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晚清天主教在內蒙古:「利益糾紛」抑或文化衝突?

2021-01-11 澎湃新聞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有悠久的歷史,但大規模地深入中國傳統社會是晚清的事。鴉片戰爭後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籤訂,解除了自雍正朝以來對基督教的禁令,基督教獲得了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傳播的權利。在西方列強的要求下,清廷並諭令各地歸還禁教期間沒收的基督教教產。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規定,基督教可以深入中國內地自由傳教,傳教士並可在內地買地租地、建造教堂。從此開始了基督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歷史。

不同於以往各個時期的傳播,晚清以來,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是以不平等條約為護符、以堅船利炮為後盾進行的。傳教士在深入內地的過程中,不受中國法律約束,但地方官有保護其安全的職責。

晚清在華傳播的基督教,按其內部教派來說主要有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大致來說,基督新教傳教的重點是在城鎮,以舉辦醫院、育嬰堂、學堂為主要傳教手段。天主教傳教的重點在廣大的農村,在深入中國農村社會傳教的過程中,信教民眾與非教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接觸,因而在實際利益方面多有衝突。

晚清來華的傳教士,不乏以傳播福音為職責,以宗教為使命,放棄其在本國優越的生活條件,深入中國窮鄉僻壤,在傳播基督教的同時,舉辦各種慈善事業,造福鄉民。這從今天信仰自由的角度來看是無可厚非的。但一些傳教士在傳播基督教的過程中,有濃厚的文化優越感,視中國傳統文化為落後、野蠻的標誌,從而與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發生衝突。19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基督教深入中國內地,傳教士廣泛地與中國社會相接觸,在這一過程中,在傳教士、教民和非教民之間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發生了糾紛。這些糾紛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土地利益方面的糾紛當是一個主要方面。土地方面的糾紛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歸還教堂舊產方面,另一類是傳教士在買地租地過程中發生的糾紛及教民與非教民土地糾紛的延伸。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高度的中央集權的社會,儒家思想是支撐這一集權社會的唯一意識形態。晚清時期,政治腐敗,賄賂公行,一般民眾的利益很難得到保證,更談不到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我們看到的傳教士、教民與非教民關於土地的糾紛中,既有教民依恃傳教士的勢力欺侮非教民、幹預中國司法的事例;也有地方豪強依勢欺負居於少數的教民,教民在傳教士的介入下獲得地方官比較公平對待的事例。如果孤立地看,無論哪種情況,都是中國民眾(教民與非教民)之間的民事或者是刑事的糾紛,但在晚清中外關係的格局下,這些糾紛被放在了另一種背景之下。

文化從總體上來說沒有優劣之分。文化是由諸多要素組成的,在不同文化的某一要素之間有先進與落後之分,如科學技術等。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支配行為的要素」,「它是實際生活的產品,但又可支配實際生活」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第40頁,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12月)

近代西方文化的實質主要有三個部分: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及啟蒙時期思想家的思想。毫無疑問,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基督教傳播的過程中,其所宣揚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與傳統儒家思想的等級觀念是有衝突的,基督教的反對偶像崇拜、祖宗崇拜、男女平等與中國傳統社會的民間信仰、男女之防也大相逕庭。晚清時期,在傳教士深入中國內地、與中國社會深度接觸的過程中,一方面,在傳教士眼裡,不奉教的中國民眾是「異教徒」,是不開化的;另一方面,在中國民眾的觀念中,傳教士及奉教的教民是「他者」,甚至是「異類」。這種文化上的衝突在不斷製造實際生活中衝突的同時,也對傳教士、教民與非教民發生的實際利益的糾紛有放大的作用。

中國地域廣闊,來華的傳教士在傳教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時因地而不同。張玉博士的專著《晚清時期天主教會在內蒙古地區活動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7月)

是近年來研究內蒙古地主天主教傳播情況的力作。

《晚清時期天主教會在內蒙古地區活動研究》,張彧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7月

《晚清時期天主教在內蒙古地區活動研究》一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晚清內蒙古地區天主教、基督新教傳播的情況都有涉獵,但重點是在天主教。與其他相關著作相比,該著作的特點有如下幾端。

