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65課:細說「和」字

2021-01-16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5課,專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和。和是現代漢語常用字,相對內容較多,有讀字典的感覺,請耐心。詳情如下:

和。《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咊,相應也。從口,禾聲。」形聲字。「和」字最早寫作「咊」,不僅字義與口相關,部首順序方面,口也在前,所以,這個字歸在「口」部,未歸在「禾」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法,仍將其歸在「口」部。這個字有五個讀音:

(一)hè。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此音。給解釋稱「咊,相應也。從口,禾聲。」和的字形演變如下圖:

(和字的字形演變)

關於字形:我們看,在金文時期,和字的字形左口右禾與在禾右口並行,古璽印中出現左禾右口字形,小篆字形定為左口右禾,秦漢以後,隸變完後後,結構逐漸統一,作左禾右口之「和」。和的本義是聲音相應;和諧地跟著唱或伴奏。本來寫作「咊」。這個意義與上一節課講的「唱」字是一對兒字。有唱有和。《玉篇.口部》「咊」為「和」古文。比如《易.中孚》:「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仙鶴在陰暗遮蔽之處鳴叫,小鶴跟著應和。再比如蘇東坡的《前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有個會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

(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

和字在讀這個音時,本義之外,還有三個意思:

1、附和;響應。這是引申義。比如《史記.汲鄭列傳》:「然鄭莊在朝,常趨和承意,不敢甚引當否。」大意是:可是鄭莊公在朝,他常常趨勢附合別人的意思,不敢真正的評論是對還是錯。再比如《資治通鑑.唐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鄭)絪等跟隨附和響應,商議才最終確定下來。(唐德宗與順宗的皇位交接,當時很亂,隨後就是「永貞革新」)

2、答應;允許。也是引申義。比如《古詩為焦仲卿作》(《孔雀東南飛》):「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立即就答應了吧,就可以結為婚姻。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

3、以詩歌酬答;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作詩詞。比如白居易與元稹,兩人經常來回唱和,唱和中,詩詞題材、體裁、用韻均依照對方的原作。此處不再舉例。

(白居易、元稹、白行簡三人像)

(二)hé。這是現代漢語最常用讀音。意義很多,舉較常用的說說:

1、和諧;協調。也寫作「龢」。《廣雅.釋詁三》:「和,諧也。」《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王弼注稱:「不和而剛暴。」

小資料:關於和與龢的區別

「和」與「龢」大部分情況下通用。但二字本義各有所指,「和」一般指聲音相應和。「龢」一般指音樂和諧,即《說文》所稱:「龢,調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經傳多借和為龢」。後來,因為兩個字在引申義上多有交叉意義出現,漸漸通用。現在「龢」字併入「和」字,但用於人名除外,比如,書法家翁同龢的「龢」、音韻學家董同龢的「龢」,都不能寫作「和」。

(書法家翁同龢與他的書法)

2、適中;恰到好處。《廣韻.戈韻》:「和,不堅不柔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祇、庸、孝、友。」鄭玄注說:「和,剛柔適也。」比如《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楊樹達《論語疏證》認為:「和,今言適合,恰當,恰到好處。」這跟一般解釋認為的「和諧」有差異,我們認可這個解釋。

3、喜悅。《書.康誥》:「周公初基,新作大邑於東圖洛,四方民大和會。」孔傳稱:「四方之民大和悅而集會。」周公開始計劃在東方的洛水旁邊建造一個新的大城市,四方的臣民都非常喜悅趕來集會。

4、和順、平和。比如,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廣韻.戈韻》:「和,順也。」比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八人姓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孔穎達疏稱:」和者,體度寬簡,物無乖爭也。「這句話的大意是:高辛氏有才能強的子孫八位:……他們忠誠、恭敬、勤謹、端美、周密、慈祥、仁愛、平和。

(帝嚳高辛氏畫像)

5、和睦;融洽。《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孔傳稱:「以五禮正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比如《三國志.蜀志.譙周傳》:「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吳國與蜀國的關係是同盟國,因此關係是和睦、融洽的。

