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人的排毒方式有兩種:一是小便,二是出汗。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有利於經絡平衡和免疫系統的健康。如果老憋著不出汗,時間長了,皮膚呼吸不暢,就會造成人體代謝系統的紊亂,會將皮膚的排毒功能都轉到腎和肝上,增加肝腎的負擔。但是,並不是所有部位出汗都是好的。通常認為,出汗是一個信號,排汗的部位與眾不同,有時可能意味著你的健康出了問題。
異常出汗警示健康問題
1.額頭出汗=肝陽上亢
如果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建議你去醫院檢查一下甲狀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為這很可能是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剩造成的。
若暴飲暴食後出現頭面部多汗,同時覺得上腹脹滿、口渴、不想吃飯,多為積食,可通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也可吃點消化藥;若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想嘔吐,身體發熱,舌苔厚而黃膩,是脾胃有溼熱的表現,應注意清淡飲食。孩子睡眠時出現輕微頭汗屬正常現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實、煩躁不安、易驚嚇、頭髮稀少等表現,要及時診治。此外,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
2.鼻子出汗=肺氣不足
如果平時鼻子愛出汗,說明你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從西醫理論看,你的免疫力多半也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3.頸部出汗=內分泌失調
頸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是你的體內脾胃失和。西醫覺得這種情況下,你體內的血液循環多半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心窩、胸口多汗,多見於一些腦力工作者。
5.腋下出汗=汗腺過大或飲食過重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過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徑過大。如果汗液氣味很大,是因為你的飲食過重,吃了太多蔥、蒜、洋蔥等刺激性食品。
6.手心、腳心出汗=脾失運化、脾胃溼熱、血虛
如果你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時, 手心或腳心容易出汗,中醫覺得你多半是脾失運化、脾胃溼熱,而且血虛。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乾燥等, 多屬於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可服用通便藥;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隨口乾、牙齦腫痛等,多屬胃熱,可服清胃熱的中藥。
7.背部出汗=陰陽虛弱、極度疲勞
背部汗腺分布很少,如果背部愛出汗說明你的身體陰陽虛弱,已經極度疲勞。
8.私處出汗=溼熱下注、腎陽虛弱
如果你的私處愛出汗,中醫認為你的體內溼熱下注,腎陽虛弱。西醫覺得,這種情況下,患細菌性炎症的可能性會增大,甚至讓私處氣味變重。
不過,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辨證施治。望是指看患者臉色、形態、神色、排洩物;聞是聽患者的氣息,嗅口氣、汗味、大便臭氣;問是問診環節; 最後是切, 即切脈、看舌苔。明代醫學家張景嶽在總結前人問診要點的基礎上寫成《十問歌》,清代陳修園又將其略作修改,補充為:「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出汗情況,僅佔十問中的一席。
對中醫來說,望聞問切缺一不可,四症合參,才能辨症。不難看出,出汗只是其中一個環節中的一個點而已,不能作為獨立的判斷因素。也就是說,只抓住一個症狀就來確定某個疾病,有失偏頗。
出汗太少不利於健康
關於出汗,還有個問題,就是現代人體力活動少,又缺乏運動,即便夏季進出也是空調間,導致出汗不夠,也是不利於健康的。中醫認為,從順應四季節律和生命規律出發,該出汗時就應該出汗,出汗也是幫助人體排毒的最好方法。
幫助出汗,最值得推薦的還是多做運動,並不一定是健身、打羽毛球等消耗量較大的運動,走路、上樓梯、在辦公室裡原地跑都可以。運動中微微出汗,有利於調節體溫,排除體內廢物,調節人體陰陽平衡。大蔥、大蒜、韭菜、洋蔥等食物都有利於排汗,平時可以多攝入。當然,出汗後須及時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