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兩個字:「跪」、「」。這兩個字都跟人的跪拜相關,而古人的跪拜又分得很細,比如坐、小跪、長跪、拜等,了解這兩個字,基本就可以把跪拜的事情理清,詳情如下:
跪。讀gu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跪,拜也。從足,危聲。」形聲字。本義是屈膝,雙膝或單膝著地。
但這個「跪」遠沒有這麼簡單,跪也並不完全等同於「拜」。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兩膝拄地所以拜也,不拜曰跽。」這說得稍細了一些:兩膝著地是拜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完整的拜,兩膝著地但不拜叫「跽」。關於這一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有補充:「跪與拜二事,不當一之。疑當雲所以拜也。」顯然,跪和拜是二回事,不能這樣說。《釋名·釋姿容》:「跪,危也,兩膝隱地,體危(阝兒)也。」
(商代的玉人坐俑)
《正字通·足部》解說得更細緻:「跪,屈膝也……朱子謂古人只是跪坐,著《跪坐拜說》云:兩膝著地,以尻著踵而稍安者為坐;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因跪而益致其恭以頭著地為拜。」簡單的說:兩膝著地,屁股放在腳後跟上,叫「坐」(上面的坐俑);兩膝著地,大腿伸直隨時可能摔倒的叫「跪」;跪下之後進一步用頭著地的叫「拜」。
其實跪還有小跪、長跪之分,等下一個字再說。
用跪的本義的例子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婦人左右、前後、跪坐,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現代漢語裡的跪用的也是本義,比如魯迅《傷逝》:「至今還如暗室的孤燈一般,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
本義之外,跪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屈曲。這是引申義,比如康濯《春種秋收》:「又跪指頭又逗點,數數落落,連埋怨帶誇一齊來。」
(2)足。《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跪,足也。」《正字通·足部》:「跪,足亦謂之跪。《韓非子》:『刖跪』即刖足。」
(3)特指蟹足。《爾雅翼·釋魚·蟹》:「蟹八跪而二敖,八足折而容俯,故謂之跪。」但是《荀子·勸學》裡說:「蟹六跪而二螯。」跪指的就是蟹的腳。關於蟹到底是八隻腳還是六隻腳,有這樣的爭論可能是這兩個原因:其一,古書中的「六」是八之誤;其二,蟹分河蟹、海蟹,河蟹除螯外,其餘四對兒爪子均為尖尖的,可以認為是足;海蟹的最後一對步足是一副片狀的漿,用來划水,荀子很可能認為這不是它的腳。
此外,跪還是姓。《姓觿》卷五有載。
跪的小篆寫法如圖:
2、跽。讀j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跽,長跪也。從足,忌聲。」形聲字。本義是雙膝著地,上身挺直。這種跪法,叫長跪。關於字形也可以說兩句,因為「己」的字形就像一個人跪著的側影。所以跽在早期文字裡可能是象形字,當然,只是可能。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又有補充:「係於拜曰跪,不係於拜曰跽……長跽乃古語。長,俗作(足長),人安坐則形弛,敬則小跪,聳體若加長焉,故曰長跽。」
準備拜的跪叫跪,不準備拜的跪叫「跽」。人安坐時(就是上面說的屁股放在腳後跟上的那個「坐」),身形鬆弛,略示恭敬的叫小跪,挺(聳起)直了上身,如同身體加長了,叫長跪,長跪就是跽。
比如《莊子·人間世》:「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成玄英疏稱:「擎足。」就是長跪舉手執笏,這是人臣之禮。又比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按劍而跽曰:『客為何者?』」司馬貞《史記索隱》:「謂長跪。」
也指半跪,即單膝著地。比如明代黃淳耀《李龍眠畫羅漢記》:「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纏結狀。」
本義之外,跽還指畏懼。《釋名·釋姿容》:「跽,忌也。見所敬忌不敢自安也。」
又是中醫專用名詞。特指足大趾下面(蹠)的近端部分。
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327,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