一、切實地關注到了內蒙古地區的特殊情況。清代的內蒙古地區在行政上是雙軌制,這裡有與內地州縣相類似的,隸屬於直隸、山西省,管理內地來蒙墾荒的漢族農民的廳(縣)。同時,內蒙古是蒙古族傳統的遊牧地,清初以來清政府在內蒙古地區對蒙古族實行盟旗制,其中的內札薩克旗有相當的「自治」性,旗札薩克世襲,對清政府有服兵役義務,但不用向中央政府納稅。內屬蒙古總管旗(歸化城土默特旗及察哈爾遊牧八旗)的總管由中央任命。這種「因俗而治」的行政雙軌制是清政府針對清代的具體情況採取的措施。一方面,在清王朝建立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的蒙古族被清王朝視為北部邊疆的屏障,清王朝自清初以來對內蒙古地區一直採取封禁政策,嚴格限制內地漢族進入蒙地。另一方面,清初以來,隨著內地土狹人滿局面的形成、嚴重的災荒等因素,沿長城一線以晉、陝兩省為主的漢族農民不斷的衝破清政府的禁令進入內蒙古地區墾荒種植髮展農業,從最初冬來秋去的「雁行」到逐漸的定居。行政上的雙軌制就是因應這種情況而設立的。對研究晚靖時期內蒙古地區歷史的研究者來說,清代內蒙古地區的墾殖過程及相關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行政上的雙軌制既適應了清代以來內蒙古地區逐漸形成的蒙漢雜居的情況,但這種雙軌制在運作過程中形成的「一地雙治」的局面對行政效率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包頭市土默特右旗二十四傾地村天主教堂

二、該書的史料之豐富也是之前的研究所未有的。近年來史學界對基督教的傳播、基督教之與近代中國社會十分關注,對基督教在內蒙古地區的傳播也屢有關注。張玉博士在研究這一課題時,在史料搜集方面是下了真功夫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張玉不僅運用了傳統的檔案、地方志、文史資料、各類專書等,而且對教會人士方面的著述,包括一些外文著述也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分析,更為重要的是,按照「華南學派」的傳統,張玉博士做了大量的田野作業,系統地走訪了內蒙古地區現存的基督教教堂與相關的教會人士,這樣,一方面對研究對象有了直觀上的印象,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誠不欺也。另一方面,將田野作業的成果與文字記載相比較,能夠更為全面地對研究對象進行思考。

