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躍」和「跧」,這兩個字中,「躍」字簡化為「躍」,是常用漢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躍」。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躍(躍)。讀音有兩個:
(一)yu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躍,迅也。從足,翟聲。」形聲字。本義是迅疾。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迅,疾也。」典籍中未見此義有應用實例。這個「躍」,同「走」部的「趯」意義相同。徐灝的《段注箋》:「走部趯同。」從足從走,足是體,走是用。
所謂的躍,現在常用的意義就是跳躍,就是「絕地而起」(邵寶語),要做到絕地而起,只能迅疾動作。
(跳躍)
《廣雅·釋詁一》:「躍,跳也。」《玉篇·足部》:「躍,跳躍也。」比如《易·乾》:「或躍在淵。」孔穎達疏:「躍,跳躍也。」又比如《警世通言·趙太祖千裡送京娘》:「(公子)從人叢中躍出,如一隻老鷹半空飛下。」
也引申指發展快速。比如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二章第一節:「商鞅變法以後,秦國一躍而為中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我們知道,實際上,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其實是建基於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
本義之外,躍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物價上漲。這個意義也跟「踴」相通。《漢書·食貨志下》:「而不軌逐利之民畜積餘贏以稽市物,痛騰躍,米至萬石萬錢,馬至匹百金。」顏師古註:「言以其盈餘之財蓄積群貨,使物稽滯在己,故市價騰貴。」就是所謂的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使物價上漲。
(2)向上。《廣雅·釋詁一》:「躍,上也。」在這個意義上,略同於「踴」。實際上容易理解,躍起,必然有向上之義。
(3)進。《廣雅·釋詁二》:「躍,進也。」這是引申義。
以上兩個意義,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二)tì。這個讀音出自《字彙》。組成疊詞「躍躍」指迅疾跳躍貌。《爾雅·釋訓》:「躍躍,迅也。」郭璞註:「盛疾之貌也。」比如《詩·小雅·巧言》:「躍躍毚(讀chán,狡猾)兔,遇犬獲之。」迅疾跳躍的狡猾兔子,碰上獵狗把命送。漢字的複雜就在於此,明明意義近乎相同,讀音卻不一樣。
(獵狗捕兔)
躍的小篆寫法如圖:
(躍的小篆寫法)
2、跧。讀音有兩個:
(一)qu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跧,蹴也。一曰卑也;絭也。」形聲字。本義有兩說:
本義之一:踹;踢。即《說文》所說:「跧,蹴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蹴,躡也。」桂馥《說文義證》:「《一切經音義》十一引作『蹋也。』蹋鞠即蹴鞠。」
(蹴鞠圖)
本義之二:蜷伏。就是《說文》所說:「卑也,絭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絭,當為拳曲之拳。《魯靈光殿試》『狡兔伏跧於柎側』注當引『卑也,絭也』李善引『蹴也』,非。」王筠《說文句讀》:「跧伏之義」《廣韻·仙韻》:「跧,屈也。」就是蜷伏,蜷曲。我們平常說的蜷腿的「蜷」,正字應當是「跧」。清代陳文述有一首《哀凍死者》:「斃者十餘輩,僵臥如鼠跧。」形容凍死的人蜷曲肢體。
本義之外,跧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伏地行走。《廣雅·釋詁三》:「匍、跧,伏也。」王念孫《廣雅疏證》:「匍與伏通,《說文》:『匍,手行也』;『匍,伏地也』。《釋名》云:匍匐,小兒時也……匍,伏也,伏地行也。人雖長大,及其求事盡力之勤猶亦稱之。詩曰:『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是也。」《廣雅·釋言》:「跧,匍匐也。」
(匍匐前進)
這段話很繞,但意思並不複雜。「跧」與「匍」通,就是伏地行走,即匍匐,所謂的匍匐,像幼兒時的樣子,人長大之後,如果有什麼時事情需要盡力而為時,也會匍匐而行。這裡引用的《詩》指《詩·邶風·谷風》裡的「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意思是,如果鄰裡出了急難之事,就是爬著也要去救。
(2)曲膝盤足。唐代王仁呴《刊謬補缺切韻·仙韻》:「跧,屈足。」徐珂《清稗類鈔·風俗類》:「北方居民,室中有火炕,入門。脫屨而登,跧坐於炕。」就是盤腿上炕。這其實就是「跧腿」。
(東北人上炕曲膝盤腿)
(3)彎腰。這是方言。清代孫錦標《南通方言疏證·卷首》:「跧,折腰也。」
(二)zūn。這個讀音出自《廣韻》。蹙。《廣韻·諄韻》:「跧,蹙也。」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跧的小篆寫法如圖:
(跧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3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