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的問題答案:我們經常聽說的「跨院」不是指院子很大,跨了兩個院子,而是指主院旁邊的院子。詳見下面「跨」字的第(8)條解釋。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一個漢字「跨」,跨是現代漢語常用字,需要加強記憶。其詳情如下:
跨。讀音有四個:
(一)kuà。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跨,渡也。從足,誇聲。」形聲字。本義是越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謂大(就是拉大)其兩股間(就是兩腿之間的距離)以有所越也。」其實,這個誇,聲中有義,因為誇字的有大,過度的意義。
(跨門檻)
《洪武正韻·禡韻》:「跨,越也,足過也。」比如《左傳·昭公十三年》:「康王跨之。」杜預註:「跨,過其上也。」大意是:康王一,兩腳跨在玉璧上。又比如《荀子·儒效》:「故外闔不閉,跨天下而無蘄(qí,通「圻」,邊界)。」楊倞注稱:「跨,越也。」意思是:家家不必關閉大門,走遍天下也沒有什麼邊界。
現代漢語跨也多用本義,比如魯迅《祝福》:「你到土地廟裡去捐一條門檻,當作你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祝福》劇照)
本義之外,跨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越過時間、地區或行業之間的界限。比如,跨年度、跨行業、跨專業。比如蘇軾《濠州七絕·彭祖廟》:「跨歷商周看盛衰,欲將齒發鬥蛇龜。」
(2)超出;勝過。比如杜甫《戲為六絕句》之四:「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是說王、楊、盧、駱的才力現在很少有人能夠勝過。魯迅《五論「文人相輕」——明術》:「一面把不利於自己的批評,統統謂之『漫罵』,一面又竭力宣揚自己的好處,準備跨過別人。」
(3)邁步,抬腳向前或向旁邊移動。這實際就是本義的延伸。魯迅《藥》:「天氣比屋子裡冷得多了,老栓倒覺爽快,仿佛一旦變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給人生命的本領似的,跨步格外高遠。」
(大跨步)
(4)佔據;佔有。《莊子·秋水》:「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大意是說:況且我獨自佔據著這一窪之水,享受著這破井之樂,這也算是夠美的了。井底之蛙佔據了井裡的一窪之水。
(5)兼有;及於兩個方面。比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同時兼有荊州和益州。這是諸葛亮給蜀國規劃的戰略計劃,在三國鼎立之前,蜀曾同時佔據荊州與益州,後來失去了荊州之地。
(三國鼎立時期的荊、益二州)
(6)騎。《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跨,騎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絝白虎,被豳文,跨野馬。」司馬貞《史記索隱》稱:「跨,乘之也。」穿著有白虎圖案的褲子,穿著有斑紋的上衣,騎著野馬。
(7)橫架其上。比如《徐霞客遊記·粵西遊記一》:「二水合而西南,則又觀音橋跨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
(趙州橋)
(8)把物件掛在手腕、肩頭、腰間或脖頸上。比如《水滸全傳》第四十五回:「石秀提了包裹,跨了解腕尖刀,來辭潘公。」也指附在旁邊,比如「跨院」,就是指正院兩旁的院子。
(天津靜園的跨院)
(9)同「胯」。兩股之間。比如《漢書·韓信傳》:「眾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顏師古注稱:「跨下,兩股之間也。」大意是:如果不怕死,就拿刀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這是韓信受胯下之辱的那一段歷史,最早的胯,寫作跨。清代畢沅在《經典文字辨證書》卷二裡說:「胯,正;跨,俗。」古時,「跨」是「胯」的俗字。
(影視劇裡的韓信受胯下之辱)
(二)kù。這個讀音出自《廣韻》。踞。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具體意義到後面「踞」字時再講。
(三)kuā。讀音出自《廣韻》。兩個用法:
(1)坐。《廣韻·麻韻》:「跨,吳人云坐。」《集韻·麻韻》:「跨,吳人謂大坐曰跨。」顯然,這是方言用法。
(2)通「誇」。誇獎;讚譽。這是假借用法。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跨,假借為誇。」
(四)kuǎ。這個讀音出自《廣韻》。腰胯。顯然,這是口頭語言的讀音。這個用法實際應當涵蓋在第一個讀音裡。
跨的小篆寫法如圖:
(跨的小篆寫法)
你看,實際上,「誇」的字形中,上面的大,實際上就是人張開雙腿的樣子。也有象形的因素。
(【說文解字】這33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