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良晨先生(1928——2010),字曉春,晚號蟄龍,滿族,北京市人。吉良晨少年讀私塾九年,酷愛方術醫藥,喜嗜弄拳擊劍。他先學買派心意拳,後拜入楊澄甫弟子崔毅士門下學太極拳。
吉良晨的中醫,啟蒙於其祖父烏裡布額爾吉氏程吉順(子玉)。之後師從河北雄縣袁鶴儕(晚清御醫)、福建閩侯陳慎吾(傷寒大家)、山東惠民韓琴軒(民間世醫)、北京大興宗維新(金匱名醫)等名醫。
他二十一歲即懸壺北京,先後結業於北京中醫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中醫師、教師),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工作。擅長中醫內科疑難雜病,尤其對延緩衰老及養生保健之術頗有研究。
吉良晨撰有《內經藏象闡釋》、《金匱心得》、《形意真義》、《太極拳圖說》等手稿和講稿,發表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數十篇。著有《臨證治驗錄》、《臨證治驗錄增訂版、《中國氣功萃義》、《中國氣功探密》、《楊氏太極拳真義》等書。當代「棋聖」聶衛平,曾跟吉良辰學過一年多的太極拳。
吉良辰把養生歸納為食養、藥養與氣養「三養」。他說:「食養」不單是指營養,要「飲食有節」,要「少吃一口」,中國漢字的「命」字就是讓人節省這一口,因為好多疾病都是吃出來的。關於「藥養」。他說:「食藥同源」,從糧食到果實,從蔬菜到種子,從樹葉到根莖,從皮肉到筋骨,很多既是藥又是食…… 《傷寒雜病論》中的第一個方子桂枝湯,五味藥就有四味是廚房用的。但總以平為貴,以中和為本,平則不病。用食是調攝,用藥亦是調養,要補其不足,損其有餘,不能貪腹,不能濫補,要補得其所,過飽傷身心,妄補亦傷身。所以,吃喝要適度,要有節制。
「氣養」指:一是指練功行氣,「正氣內存」就是要養真氣。二是避免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幹擾。
吉良辰的「三養」,符合中醫中、和、通,神、氣、行的思想,使生命活動有序,是生命運動中和、調攝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