫,讓一部分孩子到真正的家庭中居住生活。
竇永閣和其他社工都認為,應該讓更多的孩子被收養,並融入家庭中。他們研究做培訓,讓孩子達到可以被收養的條件。有一個腦癱的孩子小歡,病情比較輕微,竇永閣每周根據課程訓練他的感知能力,兩年以後,他明顯能感知到花是香的,夏天是熱的,當與他對話的時候,他主動地去回應,很快這個孩子就被國外家庭領養了。在那個家庭的反饋中,小歡甚至改掉了生活隨便的壞毛病。「這就是家庭的力量,會讓孩子更好地恢復。」
竇永閣還記得,在護理部實習時,有一個孩子的手破了,竇永閣趕緊過去幫她包紮,其他的孩子看到了,幾乎同時向她伸出了自己的手指頭。「他們都渴望著被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瑋 範佳 實習生 孫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