6、和解;和平。比如《周禮.地官.調人》:「凡和難,父之仇,闢諸海外;兄弟之仇,闢諸千裡之外。」這是古代的「移鄉避仇」制度。古代主張血親復仇,如果父母被殺,子女必須復仇。隨著時代發展,司法逐步成熟,君主為了維護統治的總目標,針對復仇這件事制定了移鄉避仇制度。移鄉避仇制度是指:殺人者遇赦免刑(過去經常有天下大赦),而被殺者家中尚有近親屬,為履行赦令,又防止仇殺,被赦者不得返居故鄉,要移居外地落戶,不同的仇恨,避的距離遠近有規定,上述的和難,即指這種仇恨的和解,促進和平。

7、(氣候)溫暖,暖和。比如:風和日暖。比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用的就是此義。

(王羲之《蘭亭集序》局部)

8、調和;調治;調校。《集韻.過韻》:「和,調也。」《周禮.天官.食醫》:「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鄭玄注稱:「和,調也。」食官和醫官的職責就是負責調理、調和、做好這些事情。

9、伴隨著;連同。比如和盤託出;和衣而臥。比如李煜的詞《搗練子.秋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10、匯合;結合。《禮記.郊特性》:「陰陽和而萬物得。」孔穎達疏稱:「和,猶合也。」比如白居易《惜落花贈崔二十四》:「漠漠紛紛不奈何,狂風急雨兩相和。」

(白居易畫像)

11、兩個以上的數相加的結果稱為和。比如,一加二的和是三。

12、古代哲學術語。與「同」相對。指要在矛盾對立的諸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實現真正的和諧、統一。比如《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朱熹的《集注》稱:「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這句話的大意是:君子和諧而不結黨,小人結黨而不和諧,其實就是君子以義相合,可以統一在較高層面,但卻不結黨營私;小人以利相交,看似和諧,實際上卻不能夠和諧處事。

13、交易。《管子.問》:「萬人之所和而利也。」尹知章《管子注》稱:「和,謂交易也。」此外,和還指舊時官府以官定的平價購買商品。比如唐時魏徵《十漸不克終疏》稱:「和市之物,不絕於鄉間,遞送之夫,相繼於道路。」這種制度在唐初大力發展了民間經濟,也稱「官市」,發展到中晚唐,漸漸發展為官府或宮人強買民間物資的現象,才有了白居易《賣炭翁》所描寫的那種極端現象。

(白居易《賣炭翁》詩意)

14、古代法律用語,指通姦。《資治通鑑.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奸有夫婦人,無問強、和,男女並死。」故三省注說:「和,謂男女相慕,欲動情生而通姦者。」你看,那時對於有夫之婦通姦的處罰有多嚴重,不管男女,一併處死。

15、古代軍營的大門。《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為左右和之門。」鄭玄注說:「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為之。」和,就是軍門,也稱壘門,《說文解字》解釋「壘」,就是「軍壁也。」軍營的營壁,所以有詞稱「兩軍對壘」。

(兩軍對壘)

16、棺材兩頭的木板。具體解釋見《廣雅.釋器》。某此地區稱置棺材叫「和棺材」,就是從這裡來的。

17、車鈴。懸於車軾,一說懸于衡。《廣雅.釋器》:「和,鈴也。」比如《詩經.小雅.蓼蕭》有:「和鸞雝雝,萬福攸同。」《毛傳》稱:在軾曰和,在鑣曰鸞。掛在軾上的鈴叫作和,掛在車衡上的鈴叫作鸞。《詩經》這句的意思是鸞鈴叮咚響,萬福歸聖躬。

18、古代樂器名。(1)小笙。《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2)錞於。軍中的一種打擊樂器,樣子如圖:

(虎紐錞於)

19、古代音樂術語。指單純以吹奏樂器吹奏。《爾雅.釋器》:「徒鼓瑟謂之步,徒吹謂之和。」

20、古代樂曲最前面的部分。就像現在說的「引子」。

21、介詞。(1)引出服務對象,相當於「替」、「給」。比如湯顯祖《牡丹亭.如杭》:「盼今朝得傍你蟾宮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階對策」;(2)表示對象,方向等。相當於「向」、「跟」。比如《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讚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這是打趣寶玉寫的字的一段;

(寶玉寫了字,晴雯親自貼到門頭上)

(3)表示相關、比較等,相當於「同」。比如魯迅《吶喊.自序》:「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4)提前賓語或強調主語,相當於「連」、「連……也」,較不常用,不再舉例。

22、連詞。連接詞或詞組,表示並列關係,比如我和你,張三和李四,比如嶽飛《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三十功名塵與土)

23、古代州名。就是現在的安徽和縣。

24、日本民族名,也用於日本國的別稱。日本自稱大和民族,簡稱和。比如和文,和服。

(日本和服)

