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醫、楊式太極拳家吉良晨談食養、藥養與氣養養生

2021-01-11 傳人釋太極

吉良晨先生(1928——2010),字曉春,晚號蟄龍,滿族,北京市人。吉良晨少年讀私塾九年,酷愛方術醫藥,喜嗜弄拳擊劍。他先學買派心意拳,後拜入楊澄甫弟子崔毅士門下學太極拳。

吉良晨的中醫,啟蒙於其祖父烏裡布額爾吉氏程吉順(子玉)。之後師從河北雄縣袁鶴儕(晚清御醫)、福建閩侯陳慎吾(傷寒大家)、山東惠民韓琴軒(民間世醫)、北京大興宗維新(金匱名醫)等名醫。

他二十一歲即懸壺北京,先後結業於北京中醫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中醫師、教師),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工作。擅長中醫內科疑難雜病,尤其對延緩衰老及養生保健之術頗有研究。

吉良晨撰有《內經藏象闡釋》、《金匱心得》、《形意真義》、《太極拳圖說》等手稿和講稿,發表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數十篇。著有《臨證治驗錄》、《臨證治驗錄增訂版、《中國氣功萃義》、《中國氣功探密》、《楊氏太極拳真義》等書。當代「棋聖」聶衛平,曾跟吉良辰學過一年多的太極拳。

吉良辰把養生歸納為食養、藥養與氣養「三養」。他說:「食養」不單是指營養,要「飲食有節」,要「少吃一口」,中國漢字的「命」字就是讓人節省這一口,因為好多疾病都是吃出來的。關於「藥養」。他說:「食藥同源」,從糧食到果實,從蔬菜到種子,從樹葉到根莖,從皮肉到筋骨,很多既是藥又是食…… 《傷寒雜病論》中的第一個方子桂枝湯,五味藥就有四味是廚房用的。但總以平為貴,以中和為本,平則不病。用食是調攝,用藥亦是調養,要補其不足,損其有餘,不能貪腹,不能濫補,要補得其所,過飽傷身心,妄補亦傷身。所以,吃喝要適度,要有節制。

「氣養」指:一是指練功行氣,「正氣內存」就是要養真氣。二是避免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幹擾。

