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一檔搖滾節目《樂隊的夏天》突然火了,因為節目形式比較新穎,觀眾也能更加了解樂隊背後的故事。
31個樂隊第一輪只能進15個,可謂是廝殺激烈。在第二期的時候,民謠圈知名樂隊鹿先森,一個曾經在工體開過演唱會的樂隊,意外的節目裡敗北了。曾經的神曲《春風十裡》,這首歌在現場沒有聽眾買單了?鹿先森到底輸在了哪?
這讓屏幕前的我和觀眾都很驚訝,《春風十裡》在某音樂平臺播放量達億級,李宇春、宋佳、魏大勳等明星都翻唱過這首歌。很多聽眾初聽這首歌,因為朗朗上口,歌詞文藝,都覺得這首歌是神曲,但為什麼在專業比賽裡卻失敗了呢?
原因很簡單,第一點《樂隊的夏天》的聽眾大多不是普通的觀眾,而且涉獵了大量歌曲,搖滾、民謠、流行,這些風格類型都比較熟悉。聽了太多太多的歌,就像見過很多世面,當一首披著民謠的套路歌曲,只是簡單的和弦,自然是一眼識破,再也無法忽悠聽眾了。
第二點也不難發現,鹿先森這個樂隊整體表現都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樂隊成立四年,樂隊成員對樂器掌握程度依舊是入門級小白,而主唱的人聲在現場時走音,還是發揮的不穩定,至於說編曲,更是太業餘……
甚至在唱歌時,還口播,對於聽眾來說,更顯得有些尷尬。或許,大家聽多了假民謠,假中國風歌曲後,對於歌曲的鑑賞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吧。
我和很多朋友討論起這首《春風十裡》,與其說它擁有民謠的唯美的歌詞,倒不如說它披著民謠的外衣,在唱一首好聽但無法感動人,卻刻意堆積詞藻的流行歌曲,和近幾年在網絡流行的神曲《紙短情長》,《往後餘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只不過它比這兩首歌詞寫的美一些,更適合談資和裝文藝吧。
在節目裡,倍倍問張亞東,高曉松,在音樂圈存不存在鄙視鏈?
高曉松說:「音樂不存在鄙視鏈,但卻存在臭大糞」,言語簡單而犀利,其實音樂沒有高低,但卻有質量和標準,如果一首歌達不到專業的標準,怎麼能配稱之為好的音樂呢?技術可以輔助情感,情感也可以讓技術表現更完美。
如果說樂迷不喜歡鹿先森樂隊,那與之相反,斯斯與帆樂隊為什麼可以獲得聽眾喜歡呢?
大概最簡單的就是真誠和直接,這種真誠和直接,通過聲音就可以傳達出來,而鹿先森的《春風十裡》只能越聽越審美疲勞。
那什麼是好的音樂呢?為什麼以前技術也沒那麼成熟,卻又那麼多打動人心的歌曲?我想最大的原因是真誠和用心吧。而李袁傑那種套用抄襲的歌曲,終究是被人瞧不起,音樂本身也是一件殘酷的事情,但因為殘酷,才會更可貴吧。
我想觀眾更希望看到的,不是急功近利,把國外的電音,嘻哈,鄉村民謠……拿來改編就標榜自己是原創了,真正好的音樂觀眾是能聽出來的,唯有真誠用心的音樂,才不會過時,才能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