此外,讀這個音時,還用作姓氏。《廣韻.戈韻》有載。

(三)huò。有幾個用法:(1)摻合;混雜。比如杜甫《歲晏行》:「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鐵和青銅。」就是國家鑄錢質量下降,這其實關係國家財政,關係國計民生。

(2)蒙哄;欺騙。比如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黑閣落甜話兒將人和,請將來著人不快活。」

(《西廂記》)

(3)用作量詞。<1>用於時間,相當於「會兒」;<2>用於洗東西或煎中藥換水,相當於「次」「道」。比如衣裳已經洗了三和;這中藥才煮了頭一和。

(四)huó。在粉狀物中加水攪伴或揉弄使粘在一起。比如和泥;和面。

(和面)

(五)hú。打麻將用語。牌已經符合規定的要求而嬴了叫「和」這其實跟「和」的字義相關,即符合一這規定,和睦、融冾等。比如,和了個滿貫,和了個清一色。在口語裡常常與「胡」通用,但書面語,正確的寫法一定是「和」,不是「胡」。

(麻將胡牌)

和的小篆寫法如圖:

(和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第165課,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329課:細說「踰」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四個漢字:(上將下足)、 、 、踰。四個字中,只有「踰」算常用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踰」。因為課程是依《說文解字》字序的連續課程,所以生僻字解說相對枯燥,請大家堅持。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上將下足)。
  • 《說文解字》第292課:細說「徼」字
    《禮記·中庸》裡說:「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大意是:君子安於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則冒險求取僥倖的成功。這對後世君子修身立業很有指導意義,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靠僥倖獲得的,大部分成功者只做他們認知範圍以內的事情,靠僥倖求取成功,大多數時候會離成功越來越遠。
  • 《說文解字》第70課:藕是荷花的根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0課,仍然是「艸」部漢字,仍然是每課六個漢字,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如圖:做一下辨析:藕長在池塘的汙泥裡,它的長相和位置的確像是根,但實質上它不是根,因為根上一般沒有節,而藕有節,它其實是蓮的變態根狀莖;在藕節的地方,向下長出許多絲狀的根,向上長出帶有長柄的荷葉和開放粉紅色或白色鮮豔的荷花。
  • 《說文解字》第78課:「遍插茱萸少一人」裡的茱萸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這個字有兩個讀音。(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pí。給的解釋是:「艸也。一曰芘茮木。」「艸也」,是一句,說明這是一種草,但沒說明是什麼草,所以暫時存疑;「芘芣木」好說,《詩經.東門之枌》裡說:「視爾如荍,貽我握椒。」毛傳說:「荍,芘芣是也」。鄭玄箋註:「美如芘芣之花。」孔穎達疏引陸機的說法:「芘芣,一名荊葵」。芘芣就是錦葵,錦葵科。
  • 《說文解字》第87課:「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芼」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是蒼的繁體字,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cāng。給的解釋是「艸色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引申為凡青黑色之稱。」這是蒼的本義。即草色,引申為青黑色。《廣雅.釋器》裡有:「蒼,青也。」《詩經.王風.黍離》裡有:「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毛傳》給解釋:「據遠視之蒼蒼然,則稱蒼天。」人們為什麼稱蒼天呢,就是這個原因。
  • 《說文解字》第123課:《詩經》「伊餘來暨」,究竟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3課。講一個漢字「餘」。這個字在《說文》540部裡歸「八」部,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歸法歸「人」部,檢字時要注意。餘。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yú。
  • 《說文解字》第327課:細說「跪」「跽」,小跪、長跪和拜的區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兩個字:「跪」、「」。這兩個字都跟人的跪拜相關,而古人的跪拜又分得很細,比如坐、小跪、長跪、拜等,了解這兩個字,基本就可以把跪拜的事情理清,詳情如下:跪。讀gu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跪,拜也。從足,危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126課:「解釋」的「釋」,它的本義是怎麼來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6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悉和釋。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是「釆」部漢字,詳解如下:1、悉。讀xī。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詳盡也。」看悉字的小篆字形:
  • 《說文解字》第137課:成語「犁庭掃穴」的「犁」是什麼意思?
    老辦法:答案放最前面:標題中的成語「犁庭掃穴」比喻徹底摧毀,犁是耕地的意思,它的詳細解釋,請看第四個字犁字解說中加粗段落。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37課,講四個漢字,這四個漢字全部是《說文解字》「牛」部漢字,分別如下:1、 犓 。讀ch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以芻莖養牛也。從牛芻,芻亦聲。《春秋國語》曰:『犓豢幾何。』」