三、《晚清時期天主教在內蒙古地區活動研究》一書對19世紀後半期直到庚子義和團事件之間內蒙古境內的教案進行了系統的梳理,這也是前人沒有做的工作。基督教在內蒙古地區傳播的歷史是十分複雜的,傳教士最初曾將蒙古族作為主要的傳教對象,著蒙古族服裝、習蒙語、從蒙俗,但蒙古族有自己歷史悠久的宗教信仰,喇嘛教在蒙古族中的傳播已歷有時日。在針對蒙古族的傳教效果不彰的情況下,傳教士將傳教的對象集中到來內蒙古墾荒謀生的內地漢族民眾身上,從「打鬧土地」著手,從蒙旗租來成片的土地,以信仰基督教為條件,將土地分租給內地來蒙的漢族民眾墾種。因此,晚清天主教在內蒙古地區的傳播過程中,與當地民眾的利益糾紛主要是土地的糾紛。這種糾紛十分複雜,涉及教民(傳教士)、非教民及蒙旗等三方,張玉博士的專著對晚清以來在內蒙古地區發生的教案——主要是關於土地糾紛的案件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分析,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清代內蒙古地區的土地是屬於蒙古族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在分析晚清時期內蒙古地區的教案(尤其是涉及到土地問題的民教糾紛)時,對內蒙古地區的土地問題似應作進一步的思考。對中國傳統的土地所有權觀念及制度、蒙古族的土地所有權觀念及制度、近代意義上的作為物權的土地所有權的觀念及制度進行比較,也許可以更為清晰地釐清這一問題,這應該是張玉博士的研究以後需要關注的方向之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段志強走訪慰問內蒙古天主教「兩會」和基督教「兩會」
    12月23日上午,自治區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段志強走訪慰問內蒙古天主教「兩會」和基督教「兩會」,召開座談會聽取有關方面意見建議。△走訪內蒙古天主教「兩會」。△與內蒙古天主教「兩會」代表座談。△走訪內蒙古基督教「兩會」。
  • 為你講述天主教文化
    歐洲人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東西方的相互貿易,也帶來了西方的文化,包括宗教、政治體制、文學藝術、生活方式等。經過約4個世紀的殖民侵略和統治,東南亞地區在固守原有文化的同時,或多或少也吸收了西方文化。尤其是在宗教方面,很多人皈依了天主教,其中菲律賓和東帝汶兩國則是變成了以信仰天主教為主的國家。葡萄牙一馬當先。在眾多侵略、佔領東南亞的西方殖民統治者中,葡萄牙儘管國家不大,但它是一馬當先,首先來到了東南亞。
  • 我讀︱《女王與蘇丹》:16世紀英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友好往來
    與信奉天主教的瑪麗女王所不同的是,伊莉莎白女王信奉新教。而瑪麗的丈夫腓力又和法國國王亨利二世於1559年籤署了《卡託—康布雷西條約》(Treaty of Cateau-Cambrésis),共同對付新教。在這種情況下,伊莉莎白被孤立在了歐洲其他天主教國家之外。為了開拓新的市場,她需要繞過歐洲這些天主教國家,尋找新的航道和合作夥伴。
  • 浙江天主教愛國會主任談慈孝文化:與教義不謀而合
    浙江天主教愛國會主任談慈孝文化:與教義不謀而合 2017-09-06 18:20:0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共中央關於天主教、基督教問題的指示
    (一九五○年八月十九日)各中央局、分局,並轉各省、市委,各軍區黨委:一、我國的天主教、基督教一方面是宗教問題,另一方面在長時期中又被帝國主義用為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的工具,其一部分組織又被帝國主義用為進行間諜活動的機關。
  • 瓷器鑑賞:晚清民國製品,市場價3000元左右
    收藏之旅:考考你的收藏眼力·瓷器篇(2020第208期)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鑑定老師簡介:張慶玉,古陶瓷鑑定專家,原內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現北京元青花俱樂部創辦人兼會長。鑑定資格:中國人力資源人才信息管理中心認證(高級文物鑑定評估師。
  • 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
    德國通史: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也同時是啟蒙運動的批判對象和發展基礎歡迎來到百家號曉妍與你談歷史,今天曉妍和大家談談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在羅馬教廷主導的對抗宗教改革運動的過程中,巴洛克文化一度集中地展現了天主教教會感性宣教的基本特徵。如果說巴洛克文化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之間的主流文化現象,那麼「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就是其前期的主要內容。
  • 天主教本地化神學論壇探討中國文化與基督信仰的當代聯繫
    基督教信仰本地化的探尋路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尋找教會與所在地文化的當代聯繫。第三屆中國天主教本地化神學論壇上,來自中國社科院等高等學府的20餘位學者與天主教屆人士就「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主題進行探討。 10月9日開幕的第三屆天主教本地化神學論壇在位於北京大興區的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展開。
  • 利瑪竇規矩:天主教適應在中國生存發展的例證