吉良辰的「三養」,符合中醫中、和、通,神、氣、行的思想,使生命活動有序,是生命運動中和、調攝的好辦法。

相關焦點

  • 傳統楊式太極拳傳人來虞授拳教學
    2019-04-28 23:2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金偉4月27日上午,200多名太極拳愛好者集聚城區愛心廣場,與國家傳統楊式太極拳高級教練李海水共同晨練。一招一式間,所有人將楊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舒展大方等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 怎樣正確認識太極拳(1)
    把拳練成舞,操無可非議,但一定不是拳,拳和舞,操的不同點在於能不能練出內勁。所謂內勁,是身體協調,動作到位,勁灌一致的體現,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武術功底。  氣一一是太極拳中經常使用的語言,在下想強調的一點,初學者一定不要著意於氣,氣的本質是自然而然的,呼吸要求是肺活量和血液含氧量的提高,這是身體素質的一個重要標誌。
  • 太極拳人物
    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又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再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擊高手的聯合挑戰。  一生以教拳為業,足跡遍及各地。其弟子著名者如:靳雲亭、李潤如、陳微明、沙國政等,其子孫存周,其女孫劍雲亦均能傳承父業。孫劍雲曾任孫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孫氏太極拳第二代掌門人。有《太極拳學》、《論拳術內外家之別》等著述傳世。
  • 太極拳教學市場混亂 記者探秘傳統太極拳(組圖)
    今年58歲的閆芳,自稱是著名太極拳家、新中國第一部簡化《太極拳》科教片的演示者李經梧的第一代傳人,自己練太極拳已有42年。然而面對外界質疑,她坦然應對稱"外行不懂"、"同行相輕".  林勝利館長告訴記者,"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繫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太極拳是綜合了歷代各家拳法,結合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古典哲學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而形成的一種內外兼練、柔和、緩慢、輕靈的、不斷糅合發展的拳術。  現在太極拳分為六大門派,分別是河北邯鄲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北京吳式太極拳、河北保定孫氏太極拳、新派太極拳。
  • 宅家抗疫,鍾南山推崇練太極,陳氏太極嫡傳人陳娟為你講解太極「春...
    在疫情蔓延的當下,中國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教授此前接受採訪時曾推崇大家習練太極拳,「太極拳是一個靜力,太極拳對大腿有一個很好的鍛鍊,太極一般是一個半蹲的模式,靜力活動對氣促的影響不大,但對肌肉的訓練非常好。
  • 揚州太極拳邀請賽落幕 太極頂尖高手「揚州論劍」
    &nbsp&nbsp&nbsp&nbsp中國江蘇網12月5日訊 昨天,「天龍太極杯」2016年揚州太極拳邀請賽在廣陵區北洲生態園落下帷幕。本次邀請賽由市總工會、市體育局主辦,市財貿產業工會和揚州田金龍太極拳法研究會承辦,共有來自全國內地及中國香港的17支隊伍300多名高手參賽。
  • 陳式太極拳十三樁
    陳式太極拳十三樁是前輩所傳陳式太極拳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促進功力增長,有利於規範拳架,同時具有很好的養生健體效果。 陳式太極拳十三樁不受場地大小限制,練習時間長短也可根據自身情況自行掌握,既可單式分別練習,也可組合連續演練。
  • 八極拳仇寶龍談所謂內家拳由來:幾近於神術!就是養的概念和文化
    仇寶龍作為傳武中人,也多次駁斥了像太極雷雷這類所謂「太極大師」的真實嘴臉,還惹得太極雷雷要勾引泰拳王殺玉狼,去揍仇寶龍以替己平怨氣。最近,仇寶龍在一些視頻中,專門談了中國武術中的所謂「內家拳」,其非常有邏輯、有學識的談話,顯然對像太極雷雷之流,拿所謂「術高莫用:若用內功,會要人命」來騙人的武術神棍們,給了當頭痛擊的一棒。
  • 這套傳統楊式太極拳循環八式你學會了嗎?
    前不久,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教授表示,打太極拳對改善慢阻肺患者功能狀態方面的效果與傳統肺康復鍛鍊相當,他的一番話也引發了網絡學拳熱。 今天小蘇就帶大家練習一套傳統楊式太極拳循環八式。 楊式太極拳循環八式是太極拳的經典套路,具有短小精悍、簡便易學的特點。
  • 中國人所說的氣到底是什麼意思?武術太極拳裡面真的有氣嗎?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氣一直是很神秘的存在,我們所認識的氣,其實有三種,中醫講的氣,道家講的氣,和武術的氣。今天給大家簡單的講講三者的區別,以及氣到底是什麼。中醫講的氣是通過針灸來講的,我練武術,對中醫懂點皮毛。當穴位進針以後,人體會有酸,麻,脹這三種感覺,中醫裡面講這個現象叫做「得氣」。在這個基礎之上,會從穴位一直延伸到身體的某些部位都有一种放射的感覺。這個是中醫裡的氣。
  • 「剛柔並濟」錢鋒:德高望重太極名家,義務教學弘揚國粹
    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一種內外兼修、柔和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臨河裡街道銘悅園社區有一群熱愛太極拳的居民,每天清晨早起練拳,個個容光煥發、神採飛揚。
  • (珍貴資料)二十四式太極拳動態教學附太極拳秘傳內功練習步驟!
    無論是養生或是技擊防身,太極拳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有多少武術拳家,習練一生,苦苦鑽研,而不得其要領,到最後功夫枉然遺嘆惜。俗語說:「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那麼這裡的「功」就是指內功。內功到底有沒有眾說紛紜,懂得自然懂,不懂的我們可以先慢慢從外而內,到後面你自然會懂!
  • 探訪曾被遺忘的廣府千年古城,品酥魚感受太極文化
    這也許是跟太極有關,當地人練就了太極拳的心態。圖為古城裡的小攤永年古城還是楊式、武式太極拳的發祥地。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故居保存完好。圖為古城裡原汁原味的老房子據了解,楊式、武式太極拳影響廣泛,他們的弟子遍及海內外。
  • 太極修煉就是要讓人通過修煉,做到陰陽平衡,形神和諧統一
    太極拳,運動,健身,養生談談「太極修煉」問題,什麼是太極修煉?我答:說「太極」,一個陰陽相抱的太極圖馬上就出現人們的腦際。這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陰陽和諧的統一體。太極圖是中華古文化的標誌。太極修煉就是要讓人通過修煉,做到陰陽平衡、動靜平衡與形神和諧統一。
  • 太極流派之楊氏崔仲三:太極拳是中華武術中的精華拳種(視頻/圖)
    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崔仲三接受杭州網記者專訪。人物簡介:崔仲三,北京永年太極拳社社長、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中國武術8段。出身太極世家的他,自幼隨祖父習練傳統楊氏太極拳,至今已有40餘年。傳統楊氏太極拳108式,幾十個定式每天都要練上百遍。跟祖父練推手,每天都要被扔到牆上幾百次。崔仲三1957年首獲北京市太極拳少年組冠軍,後來在全國和北京市比賽中均獲優異成績。
  •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太極拳系統化訓練
    3、捏架子(調整姿勢,準確到位) 捏架子即將整套拳的每一個定勢按照陳式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拿捏到位,使身體每一個部位都符合要求,並且能按要求將動作做得準確無誤。如虛領頂勁、含胸塌腰、松肩沉肘、屈膝松胯等要求,都要對照到位,恰當適中。 這個階段要使每個定勢做到姿勢舒展大方,身法中正無偏,重心及手法準確到位。也就是將每個動作精雕細琢,如機械加工一樣,由毛胚到粗加工到精加工,不差毫釐。
  • 中醫養生知識解析,最好的養生方法是什麼?
    中醫養生知識在中國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文化之一,適當的去養生可以讓人們身體健康遠離病痛,那麼在中醫養生知識當中最好的養生方法是什麼呢?下面亮健好藥房為大家分享最好的養生方法!最好的養生方法其實是養氣,則調理氣息!人生於天地陰陽,氣在人體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
  • 為什麼太極拳崇尚輕與慢一王璐璐太極漫談
    我們平時所認知的體育是以更高、更快、更強為標準的,太極推手作為傳統的體育項目。在朝競技路線上前進的過程中,運動員也必須有這麼一個過程,理解教練員的技術指導及付出辛勤的汗水。也許這是許多太極人的一個夢,在不斷地習練進步中,真的有一天我的動作過程完全吻合太極拳論那種狀態時,體驗到當時他創拳的那種狀態,和王宗嶽在時空的隧道裡對話。太極套路的演變有傳承的需要,有表演的需要,有教學的需要,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招式是如何產生的,為啥太極拳那麼的輕柔和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