  • 《說文解字》第333課:「躍」和「跧」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躍」和「跧」,這兩個字中,「躍」字簡化為「躍」,是常用漢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躍」。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躍(躍)。讀音有兩個: (一)yuè。
  • 《說文解字》第29課:烏鴉為什麼又稱為「孝鳥」?
    《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石之次玉者。從玉句聲,讀若苟。」給了意義,也給了讀音。但意義給得簡單,石之似玉者,在《說文》裡有幾十個字是這個意思。那「玽」有什麼特殊之處呢?能給點線索的就是右邊的「句」,我們來看句的甲骨文和金文:
  • 《說文解字》第148課:成語「萬馬齊喑」,「喑」究竟是什麼意思
    詳情請見相關字詞條。如不必須,其他內容可以忽略不計,但請口下留德。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8課,講四個漢字,分別是「喑、<口+疑>、咳、嗛」,四個字全部是《說文解字》「口」部漢字,詳情如下:1、喑。讀yī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喑,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從口,音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91課:《詩經》裡的「如履薄冰」,你能讀準嗎?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讀f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浮水中皃。」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bó。給的解釋是:「木薄也。」僅看這句,很難理解。好在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吳都賦》:『傾數薄。』劉注曰:『薄,不入之叢也。』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就是林木密集叢生處,密集的程度到了「不可入」的程度。
  • 《說文解字》第366課:「器」字中間為什麼會有一條犬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四個口,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部的三個漢字:嘂、(+莧)、器。這三個字中,只有「器」字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器」,標題中問題的答案請見第三個字的解說。三個漢字的詳情如下:1、嘂。讀jià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嘂,高聲也。一曰大呼也。從,丩聲。
  • 《說文解字》第180課:「長籲短嘆」裡的「籲」怎麼讀,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0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六個漢字分別如圖:(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180課:「長籲短嘆」裡的「籲」怎麼讀,什麼意思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1、啐。這個字有五個讀音:(一)cuì。雖然都是嘗,「嚌」和「啐」還是有區別的。(2)用力吐出。如啐了一口痰。(3)嘆詞。表示輕蔑或斥責。比如《水滸全傳》第九十三回:「李逹道:『啐,原來是夢,卻也快當!』」小話題:《紅樓夢》裡的啐:在文學名著《紅樓夢》裡,啐字是常用字,用法也很豐富,並不限於上述幾種解釋。
  • 《說文解字》第328課:成語「踽踽獨行」,「踽」字你讀錯了嗎?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踽踽獨行」,「踽」字讀為「jǔ」,但很多朋友因為形聲字的原因,錯讀為(禹「yǔ」),關於成語的出處,請看第四字踽字詞條。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文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踧、躣、踖、踽。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踧。
  • 《說文解字》第359課:「疋」部的兩個生僻字,其實也很有意思
    《說文解字》540部,「疋」部之下只有兩個漢字,分別是「(囪疋)」和「(爻疋)」,因為它們是生僻字,所以現在的GBK字庫裡沒有這兩個字,只能描述字形,拆成了左右兩部分有利於分析字義,其實它們的讀音都可讀作shū。本課就講這兩個字,其詳情如下: 1、(囪疋)。
  • 《說文解字》第373課:你認識的「鉤」字,其實並不簡單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句」部的兩個漢字:「笱」和「鉤」。現代漢語中,笱歸「竹」部,鉤歸「金」部,檢字時要注意。因為「句」通「勾」,「鉤」是「鉤」的異體字,「鉤」後來又簡化為「鉤」,「鉤」是現代漢語常用字,所以本課的重點漢字是「鉤」。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笱。讀gǒu。《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笱,曲竹捕魚笱也。從竹,從句,句亦聲。」
  • 《說文解字》第350課:成語「跛鱉千裡」中,「跛」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踣、跛」。這兩個字,既不是生僻字,也不是常用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踣。讀音有兩個:(一)bó。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踣,僵也。從足,音聲。《春秋傳》曰:『晉人踣之。』」形聲字。本義是向前僕倒,這裡提到的《春秋傳》指《左傳·襄公十四年》,現在的版本寫作「與晉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