    「利瑪竇規矩」:天主教適應在中國生存發展的例證。利瑪竇自稱「西儒」,秉持儒家作風,引用儒家經典論證、詮釋天主教教義,將天主教崇奉的「天主」(Deus)解釋為儒家經典《尚書》和《詩經》中的「天」或「上帝」。
  •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近90%農牧業龍頭企業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
    【中國的脫貧智慧】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近90%農牧業龍頭企業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 2021-01-08 10:16:09 呼和浩特日報
  • 內蒙古美術館:彰顯草原文化獨特魅力
    「我真的太喜歡這個展覽了,草原的四季之美壯美瑰麗。」來自鄂爾多斯的遊客趙姝惠說。詹建俊的《芳草》、妥木斯的《那達慕場處》、燕傑的《趕路》、王延青的《白日》、楊飛雲的《胡楊贊》……來自包頭的遊客辛少玉沿著畫展,不時用手機留影記錄。「我是內蒙古人,但是內蒙古幅員遼闊,許多地方我也沒去過。通過參觀這次展覽,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家鄉的風貌,對阿拉善胡楊林、草原那達慕更加嚮往。」辛少玉笑道。
  • 天主教
    天主教 時間:2001-04-13 09:35   來源:   明天啟六年(1626),天主教由西班牙多明我會神父傳入臺灣北部,到崇禎十五年(1642),西班牙傳教士被荷蘭人驅逐時為止,土著居民受洗人數約4000名。
  • 是誰把天主教帶到了怒江?
    2020年的元旦,我選擇去怒江跨年旅行。過了怒江第一灣,就進入大峽谷最深處的丙中洛,傳說中人神共居的天境。沿丙中洛壩子往下走,就到了重丁村。這村子很有意思,村頭是藏傳佛教的白塔和尼瑪堆;村尾則是整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大的天主教教堂——重丁教堂。
  • 康熙接見羅馬教廷使者13次後,為何立即禁止天主教?他怕什麼?
    所以在古代社會,如果一個富饒人家辦個喪禮,那道士和尚喇嘛薩滿齊上陣的也是比比皆是,這幾乎是在外國不能想像的現象,而就是中國這種極端的情況,每個宗教之間都不會發生激烈的衝突。從國家層面來講,中國的統治階級對宗教其實也是持寬容態度的,甚至包括武則天時期,武則天一心推崇佛教,但都沒對其他教派進行打壓就可想而知。
  • 中國天主教第一位華籍主教與三都澳
    羅文藻,字如鼎,號我存,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生於今福安市賽岐鎮羅江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中,從小父母雙亡,靠兄嫂撫養,8歲就放鴨為生。15歲那年,天主教傳入閩東,在他的家鄉建立了傳教的基點,羅文藻經常去聽神甫講道,義大利方濟各會西班牙籍傳教士利安當十分喜歡這個天資聰穎、衣食無著的少年,留他在教堂幫工兼學習教義,羅文藻18歲那年,由利安當神甫施洗入教,取聖名「額我略」。
  • 侵犯我隱私了!門上裝電子貓眼,鄰居經常用紙貼上,這類糾紛不少
    近日,南京發生一起鄰裡糾紛,起因是鄰居安裝了一個智能電子貓眼,對門的住戶覺得侵犯了其隱私,從而起了衝突。記者發現此類糾紛並不在少數。所以,即使發生糾紛訴至法院,因為缺乏相關的條例,不同法院判定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電子貓眼在家居安防上的作用值得肯定,但公民隱私權同樣不容忽視。那麼,居民在安裝類似的監控設備時,該如何盡到注意義務?當公民其他權益的保護與隱私保護存在衝突時,應當如何取捨呢?為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 苦撐待變:抗戰時期上海周邊地區天主教漁民信眾的日常生活
    也因此,天主教信仰在此區域特別是太湖流域內已有近400年的傳播歷史。近代上海開埠後,以上海為中心含括江蘇、安徽兩省的「江南教區」逐漸形成,與地理和文化意義上的「江南」多有重合。「江南教區」後又在民國時期逐漸分化為南京、上海、安慶、蚌埠、蕪湖、徐州等不同大小的教區,當時分別由不同國籍的耶穌會負責教務管理。
  • 壯美亮麗內蒙古 內蒙古社區百家宴加深民族團結
    壯美亮麗內蒙古 內蒙古社區百家宴加深民族團結 原標題:   蒙古族的烤羊排、手把肉、奶茶,朝鮮族的打糕、辣白菜、紫菜包飯,漢族的鍋包肉、木須肉……各色佳餚美食一字排開,身著民族服飾的主人,熱情邀請居民免費品嘗自家美食。
  • 羅馬——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
    義大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羅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它位於亞平寧半島的中南部西側,臺伯河下遊的丘陵平原上。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紀20~50年代建成,是擁有摩天大樓的現代化城市。
  • 百靈受邀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廣場群眾文化活動
    2018年8月3日,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星光大道冠軍百靈(張雁)受邀參加由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委宣傳部主辦,旗文旅局、教體局、巴丹吉林鎮共同承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2018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廣場群眾文化活動」在巴丹吉林廣場啟動。